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不仅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更以原上草的生命力为象征,抒发了人生聚散无常却坚韧不息的哲理。而“一原上草”作为“离离原上草”的变体或误记,其真正的下句,正是“一岁一枯荣”,这五个字如同一声轻叹,道尽了大自然的循环与生命的韧性。
原上草,是广袤大地最朴素的存在。它们不争春色,不攀高枝,只是默默地在原野上生长,在风中摇曳,在雨里低语。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草,却承载了诗人最深沉的情感与最宏大的哲思。白居易在送别友人之际,目光落在原野上茂盛的野草,忽然意识到:人生虽如浮萍聚散,情感虽似烟云易逝,但生命本身却如同这原上草,经历寒冬的摧残,却总能在春风中重生。于是,“一岁一枯荣”便不只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描述,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枯,是终结,也是沉淀;荣,是复苏,也是延续。年复一年,草色黄了又绿,绿了又黄,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万物的轮回。这种循环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在毁灭中孕育新生的力量,一种在衰败中积蓄生机的智慧。
进一步看,“一岁一枯荣”所蕴含的哲理,早已超越了对草木的观察,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中一种根深蒂固的生命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生不息”是宇宙运行的基本法则,而草,作为最普遍、最顽强的生命形态,自然成为这一法则的象征。野火可以烧尽地表,却无法根除地下的草根;严寒可以冻结大地,却无法阻止春风的唤醒。这种“烧不尽”“吹又生”的生命力,正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历经战乱、灾荒、动荡却始终绵延不绝的写照。从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到近代以来的民族复兴,中国人始终相信:只要根在,希望就在;只要心不死,精神不灭。这种信念,与“一岁一枯荣”所传达的坚韧与乐观,如出一辙。这句诗不仅写草,更写人;不仅写自然,更写历史;不仅写离别,更写重逢。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变动,常使人感到疲惫与迷茫。人们追求即时满足,渴望一蹴而就,却忽略了生命本身需要沉淀与等待。而“一岁一枯荣”恰如一剂清醒的良药,提醒我们:成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成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失败后的重生。就像原上草,它不因寒冬而绝望,不因野火而自弃,它只是安静地等待,等待春风的讯息。这种从容与坚定,正是现代人最应汲取的智慧。我们不必为暂时的低谷而焦虑,也不必因一时的挫败而否定自我。只要保持内心的生机,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荣”。
回望这句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它用最简单的语言,描绘了最复杂的生命图景。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永恒,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不在于是否被看见,而在于是否在风雨中挺立。原上草年年枯荣,年年新生,它不因无人欣赏而停止生长,也不因被践踏而放弃向上。它只是依循自然的节奏,完成自己的使命。人亦如此。在纷繁世界中,我们或许渺小,但只要心中有光,脚下有根,便能像原上草一样,在岁月的长河中,一岁一岁地枯,一岁一岁地荣,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这,或许正是白居易写下这句诗时,最想留给后世的那份温柔而坚定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