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上电灯笑开花的下一句,是“月下瓜棚话桑麻”。这句看似寻常的对仗,实则承载着乡土记忆与时代变迁的微妙交织。它并非出自哪位名家的诗集,而是民间口耳相传的一句俚语,在某个夏夜的村口老槐树下,由一位老人随口吟出,便悄然流传开来。藤上电灯,是旧时乡村夜晚最富诗意的意象之一——老式电灯挂在丝瓜藤或葫芦藤上,昏黄的光晕洒在瓜叶间,随风轻晃,仿佛藤蔓也染上了笑意。而“笑开花”三字,既写灯影摇曳之态,又暗喻农人劳作后归家时的轻松与满足。这句诗,是农耕文明在电力初至时的温柔回响,是传统与现代在乡野间一次不期而遇的拥抱。

电灯初进村时,并非家家户户都能用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村庄仍靠煤油灯照明。那时,若谁家率先通了电,便会成为全村的焦点。记得邻村李家的儿子在县里当电工,硬是托人从城里拉来电线,把自家院里的电灯接到了屋外的藤架上。夜幕降临,那盏四十瓦的白炽灯亮起,藤蔓在光影中舒展,仿佛被唤醒了生命。孩子们围着藤架追逐打闹,老人们坐在竹椅上摇扇纳凉,妇女们借着灯光补衣纳鞋,连鸡鸭也安静地伏在灯影边缘。那一刻,电灯不再是冰冷的工业产物,而是成了连接人与自然的媒介,是希望的具象化。藤上电灯,照亮的不仅是庭院,更是人心深处对光明的渴望。人们说,那灯亮得“像月亮掉下来挂在藤上”,又有人说,“藤上电灯笑开花”,形容它那摇曳生姿、仿佛有情的模样。这句俗语,便在这样的夜晚悄然诞生,带着泥土的芬芳与电光的温度。

随着时代发展,电灯早已普及,藤上挂灯的场景却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太阳能路灯、LED照明,以及家家户户亮如白昼的客厅。现代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也悄然剥离了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如今的乡村,夜晚虽不再漆黑,却少了那份昏黄灯光下的温情。年轻人外出打工,老人留守,瓜棚藤架多已荒废,取而代之的是水泥墙与铁门。每逢夏夜,仍有人怀念那藤上电灯的光景。一位返乡创业的年轻人,在自家小院重新搭起瓜架,种上丝瓜、扁豆,并在藤间挂起复古的暖黄小灯。他说:“不是为了省电,而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光可以这么温柔。”那晚,藤上电灯再次亮起,光影斑驳,仿佛时光倒流。邻居们闻讯而来,围坐谈笑,话题从当年的收成,说到如今的网络直播卖瓜,再到孙辈的学业。月光洒下,与灯光交织,藤蔓在微风中轻颤,真像是“笑开了花”。而月下瓜棚里,人们谈的不再是单纯的“桑麻”,而是生活、梦想与传承。那句“月下瓜棚话桑麻”,便在这样的场景中,被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它不仅是农事的延续,更是情感的联结,是记忆的锚点。

藤上电灯笑开花,月下瓜棚话桑麻。这两句看似对仗工整的俚语,实则勾勒出一幅完整的乡村图景:前半句写景,后半句写情;前半句是视觉的温暖,后半句是听觉的慰藉。电灯是现代的符号,藤蔓是传统的象征,二者在“笑开花”中达成和解;而“话桑麻”则让这份和解落地生根,成为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交流。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或许不再需要藤上挂灯,但那种在自然中点亮微光、在夜色里围坐谈心的生活哲学,依然值得珍视。它提醒我们,科技可以照亮黑暗,但唯有情感与记忆,才能真正温暖人心。当城市灯火通明却彼此疏离时,乡村那盏挂在藤上的灯,反而成了最亮的星——它不耀眼,却持久;不炫目,却深情。藤上电灯笑开花,笑的不仅是灯,更是那一份在变迁中依然坚守的宁静与温情;月下瓜棚话桑麻,话的不仅是农事,更是那一份在岁月里代代相传的人间烟火。这或许,就是这句俗语最动人的深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