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志当扶摇上,岂能久困于蓬蒿之间?此句出自《庄子·逍遥游》,原意是鹏鸟展翅高飞,扶摇直上九万里,象征着志向高远、不拘一格的进取精神。当我们将这句话置于当代语境中,它所承载的已不仅仅是古人对自然与自由的哲思,更是一种对青年成长、理想追求与人生价值的深刻叩问。少年志当扶摇上,那么,下一句该是什么?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是“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坚定,还是“千磨万击还坚劲”的韧性?或许,真正的答案不在诗句本身,而在每一个心怀理想的少年心中。
少年之志,从来不是空谈。它源于对世界的观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想象。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年轻人面对的诱惑与压力前所未有。社交媒体上光鲜亮丽的“成功学”模板,现实中的升学、就业、婚恋焦虑,无不在挤压着个体对理想的想象空间。许多人早早地选择了“躺平”,将“安稳”视为最高追求,认为“扶摇上”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幻想。真正的少年志,恰恰是在这种喧嚣中保持清醒,在质疑中坚守初心。扶摇而上,并非一蹴而就的腾空,而是始于脚下的每一步。它要求少年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质疑主流,敢于在无人问津处开辟道路。比如,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的今天,有人选择追逐风口,也有人选择深耕基础科学,探索那些短期内无法变现却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课题。这种选择,正是“扶摇上”精神的体现——不为眼前利益所动,只为心中那一片更广阔的天空。
扶摇而上,更需要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理想之路从不平坦,它布满荆棘,也常有迷雾。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失败、误解、孤独,甚至被贴上“不切实际”的标签。但正是这些挑战,塑造了志向的厚度与韧性。历史上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或最幸运的,而是那些在逆境中依然仰望星空的人。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前失败上千次,袁隆平在田间地头坚持数十年才培育出杂交水稻,他们的“扶摇上”,不是靠天赋或机遇,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坚持与信念。今天的少年,同样需要在挫折中锤炼意志。一次考试的失利,一次项目的失败,一次被拒绝的经历,都不应成为放弃理想的理由。相反,它们应是磨砺翅膀的风雨,是通往更高处的阶梯。扶摇而上,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现实中扎根,在扎根中生长,在生长中超越。
少年志当扶摇上,下一句应是“心向远方自明朗”。这里的“明朗”,不是指前路坦荡无阻,而是指内心澄澈坚定。当一个人真正明白自己为何出发,便不会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不会因一时的得失而动摇。这种明朗,来自对自我价值的深刻认同,来自对生命意义的持续追问。它不依赖于他人的评价,也不受环境变迁的左右。一个心中有光的少年,哪怕身处低谷,也能看见远方的星辰;哪怕羽翼未丰,也能感知风的流向。扶摇而上,最终升腾的不仅是身体的高度,更是精神的境界。它让人学会在浮躁中沉淀,在孤独中自省,在成功时谦逊,在失败时坚韧。这种精神境界,正是当代社会最稀缺的品质。
回望历史长河,每一个时代的进步,都源于那些敢于“扶摇上”的少年。他们或许出身平凡,或许资源有限,但无一例外,都怀揣着超越现状的渴望。今天的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对科技革命、社会转型、全球挑战,更需要这样一批有理想、有担当、有韧性的青年。他们不是等待被塑造的“工具人”,而是主动塑造未来的“创造者”。少年志当扶摇上,下一句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从自我觉醒到社会担当,从个体奋斗到群体共进的起点。
少年志当扶摇上,心向远方自明朗。这不仅是诗句的延续,更是对青春最深刻的注解。愿每一个少年,都能在风雨中磨砺翅膀,在迷雾中坚守方向,最终扶摇直上,抵达属于自己的那片苍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