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法古的上一句是“与其守成法,宁可变通”,下一句是“因时制宜,方为大道”。这三句话共同构成了一种关于变革与传承的深刻哲学思考,既强调了对传统经验的尊重,又不拘泥于陈规旧矩,主张在时代变迁中灵活应对、主动创新。这种思想并非对历史的否定,而是对历史智慧的再提炼与再应用,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的理性态度。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制度、技术、文化无一不在不断演进。回望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法家主张“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正是对“不必法古”理念的早期表达。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在秦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没有拘泥于周礼旧制,而是根据秦国的实际情况,推行军功爵制、废井田、开阡陌,极大提升了国家的组织能力与军事效率。这种“变通”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现实的深刻回应。当旧制度无法适应新环境时,固守成法只会导致僵化与衰落。正如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所强调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其核心精神正是“不必法古”,唯有如此,才能在危机中寻找生机,在困境中开辟新路。
“不必法古”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传统是经验的积淀,是无数代人智慧的结晶。若完全抛弃历史,无异于在黑暗中摸索。真正的智慧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以中国改革开放为例,四十多年来,中国没有照搬西方模式,也没有固守计划经济体制,而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过程既吸收了市场经济的高效机制,又保留了国家对重大战略的统筹能力;既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又立足国情进行制度创新。这种“变通”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升华。它告诉我们,变革不是断裂,而是延续中的突破,是传统在新时代的重新表达。
进一步看,“因时制宜,方为大道”揭示了变革的根本原则——顺应时代。时代在变,社会结构在变,技术条件在变,人的需求也在变。若仍以百年前的思维解决当下的问题,无异于刻舟求剑。在数字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管理模式、公共服务模式都面临深刻挑战。若仍沿用纸质档案、线下审批、固定课表,不仅效率低下,也难以满足公众对便捷、个性、高效服务的需求。各地推行的“一网通办”“智慧校园”“数字政府”等改革,正是“因时制宜”的体现。这些改革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既有制度基础上,借助新技术实现的优化与跃迁。它们既保留了制度的稳定性,又注入了时代的活力。
从更深层次看,“不必法古”与“因时制宜”共同构成了一种动态的历史观。它不把历史看作一成不变的模板,而视其为流动的源泉。真正的传承,不是复制过去,而是理解过去、回应现在、创造未来。正如一棵大树,其根系深植于土壤,汲取历史的养分,而枝叶却不断向上伸展,迎接新的阳光雨露。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组织,若想长盛不衰,就必须具备这种“守正创新”的能力——守的是精神内核,创的是实践路径。
总结而言,“与其守成法,宁可变通;不必法古,因时制宜,方为大道”这一思想链条,揭示了一种成熟的发展智慧。它告诉我们,面对变化的世界,既不能盲目守旧,也不能激进否定,而应在深刻理解传统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心态拥抱变革。变通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发展的常态;因时制宜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对规律的尊重。唯有如此,个人才能在时代洪流中找准定位,组织才能在竞争中保持活力,国家才能在历史长河中行稳致远。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固守成法,而在于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那条通往未来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