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事上练”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谚语,道出了成长与历练的真谛。它强调人唯有在具体的事务中经历、磨炼,才能真正获得智慧与能力。这句谚语的完整表达往往被截取,其下句“心在难中磨”同样深刻,却少有人知。这两句话前后呼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人生哲学:外在事务的参与是锻炼身手的途径,而内心在逆境中的挣扎与坚持,才是磨砺意志的根本。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顺风顺水的积累,而是在风雨中站定、在困境中前行的过程。这句谚语不仅揭示了个体成长的规律,也映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知行合一”“克己修身”的深刻理解。

人在事上练,意味着不能脱离实践空谈道理。无论是学习一门技艺,还是承担一项责任,唯有亲力亲为,才能体会其中的细节与门道。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古往今来,凡有所成者,无不从琐碎事务中起步。王阳明在龙场驿的困顿中悟道,曾国藩以“结硬寨,打呆仗”的务实精神平定太平天国,皆是在具体事务中积累经验、锤炼心性。现代社会中,许多年轻人渴望成功,却不愿从基层做起,总想一步登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真正能走远的人,往往是那些愿意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在复杂事务中不断尝试的人。他们不怕出错,不怕吃苦,因为他们明白,每一次的参与,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一次认知的升级。事上练,练的是技能,更是对现实的感知力与应对力。

若仅有“事上练”而无“心在难中磨”,成长便容易停留在表面。事务的参与可以带来熟练,但唯有在困难、挫折、压力中坚持,才能锻造出坚韧的内心。心在难中磨,强调的是心理层面的淬炼。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误解、失败、孤独甚至绝望。这些时刻,才是真正考验一个人的时刻。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从黄州到惠州再到儋州,环境日益艰苦,但他却在《定风波》中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的正是心在难中磨出的豁达与从容。同样,张桂梅校长在创办华坪女高的过程中,面对资金短缺、家长反对、学生辍学等重重困难,从未放弃,因为她深知,唯有在艰难中挺住,才能为山区女孩打开一扇通往未来的门。心在难中磨,磨的是意志,是信念,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定认同。它让人学会在黑暗中看见光,在绝境中寻找出路。

这两句话的深层逻辑,是“外练”与“内修”的统一。事上练是外在的行动,心在难中磨是内在的修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若只做事而不修心,容易在挫折面前崩溃;若只修心而不做事,则易流于空想,脱离现实。真正的成熟,是既能扛事,又能扛压。在当代社会,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人们常感焦虑与无力。此时,更需要回归这句古老的智慧:不要逃避事务,也不要畏惧困难。每一次参与项目、每一次面对挑战、每一次处理矛盾,都是“事上练”的机会;而每一次被否定、每一次被误解、每一次感到疲惫,都是“心在难中磨”的契机。成长,从来不是线性的上升,而是一次次在事务中积累、在困难中反思、在挫败中重生的循环。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主动投身事务,勇于面对困难,才能在一次次的历练中完成自我超越。事上练,让我们学会做事;难中磨,让我们学会做人。前者提升能力,后者升华品格。当一个人既能脚踏实地处理具体问题,又能在风雨中保持内心的清明与坚定,他便真正具备了应对复杂世界的底气与智慧。这句谚语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道出了成长的本质:不是靠天赋,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日复一日的实践与坚持。

当我们再次面对挑战时,不妨默念这句完整的谚语:“人在事上练,心在难中磨。”它提醒我们,成长没有捷径,唯有在事上磨炼,在难中坚持,才能一步步走向成熟与强大。无论是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这种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根基。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依然前行;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依然选择面对。而这,正是“事上练”与“难中磨”所赋予我们最宝贵的生命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