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就是藤上的瓜,干部就是瓜下的藤。这句朴素而深刻的民间谚语,道出了干群关系的本质:群众如同藤上结出的瓜,干部则是支撑瓜生长、输送养分的藤。瓜的甘甜离不开藤的滋养,藤的存在也因瓜的丰硕而有了意义。这种相互依存、彼此成就的关系,不仅是一种生活比喻,更是社会治理、政治生态与公共服务的核心逻辑。它提醒我们,干部与群众之间不应是高高在上的管理与被管理,而应是共生共荣、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
在基层治理的实践中,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尤为突出。许多地方的发展经验表明,凡是干群关系融洽、群众积极参与的社区或村庄,其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民生改善显著。反之,若干部脱离群众,只顾“上面”的考核指标而忽视“下面”的实际需求,群众便如被遗忘的瓜,得不到阳光与养分,最终干瘪脱落。在一些偏远山区,曾出现干部频繁更换、政策朝令夕改、群众诉求长期得不到回应的情况,导致基层信任崩塌,群众对公共事务冷漠,甚至出现“干部来了躲,政策来了抗”的消极现象。而另一些地方,干部主动下沉,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倾听民声、回应民忧,群众便愿意参与村务决策、支持公共项目,形成良性互动。例如某地推行“民情日记”制度,要求每名干部每月走访不少于二十户家庭,记录群众困难并限时解决,三年间累计解决民生问题三千余件,群众满意度从不足五成提升至九成以上。这正是“藤”为“瓜”输送养分、瓜因藤而茁壮的生动体现。
更深层次地看,群众是藤上的瓜,也意味着群众是社会价值的最终承载者与评判者。干部的政绩不应由上级打分,而应由群众来评价;政策的成效不应只看数据报表,而应看群众脸上的笑容、手中的饭碗、心中的踏实。当前,一些地方仍存在“重形式、轻实效”的倾向,如过度追求“可视化”工程,修建华而不实的文化广场,却忽视群众真正需要的医疗、教育、养老等基础服务。这种“藤”只顾向上攀爬、追求表面光鲜,却忘了向下扎根、滋养瓜实的做法,终将导致群众疏离、民心流失。真正的政绩,应当是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基层治理能力的增强。当干部把群众当作自己服务的“瓜”,用心用情用力去培育、去呵护,群众自然会以信任、支持与参与来回馈,形成“藤壮瓜甜、瓜丰藤荣”的良性循环。
群众作为“瓜”,也并非被动接受者,而是具有主体性与创造力的群体。在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基层协商等过程中,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常常超出预期。许多创新举措,如“村民议事会”“楼栋长制度”“邻里调解员”等,都源于群众的实践探索,经干部提炼推广后成为可复制的治理模式。这说明,群众不仅是藤上的瓜,更是推动藤不断向上攀爬的动力源。干部若能以“甘当藤”的姿态,主动倾听、尊重、引导群众的首创精神,就能激活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让社会肌体更加健康、更有韧性。
群众就是藤上的瓜,干部就是瓜下的藤,这句谚语之所以流传久远,正是因为它揭示了政治文明的一条基本规律:权力来自人民,服务归于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藤不能脱离瓜而独存,正如干部不能脱离群众而自居。在新时代的治理体系中,我们更应强化这种“藤瓜共生”的理念,推动干部下沉一线、服务前置、决策透明,让群众在每一个政策中感受到温度,在每一项服务中看到实效。唯有如此,藤才能根深叶茂,瓜才能饱满甘甜,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健康,不在于高楼大厦的数量,也不在于经济增速的快慢,而在于群众脸上的笑容是否真诚,心中是否踏实,生活是否有奔头。当每一名干部都自觉成为那根默默输送养分的藤,当每一名群众都如藤上饱满的瓜般被尊重、被关怀、被成就,我们才能真正说,这个社会,是人民的,也是属于人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