我有上酒的下一句是——敬这人间值得。

这句话最初是在一个深秋的傍晚听来的。那天我路过老城区的一条小巷,巷口摆着一张褪了色的木桌,桌边坐着一位老人,面前放着一壶温热的黄酒,还有一碟花生米。他自斟自饮,忽然抬头望了望天边将沉的夕阳,轻声说了这么一句。我恰好驻足,听见了这半句,便忍不住在心里补全:“我有上酒,敬这人间值得。”那一刻,仿佛整条巷子都安静下来,连风都放轻了脚步。后来我反复咀嚼这句话,发现它不只是酒桌上的豪言,更像是一句生活的箴言,藏着对生命最朴素的敬意。

酒,在中国文化里从来不只是饮品。它承载情绪,连接记忆,也见证悲欢。古人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是面对无常的豁达;“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孤独中的自洽。而“我有上酒”,则是一种主动的姿态——不是借酒消愁,而是以酒为媒,向生活举杯。它不追问“为何而醉”,而是宣告“我在此刻,愿意清醒地沉醉”。这种态度,不是逃避,而是正视。它承认生活的苦,也承认它的美;它看见世间的冷,也感知人间的暖。于是,下一句“敬这人间值得”便顺理成章地流淌而出。它不是对苦难的粉饰,而是对存在本身的肯定。哪怕前路荆棘,哪怕世事难料,我仍愿意举杯,敬这一遭来过的旅程。

这种敬意,在平凡的日子里尤为动人。我曾见过一位单亲母亲,每天下班后去夜市摆摊卖手工香包。她不善言辞,却总在收摊前给自己倒一杯米酒,坐在小板凳上,望着街灯一盏盏亮起,轻声说:“我有上酒,敬这人间值得。”她没说“敬孩子懂事”,也没说“敬生活变好”,而是敬这人间本身。因为她知道,生活从不承诺圆满,但总有微光值得守护。还有一位退休教师,每周都去社区图书馆义务教老人识字。他总带一壶自酿的梅子酒,课后在院子里与学员小酌。有人问他图什么,他笑说:“我有上酒,敬这人间值得。”他敬的是人与人之间那份笨拙却真挚的连接,是岁月流逝中依然愿意付出的心。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敬这人间值得”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一种生活哲学。它不否认痛苦,也不夸大幸福,它只是提醒我们:在每一个可以举杯的时刻,都不要忘记对生命说一声“谢谢”。我们常以为值得敬的是成功、是团圆、是顺遂,但真正的敬意,往往诞生于逆境中的坚持、平凡中的坚守、孤独中的自省。酒,不过是媒介,它让言语更柔软,让情绪更真实,让沉默也充满力量。当你说出“我有上酒”,你其实在说:我准备好了,以全部的身心,去面对这复杂又迷人的世界。

所以,当有人问“我有上酒的下一句是什么”,答案不必千篇一律。它可以是“敬你一杯”,可以是“且尽杯中物”,也可以是“敬这人间值得”。但最动人的,永远是那句带着温度、带着经历、带着理解的低语。因为这句“敬这人间值得”,不是对完美的赞美,而是对不完美的接纳;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而是对存在的感恩。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境,只要还能举起酒杯,还能说出这句话,就说明我们仍在认真地活着,仍在相信,这人间,值得走一遭。

酒终会凉,话终会散,但那份敬意,会留在心里,成为继续前行的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