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鹭上飞的下一句是“青天独去闲”。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而“白鹭上飞”虽非原句,却常被后人引用或化用,以“白鹭上飞,青天独去闲”形成对仗,既保留了原诗的意境,又增添了自然灵动的画面感。白鹭轻盈振翅,直上云霄,与青天中孤云独行的意象相互映照,构成一幅空灵悠远的画卷。这句续写不仅承接了原诗的孤独与超然,更以白鹭的飞翔象征精神的自由与超脱,使整首诗的意境得以延展与升华。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自然景物从来不是单纯的描摹对象,而是诗人情感的投射与哲思的载体。李白笔下的敬亭山,是孤独中的知己,是喧嚣尘世中唯一的慰藉。当“众鸟高飞尽”,当“孤云独去闲”,天地间仿佛只剩下诗人与山相对而坐,彼此凝望,彼此懂得。这种“相看两不厌”的境界,超越了人际的疏离,抵达了物我两忘的禅意。而“白鹭上飞,青天独去闲”则进一步将这种孤独升华为一种主动的飞翔——白鹭并非被动地随波逐流,而是主动地振翅高飞,冲破尘网,直入青天。它不像众鸟那样“尽”于尘世,也不像孤云那样“闲”于飘荡,它是有方向的、有姿态的、有生命力的存在。它的飞翔,是对自由最直接的诠释,也是对孤独最诗意的回应。

白鹭,自古以来便是高洁、清雅、超然物外的象征。它不栖于喧嚣的市井,不逐于纷扰的尘网,常出没于水泽、溪畔、林间,姿态优雅,步履从容。古人常以“白鹭”喻隐士,喻君子,喻那些不愿随波逐流、坚守本心之人。当白鹭飞向青天,它不仅是空间的上升,更是精神境界的提升。青天,则象征着无限、纯净与永恒。它无边无际,无始无终,容纳万物,却从不言语。白鹭飞入青天,仿佛灵魂挣脱了肉体的束缚,融入了宇宙的大化之中。而“独去闲”三字,既是对孤云的描摹,也是对诗人内心状态的写照——“独”是外在的孤独,“闲”是内在的从容。真正的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自由;真正的闲适,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心无挂碍的澄明。

这种意境,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被各种欲望、焦虑与责任裹挟,身心俱疲,难得片刻安宁。我们习惯了低头看手机,却忘了抬头看天;习惯了追逐目标,却忘了倾听内心。而“白鹭上飞,青天独去闲”则像一声遥远的呼唤,提醒我们:在奔忙之余,不妨停下脚步,仰望苍穹,让心灵如白鹭般振翅,飞向那片属于自己的青天。不必追求轰轰烈烈,不必在意他人目光,只需在独处中找回本真,在闲适中体悟生命的深意。

李白一生豪放不羁,却始终在孤独中寻找精神的归宿。他登高楼,望明月,游山水,写诗酒,看似洒脱,实则深藏对生命意义的追问。敬亭山是他最后的知己,白鹭与青天是他理想中的归处。我们虽未必能如他般浪迹天涯,但可以在心中保留一片“青天”,让精神如白鹭般自由飞翔。无论身处何地,无论遭遇何事,只要内心有一片澄澈的天空,便不会被世俗的尘埃遮蔽双眼。

“白鹭上飞,青天独去闲”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外在的拥有,而在于内心的从容;真正的孤独,不是被世界抛弃,而是主动选择与世界保持距离,以清醒的姿态观照自身与万物。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独处,在纷扰中静思,在平凡中飞翔,我们便也能如那白鹭一般,飞向属于自己的青天,去追寻那份“独去闲”的宁静与高远。

这或许,正是这句诗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的地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