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立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以草原为背景,借草木的生死轮回,抒发人生离合的感慨。而“立立原上草”虽非原句,却以“立立”二字赋予草木一种挺拔、坚韧的意象,仿佛在风中挺立、在荒原中守望,与“离离”的繁茂形成对照,引出对生命、时间与离别的深层思考。

原上草,是大地最朴素的生命象征。它不择土壤,不惧寒暑,在广袤的旷野中默默生长。白居易笔下的“离离”形容草木茂盛,而“立立”则更添一种孤傲与坚定。当风掠过原野,草茎摇曳却不断,仿佛在低语: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真正活过。草原上的草,每年经历枯萎与复苏,看似循环往复,实则每一株草都在完成属于自己的旅程。它们不争春色,不羡花香,只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以最本真的姿态生长。这种生命状态,恰如古人所推崇的“顺天应时”——不违自然,不逆时序。草的生命短暂,却因其坚韧而永恒。野火可以焚尽地表,却无法根除深埋地下的根系;春风一至,便又破土而出。这种“烧不尽、吹又生”的顽强,正是生命最动人的力量。

在人类的情感世界中,草木的枯荣常被用来映照人生的聚散。送别,是这首诗的核心情境。古道边,荒城外,芳草萋萋,绵延至远方。友人将去,诗人伫立原上,目送背影渐行渐远。草色连天,仿佛也染上了离别的愁绪。“萋萋满别情”一句,将无形的离愁具象化——那满眼的绿,不是欢愉,而是不舍;那蔓延的芳,不是喜悦,而是思念。草在这里,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成为情感的载体。它见证了无数次的分别,也陪伴着每一次重逢。古人送别,常折柳赠行,而白居易却以原上草为引,将离别置于更宏大的自然背景中。草的一岁一枯荣,正如人生的聚散无常。今日送别,或成永诀;他日重逢,或已物是人非。但草依旧在,风依旧吹,春依旧来。这种循环,既让人感到渺小,也让人获得慰藉——个体的离别虽痛,但生命本身却在延续。

更深一层看,这首诗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刻的共鸣。现代人常困于都市的喧嚣与节奏,渐渐远离了土地与季节的节律。我们不再感知草何时发芽,花何时凋零,雨何时停歇。而白居易的诗,却让我们重新看见自然的呼吸。原上草的枯荣,是时间的刻度,是生命的节奏。它提醒我们:人并非凌驾于自然之上,而是其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悲欢离合,与草木的盛衰荣枯,本质上并无不同。当我们面对挫折时,草的“野火烧不尽”给予我们勇气;当我们经历离别时,草的“春风吹又生”给予我们希望。它不言语,却以沉默教会我们坚韧与等待。

立立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看似简单的诗句,实则蕴含着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它告诉我们:生命不在于是否显赫,而在于是否坚韧;不在于是否长久,而在于是否真实。草虽卑微,却能在烈火中重生;人虽渺小,却能在逆境中成长。每一次枯萎,都是为下一次萌发积蓄力量;每一次离别,都是为下一次重逢埋下伏笔。原上的草,年复一年,见证着时光的流转,也见证着人心的变迁。它不因无人欣赏而停止生长,也不因风雨摧折而放弃挺立。

当我们立于原野,凝视那一片随风起伏的绿浪,不妨静心聆听草的低语。它说:生命自有其节奏,聚散自有其时序。不必为枯萎而悲伤,因为春风终会归来;不必为离别而绝望,因为重逢自有期许。立立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面对世界的态度。在无常中坚守,在短暂中追求永恒,或许,这便是草木教给我们最朴素也最深刻的智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