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秋已樊篱上,落叶无声覆旧阶。

秋意最浓时,往往不是霜降那日的寒,也不是重阳那日的风,而是某一刻的转身——仿佛前一秒还沉浸于夏末的余温,后一秒便撞见满园萧索。那是一种猝不及防的顿悟,像被时光轻轻推了一把,踉跄跌进另一个季节。篱笆上的藤蔓早已褪去青翠,枯黄的藤条缠绕着木条,像老人手背上的筋脉,蜿蜒而沉默。秋,已悄然攀上樊篱,不是以风,不是以雨,而是以静默的姿态,将整片天地纳入它的秩序。

这樊篱,原是为护住一方菜畦而设,春来种豆,夏至栽瓜,篱笆上爬满牵牛与扁豆花,是农人生活的具象。而今,藤蔓枯落,豆荚爆裂,种子散落于泥土,等待来年生根。秋的樊篱,不再是阻隔,倒成了见证——见证生长与衰败的轮回,见证人与自然的默契。农人站在篱边,目光穿过稀疏的枝条,望向远处山脊上渐次染黄的林梢。他并不伤感,只是平静地接受这一季的谢幕。他知道,秋的樊篱不是封锁,而是沉淀,是将春夏的喧嚣收拢,藏进泥土的深处,等待冬的封缄与春的唤醒。

秋的樊篱,亦是人心的隐喻。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无形的篱笆,用以区分内外、亲疏、过去与未来。年轻时,篱笆高耸,密不透风,以为世界尽在掌握;中年以后,篱笆渐疏,藤蔓缠绕,风雨可入,阳光亦可照进。而到了秋,这篱笆不再坚固,却更清晰——它不再是为了阻挡,而是为了映照。映照出我们曾如何走过春夏,映照出哪些人曾攀援而上,哪些事曾随风飘落。有人惧怕秋的萧索,以为那是衰败的象征;殊不知,秋的樊篱正是最诚实的记录者。它不粉饰,不逃避,只将岁月刻痕如实呈现。就像那篱笆上残留的豆荚壳,空无一物,却曾盛满生命。

更深的意味,在于“转身”二字。转身,是主动的姿态,是意识的觉醒。不是秋主动降临,而是人转身时,才看见秋已攀上樊篱。这转身,或许是年岁增长后的回眸,或许是经历变故后的顿悟,亦或是某次独处时的静思。它不必然带来悲凉,反而可能带来释然。当人终于愿意转身,不再执着于追逐夏的繁盛,才会发现,秋的樊篱上,竟也开着另一种花——那是枯藤上凝露的晶莹,是落叶下新芽的微光,是风穿过缝隙时低语的温柔。秋不是终结,而是转换;樊篱不是囚禁,而是守护。它守护的,是那些尚未被遗忘的记忆,是那些仍在酝酿的希望。

城市里的人,常将秋视为季节的更替,匆匆添衣,匆匆赶路,极少有人真正停下,转身去看一眼篱笆。他们住在水泥森林中,看不见藤蔓的枯荣,听不见落叶的轻响。但秋的樊篱,从未消失。它存在于阳台上那盆枯死的绿萝,存在于地铁口飘落的银杏叶,存在于某个黄昏你忽然想起的童年庭院。只要愿意转身,秋便无处不在。它不喧哗,不逼迫,只等你一瞬的回眸,便将整季的静美,轻轻递到你手中。

转身秋已樊篱上,不是叹息,而是看见。看见时光如何行走,看见生命如何沉淀,看见自己如何从奔跑中停下,从喧嚣中回归。秋的樊篱,是自然的秩序,也是心灵的归途。它提醒我们:成长,不只是向前,更是转身;成熟,不只是拥有,更是放下。当落叶覆满旧阶,当风穿过空枝,我们终于明白,有些美,只属于转身之后的凝视。

秋已至,樊篱在,转身时,心自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