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脖子上挂铃铛的下一句,是“响叮当”。这句看似简单的童谣接续,实则承载着深厚的民间智慧与生活哲理。在许多乡村的记忆里,马匹曾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人们出行、运输、耕作不可或缺的伙伴。而马脖子上的铃铛,不只是装饰,更是一种声音的标记,一种存在的宣告。每当马铃轻响,便意味着有人归来,有活儿要干,有故事要讲。那“响叮当”的声音,穿过田埂、越过山丘、回荡在清晨的薄雾与黄昏的炊烟之间,成为农耕文明中一段悠扬的节拍。
马铃的声响,首先是一种实用的信号。在没有现代通讯手段的年代,声音是最直接、最迅速的传递方式。一匹马走在山路上,铃铛随着步伐有节奏地晃动,发出清脆的声响,让远处的村民知道有人正从集市归来,或是有外乡的货郎进村。尤其在雨雪天气或浓雾弥漫的清晨,视线受阻,视觉信号失效,声音便成了唯一的信使。马铃的节奏、频率甚至音色,都能传递信息:急促的铃声可能意味着赶路,缓慢的叮当则暗示着悠闲的归途。久而久之,人们能从铃声中听出马主人的性格、行程的远近,甚至当天的心情。这种声音的“语言”,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之间默契的体现,也是传统社会中一种朴素的信息系统。
更深一层,马铃的“响叮当”还象征着一种存在感与归属感。马是家庭的延伸,是劳作的伙伴,也是情感的寄托。挂上铃铛,不仅是提醒他人“我来了”,更是宣告“我在这里”。在漫长的农耕生活中,人与马朝夕相处,彼此依赖。马铃的每一次轻响,都是对这份关系的确认。它让孤独的旅人感到安心,让等待的家人心生期待。尤其在节日或婚嫁之时,马铃常被特意装饰得更加精美,铃声也更响亮,仿佛在为喜事伴奏,为生活添彩。这种声音,早已超越了实用功能,成为文化记忆的一部分。在许多地方的民谣中,马铃的叮当声被反复吟唱,成为乡愁的象征,是游子心中最熟悉、最温暖的回响。
“响叮当”还蕴含着一种生活态度——不张扬,却自有其声。马不因挂铃而骄傲,铃也不因发声而自满。它们只是默默履行自己的职责,在行走中发出自然的声响。这种“低调而坚定”的存在方式,恰如传统农耕社会中人们对生活的理解:不必喧哗,不必炫耀,只要踏实前行,每一步都自有回响。铃铛的声音不刺耳,却清晰可闻;不持久,却连绵不断。它提醒人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喧嚣,而在于内在的节奏与坚持。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马铃精神”反而显得尤为珍贵——它教会我们倾听,学会在纷繁中保持清醒,在沉默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今,马匹逐渐退出了日常生活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汽车、高铁与无人机。马铃的声音,也大多只存在于博物馆、民俗表演或童年的记忆里。那“响叮当”的回响,并未真正消失。它转化成了另一种形式:清晨环卫工人的扫帚声、快递员电动车上的提示音、校园里上下课的铃声……这些声音,同样标记着人的存在,传递着生活的节奏。马铃所代表的,不是一种过时的工具,而是一种与土地、与时间、与彼此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
马脖子上挂铃铛,响叮当。这句童谣的下一句,不只是声音的延续,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记住,在喧嚣的世界里,仍有一种声音,来自最朴素的劳动,最真挚的情感,最本真的生活。它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清晰,愈发动人。当我们再次听见那清脆的叮当声,或许该停下脚步,静心聆听——那不只是铃声,更是生活的节拍,是文明的回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