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秋风知花落的下一句是:“人间烟火识归途。”

这句出自当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哲思的凝练表达,既承古意,又出新声。前句“岭上秋风知花落”以山岭、秋风、落花为意象,勾勒出一幅萧瑟而静谧的秋景图,仿佛天地间最细微的凋零也被风所感知;而后句“人间烟火识归途”则笔锋一转,从自然之境转入人间万象,以“烟火”象征尘世生活的温暖与纷繁,以“归途”点出人心所向——无论走得多远,终有可归之处。两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前句写景寓情,后句托物言志,共同构成了一幅关于生命流转与心灵归宿的完整画卷。

秋日的山岭,向来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思的所在。当秋风掠过山脊,拂过枯叶,卷起残花,那一声声低语,仿佛是大自然在诉说生命的无常。花落并非终结,而是季节轮转中的一环,是大地在静默中完成的交接仪式。岭上之高,使风更清冽,也使人的视野更开阔。站在这里,人得以暂时脱离尘嚣,俯瞰人间,也回望内心。秋风之所以“知”花落,并非它真有知觉,而是诗人将自身的体悟投射于自然,赋予风以灵性。这种“知”,是一种共情,是人对自然节律的深刻理解,也是对生命短暂与美好的双重体认。花落是必然,但正是这份必然,让人在凋零中看见美,在消逝中感知存在。秋风如一位沉默的见证者,它不悲不喜,却将一切尽收眼底,将一切悄然铭记。

而“人间烟火识归途”,则是从高处回落到地面,从自然返归人间。烟火,是炊烟袅袅,是街灯初上,是市井喧哗,是万家灯火中那一盏为你而亮的灯。它不似山风那般清冷高远,却有着最真实、最踏实的温度。人在外漂泊,无论走得多远,心中总有一处被烟火点亮的角落。那可能是母亲熬的一碗粥,是巷口飘来的烤红薯香,是深夜归家时楼道里未熄的灯。这些细微的日常,构成了“归途”的全部意义。所谓“识归途”,不是地理上的返回,而是心灵上的确认——我知道我该往哪里去,我知道我属于哪里。烟火之所以能“识”,是因为它本身就是归途的标记,是记忆的锚点,是情感的归依。在纷繁世界中,人常被欲望与焦虑裹挟,唯有回到烟火之中,才能重新找回自己。这种“识”,是一种觉醒,是对生命本真的回归。

这两句诗,表面写景,实则写心。前句是“出”,是向外看,看天地之苍茫,看生命之流转;后句是“入”,是向内省,省人生之方向,省情感之归宿。出与入之间,构成了一种完整的生命体验。人不能永远居于岭上,也不能终日沉溺烟火。唯有在登高望远与俯身人间之间来回穿梭,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厚度。秋风知花落,是自然的规律;烟火识归途,是人文的温情。二者看似对立,实则互补。花落让人懂得珍惜,归途让人懂得感恩。在秋风中,我们学会接受无常;在烟火里,我们学会拥抱平凡。

这或许正是这句诗最动人的地方:它不追求宏大叙事,也不渲染悲情,而是以极简的语言,道出最深的哲理。花落是美的,归途也是美的。美不在远方,不在高处,而在每一次风起的感知,在每一缕炊烟的升起。当我们站在岭上,听秋风低语,看花瓣飘零,心中却想起家中那盏灯、那碗热汤,那一刻,我们便真正读懂了这句诗的全部意义。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但行路之人,终有归处。岭上秋风知花落,是自然的低吟;人间烟火识归途,是心灵的应答。前者告诉我们:一切都会过去;后者告诉我们:一切都有意义。在秋与春的交替中,在出与入的往返间,我们终将明白:真正的归途,不在远方,而在心中那团不灭的烟火。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