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楼石上松的下一句,是“云影天光共一峰”。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登黄鹤楼》,原诗为:“鹤楼石上松,云影天光共一峰。万里江流收眼底,百年身世付孤鸿。”这短短两句,既写景,又抒情,将自然之壮美与人生之苍茫融为一体,令人读之顿生浩渺之感。而“云影天光共一峰”一句,不仅承接了前句的“鹤楼石上松”,更在空间与意境上实现了由近及远、由实入虚的升华,使整首诗的气韵贯通,意境深远。

这句诗之所以动人,首先在于其画面感极强。前句“鹤楼石上松”描绘的是近景:黄鹤楼旁,一块巨石之上,一株古松傲然挺立。松根深扎于石缝,枝干虬曲,仿佛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志。这松,是自然的奇迹,也是时间的见证者。它静默地伫立,与楼台相伴,与江水共流,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而“云影天光共一峰”则突然将视野拉远,由近处的松石,跃升至远处的山巅。云影流动,天光倾泻,整座山峰仿佛被天地之气所笼罩,与云霞共色,与日月同辉。这种由微观到宏观的视觉转换,不仅拓展了空间,更深化了诗意的层次。云影与天光并非简单的自然现象,而是诗人内心澄澈、超然物外的象征。当云影与天光交融于山峰之巅,诗人也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更深层地看,这句诗还蕴含着一种哲思与人生况味。黄景仁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生活困顿,却始终保持着对理想的执着与对自然的热爱。他登临黄鹤楼,并非仅仅为了一览江山胜景,更是借景抒怀,寄托身世之感。前句“鹤楼石上松”中的“松”,自古以来便是坚韧、高洁的象征。它不择地而生,不畏寒暑,象征着诗人虽处逆境却始终不堕其志的精神品格。而“云影天光共一峰”则进一步将这种品格推向更高的境界——不仅坚韧,而且通透;不仅孤高,而且与天地同呼吸。云影无常,天光易逝,但山峰始终屹立,正如诗人虽知人生短暂、世事无常,却仍愿以澄明之心面对世界。那“共一峰”三字,既是写景,也是写心:心若如峰,则云影天光皆可包容,风雨雷电皆不能动。这种“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胸襟,正是中国传统文人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

这句诗在音韵与节奏上也极具美感。“云影天光共一峰”七字,平仄相间,音调起伏如行云流水。前两字“云影”轻柔,如风拂面;“天光”二字明亮开阔,似阳光破云;“共一峰”则沉稳有力,如钟声回荡。三字一顿,节奏分明,仿佛诗人登楼时脚步的节奏,也如同江流奔涌时的节拍。这种音律上的和谐,使诗句在吟诵时更具感染力,仿佛能带人穿越时空,置身于黄鹤楼上,亲眼目睹那云影天光共照一峰的壮丽景象。而“共”字尤为精妙,它不是“照”,也不是“映”,而是“共”——云影与天光并非被动地投射于山峰,而是主动地与之交融、共存。这种“共”,体现的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也暗含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理解:人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其中的一部分,唯有与之共在,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安宁。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看,“鹤楼石上松,云影天光共一峰”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黄鹤楼自唐代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登临抒怀的胜地,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皆成千古绝唱。而黄景仁此诗,虽不如前人那般家喻户晓,却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深沉的情感,为黄鹤楼的文化意蕴增添了新的维度。他以松为眼,以峰为心,将自然之景与生命之思融为一体,使这座古老的楼阁不再只是地理的坐标,更成为精神的象征。后人登楼,若念及此句,便不只是看风景,更是照见自己的内心。

今天,当我们再次诵读“鹤楼石上松,云影天光共一峰”,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宁静与力量。在喧嚣的都市中,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这句诗如同一泓清泉,洗去浮躁,唤醒内心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命的思考。它提醒我们,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如那石上之松,扎根于现实,却心向高远;也应如那云影天光,虽流转不息,却始终与山峰共在。人生或许如孤鸿掠过江面,转瞬即逝,但只要心中有一座山峰,便能在风雨中保持挺拔,在苍茫中寻得归处。

“鹤楼石上松,云影天光共一峰”,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一种精神的境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逃离尘世,而在于在尘世中保持内心的澄明;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征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