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原离上谱”是一句流传于民间、带有浓厚方言色彩和生活智慧的俗语,字面意思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刻的文化隐喻。它最初源于江南一带的市井俚语,形容一个人做事离谱、超出常规,仿佛“原本就不在谱上”,即脱离了既定的规范、逻辑或社会期待。这句话常被用来调侃那些行为出格、想法跳脱的人,但细究之下,它其实折射出人们对“秩序”与“自由”、“规范”与“创新”之间张力的思考。而“原原离上谱”的下一句,并非固定成文的对仗句,却在口耳相传中衍生出多种接续方式,其中最耐人寻味的一句是:“偏偏又入画”。
这句“偏偏又入画”看似矛盾,实则精妙。它承接了前句的“离谱”,却在否定中注入肯定,在荒诞中提炼美感。当一个人被评价为“原原离上谱”,意味着他打破了常理、挑战了规则,甚至可能被视为异类。“偏偏又入画”却指出:正是这种不合常规的行为,反而构成了某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就像一幅画,若全是工笔细描、中规中矩,固然工整,却难免呆板;而一旦有笔锋突变、墨色飞溅,反而生出灵动之气。人生亦如作画,有时最动人的,恰恰是那些“离了谱”的瞬间。
在现实社会中,许多被视作“离经叛道”的人,最终却成为时代的先驱。达·芬奇痴迷于飞行器设计,在文艺复兴时期被视为痴人说梦,他的草图在当时“原原离上谱”,无人能解。正是这些“离谱”的构想,在数百年后“偏偏又入画”,成为人类航空史的灵感源泉。乔布斯在开发第一代iPhone时,摒弃物理键盘、坚持全触屏设计,被业内专家讥讽为“不可能成功”,可正是这种“不在谱上”的坚持,最终重新定义了智能手机,也“入画”于科技史的壮丽图景。这些例子说明,真正的创新往往始于对既有框架的突破,而社会进步,正是由那些敢于“离上谱”的人推动的。
更进一步,“偏偏又入画”也揭示了艺术与人生的深层关系。艺术的价值,不在于完全遵循规则,而在于在规则之外开辟新的可能。李白写诗,不拘格律,常被人批评为“不合章法”,但正是这种自由奔放的“离上谱”,成就了“诗仙”的千古绝唱。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衣带飘举,姿态非人间所有,完全脱离现实逻辑,却“偏偏又入画”,成为中国美学的象征。人生亦如此,若一味追求“在谱”,按部就班、循规蹈矩,虽可安稳度日,却难有真正的生命张力。而那些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的人,即使一时被误解、被排斥,其生命轨迹却可能因独特而“入画”,成为他人眼中的风景。
“离上谱”并非鼓励无原则的放纵或盲目的反叛。真正的“离上谱”,是建立在对规则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超越,而非无知无畏的胡闹。一个从未学过乐理的人随意弹奏,或许“离了谱”,却难“入画”;而一位精通古典音乐的作曲家打破调性体系,创作出无调性音乐,虽“离上谱”,却因深厚的功底而“入画”。“离上谱”与“入画”之间,需要智慧与勇气的平衡。它要求我们既尊重传统,又不被传统束缚;既理解规范,又敢于在必要时超越规范。
回到日常,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在谱”与“离谱”的抉择。选择稳定工作,是“在谱”;辞职创业,是“离上谱”。按部就班结婚生子,是“在谱”;选择独身追求理想,是“离上谱”。但无论选择哪条路,关键在于是否忠于内心,是否能在“离”中寻得意义,在“偏”中创造价值。当一个人因坚持自我而被视为“原原离上谱”时,不妨自问:我是否正在“入画”?我的生命,是否正在成为一幅独特的作品?
“原原离上谱,偏偏又入画”——这看似戏谑的俗语,实则是一句深邃的人生箴言。它提醒我们,世界既需要守成者维持秩序,也需要破局者创造可能。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永远“在谱”,而在于懂得何时“离谱”,并在离群索居中,画出属于自己的风景。人生如画,不在于是否合乎模板,而在于是否敢于落笔,是否能在混沌中,绘出那抹令人心动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