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上春鸠鸣的下一句是:“村边杏花白。”这两句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春中田园作》。原诗为:“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这短短两句,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春意盎然的田园画卷,春鸠的鸣叫与杏花的洁白交相辉映,构成了一种动静相宜、声色相融的自然意境。它们不仅是季节更迭的见证,更是诗人内心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间烟火的深情凝视。

王维的诗,向来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著称。这两句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屋上的春鸠,是春天最生动的信使。鸠鸟在屋顶低鸣,声音清脆而富有节奏,仿佛在唤醒沉睡的大地。它的鸣叫不是喧嚣,而是一种温柔的低语,是自然与人间沟通的桥梁。而“村边杏花白”,则从听觉转向视觉,将读者的目光引向村外那一片盛开的杏花。杏花是春日的象征,其色洁白,花瓣轻盈,微风拂过,如雪纷飞。它不似桃花那般艳丽,也不似梨花那般孤高,而是带着一种质朴的、属于乡野的纯净之美。春鸠的鸣叫与杏花的绽放,一上一下,一静一动,共同织就了春日田园的底色。

在王维的笔下,自然并非孤立的风景,而是与人的劳作、情感紧密相连。春鸠鸣叫之时,农人已开始忙碌。他们持斧砍伐桑枝,修整远扬的枝条,为养蚕做准备;荷锄探察泉脉,查看水源是否充沛,为春耕蓄力。燕子归来,认得旧巢,而村人则翻看新历,计算节令,安排农事。这些细节看似琐碎,却构成了田园生活的真实肌理。春鸠与杏花,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农事活动的背景与节奏。它们的出现,预示着播种的开始,也预示着希望的萌发。诗人并未直接描写丰收的喜悦,却通过这些细微的、日常的劳作,传递出对土地与生活的深切依恋。

更进一步,这两句诗还蕴含着一种时间的哲思。春鸠鸣叫,是春天的开始;杏花盛开,是季节的盛景。花开花落,春去秋来,自然循环不息,而人却在这循环中感受着生命的流逝。燕归故巢,人看新历,旧景犹在,而人事已非。诗人临觞欲饮,却“忽不御”,只因想到远行的游子,心中顿生惆怅。这种情感,并非悲苦,而是一种淡淡的、深沉的感怀。春鸠与杏花的美,反而成了触发这种感怀的媒介——越是美好,越令人意识到时光的不可挽留。王维没有直抒胸臆,而是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将个人的情感悄然融入天地之间,使整首诗呈现出一种空灵而深远的意境。

从文学传统来看,“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也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以景结情”的高妙手法。诗人不急于表达情绪,而是先铺陈画面,让景物本身说话。春鸠的鸣叫,是生命的律动;杏花的洁白,是纯洁的象征。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远离尘嚣、回归本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不是自然的征服者,而是其中的参与者与观察者。王维以禅意入诗,使田园不再只是地理空间,更成为一种精神归宿。他笔下的春景,不是供人观赏的装饰,而是让人静心体悟的媒介。读这两句诗,仿佛能听见鸟鸣,看见花影,甚至能感受到春风拂面的微凉,以及泥土散发的芬芳。

今天,当我们身处喧嚣都市,远离田野与山林,这两句诗便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自然从未远离,春天每年都会如约而至。春鸠仍在屋顶鸣叫,杏花依旧在村边绽放。只是我们是否还能静下心来,去聆听那一声鸟鸣,去凝视那一树白花?王维的诗,不仅是对唐代田园的写照,更是对现代人精神困境的一种回应。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能保有对自然之美的敏感?是否还能在忙碌中停下脚步,感受一朵花开的瞬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短短十字,却如一幅水墨长卷,缓缓展开在读者眼前。它不只是春天的写照,更是对生命、时间、人与自然的深刻思考。王维以极简之笔,写极深之情,使这两句诗穿越千年,依然鲜活如初。当我们再次读到它们时,或许能从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也能重新发现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春天从未真正离去,它只是在等待我们,去倾听,去看见,去感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