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故人上西楼,孤影斜阳照影愁。

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杂感》,原句为“多病故人疏,孤云野鹤游。上西楼,看新月,几度斜阳几度秋。”后人常截取“多病故人上西楼”一句,因其意境苍凉,情感深沉,仿佛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在读者眼前。它不只是对一位病中老友登楼望远的简单描绘,更是一种生命状态的隐喻——在病痛、孤独与时光流逝的夹缝中,人如何面对内心的孤寂与外界的疏离。而“孤影斜阳照影愁”,正是这句诗最自然、最深刻的下文,它承接了前句的视觉与情绪,将个体的命运与天地苍茫融为一体。

当故人拖着病体登上西楼,他的脚步或许迟缓,呼吸或许沉重,但目光却投向远方。西楼,自古便是文人登高怀远、寄情抒怀之所。登楼,是一种向上的姿态,是对现实的短暂逃离,也是对自我内心的审视。多病之躯让这登高变得沉重,每一步都像是与命运的抗争。他并非为赏景而来,而是为排遣胸中郁结,为寻找一丝慰藉。可当他终于立于高阁,极目四望,看到的却是斜阳西下,暮色四合。那轮将坠的太阳,映照着他单薄的身影,拉得极长,仿佛连影子也在叹息。这“孤影”,不只是身体在光下的投影,更是灵魂的映照——无人相伴,无人理解,甚至连影子都显得如此孤独。斜阳,是时间的象征,是生命将尽的隐喻。它温柔地洒落,却带着无法挽留的哀愁。故人望着这光影,心中涌起的不是豪情,而是愁绪——对过往的追忆,对未来的无望,对自身处境的悲悯。

此时,风从楼外吹来,拂动他的衣角,也搅动他心底的波澜。他或许想起年少时与友人共登此楼,指点江山,笑谈天下;或许想起病中无人问津,书信断绝,人情冷暖。多病,不只是身体的折磨,更是一种社会性的边缘化。病弱之人,常被视作累赘,被遗忘在角落。而“故人”二字,更添一层悲凉——曾经熟识的人,如今却只能独自登楼,连陪伴都成了奢侈。这“上西楼”的动作,成了一种仪式,一种对旧日情谊的凭吊,对生命尊严的坚守。他明知无人会来,却仍选择登高,仿佛只有在这高处,才能与天地对话,才能暂时摆脱尘世的冷漠。而斜阳照影,正是这对话的回响——天地无言,却以光影作答,映出他内心的愁绪,也映出他灵魂的重量。

这愁,不是简单的悲伤,而是一种深沉的生命体验。它包含了对时间的无力感,对人际关系的幻灭,对自我价值的追问。在斜阳的余晖中,故人看到的不仅是自己的影子,更是自己一生的缩影——从意气风发到病骨支离,从众星捧月到孤身一人。这影子,被拉得越长,越显渺小,却也越显真实。它提醒他:无论曾有多少辉煌,终归要归于寂静。正是这种寂静,让他的存在显得更加清晰。他不再是社会角色中的“某人”,而是一个直面生死、直面孤独的人。这种直面,本身就是一种勇气。斜阳虽将落,却仍照亮了他的影子,仿佛在说:即便生命将尽,你仍被看见,你仍有意义。

“孤影斜阳照影愁”并非单纯的哀叹,而是一种在绝境中依然保持清醒的凝视。它不回避痛苦,也不夸大希望,只是诚实地记录那一刻的光影与心境。故人登楼,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为了更真实地面对自己。斜阳照影,不是为了渲染悲情,而是为了映照出人性中最坚韧的部分——在孤独中站立,在病痛中思考,在时光流逝中保持尊严。

这或许正是这句诗历经百年仍打动人心的原因。它不讲述宏大的叙事,只描绘一个瞬间,一个病弱之人站在高楼,望着夕阳,影子被拉得很长。可正是这瞬间,承载了人类共通的情感:对陪伴的渴望,对理解的期盼,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某一刻成为那个“多病故人”,在生活的重压下独自登楼,面对内心的斜阳。而那句“孤影斜阳照影愁”,便成了我们灵魂的注脚——它告诉我们,即便世界疏离,即便身体衰败,只要还能凝视自己的影子,就尚未完全失去自我。

生命终有尽头,但凝视本身,便是对虚无的抵抗。故人登楼,斜阳照影,愁绪万千,却也在这一刻,与天地共呼吸,与时光同静默。这,或许就是最深的慰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