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上钻窟窿的下一句是“有眼无珠”。这句看似粗浅的歇后语,实则蕴含着民间智慧对人性、行为与结果的深刻洞察。它并非字面意义上描述木工技艺的失败,而是借“钻了窟窿却看不见”这一荒诞场景,讽刺那些做事徒劳无功、徒有其表,或虽有行动却无真正认知的人。板凳本为坐具,若在它上面钻出窟窿,既破坏了结构,又无实际用途,正如某些人看似忙碌,实则毫无方向,最终落得“有眼无珠”——眼睛虽在,却视而不见,心无明辨。这句歇后语流传于市井巷陌,却在朴素中折射出对行为动机、价值判断与认知能力的深层思考。
在现实社会中,“板凳上钻窟窿”式的行为屡见不鲜。许多人终日奔忙,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看似勤恳努力,实则陷入“伪勤奋”的陷阱。他们把时间花在重复性事务上,追求表面的完成度,却从未停下来思考:这件事是否值得做?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是否创造了价值?某些企业员工每日撰写冗长报告,开会讨论流程细节,却对核心业务增长毫无助益;又如一些学生反复刷题,只为应付考试,却未真正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这些行为,正如在板凳上钻窟窿——动作不断,窟窿渐多,板凳却越来越不结实,最终连坐都坐不稳。更关键的是,执行者往往对此毫无察觉,因为他们早已习惯于“做”本身,而忽略了“为何做”与“做何用”的本质问题。这种“有眼无珠”的状态,不是生理上的失明,而是认知上的蒙昧,是对目标、意义与结果的漠视。
更深一层,“有眼无珠”还指向一种普遍的认知偏差:人们常将“努力”等同于“正确”,将“忙碌”等同于“有效”。这种思维定式使许多人陷入自我感动的循环。他们用“我已经尽力了”来安慰自己,却不愿承认方向错误或方法低效。在组织管理中,这种现象尤为明显。一些管理者热衷于制定复杂的KPI体系,要求员工“事事留痕”,却忽视了对实际成果的关注。员工为了达标,不得不制造大量“痕迹”——填写表格、拍照打卡、撰写总结,这些行为看似规范,实则如同在板凳上钻窟窿,既消耗资源,又未提升组织效能。更令人忧心的是,当整个系统都沉浸于这种“形式主义”时,真正的创新与变革反而被边缘化。人们看得见“窟窿”,却看不见板凳已经千疮百孔,更看不见坐在上面的人早已摇摇欲坠。这种集体性的“有眼无珠”,比个体的盲目更危险,因为它形成了一种文化惯性,使错误行为被合理化、常态化。
要避免成为“板凳上钻窟窿”的践行者,关键在于重建对“意义”的敏感度。行动前应自问:这件事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我的行为是否直接服务于这一目标?需建立反馈机制,定期审视行为的实际效果,而非仅关注过程。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是否做对了事。一个木匠若只为展示手艺而在板凳上乱钻,即便技术再精湛,也只会制造废品;而一个清醒的人,会在动手前思考用途,在过程中评估价值,在结束后反思得失。这种“有眼有珠”的状态,意味着具备清晰的认知、理性的判断与持续的反思能力。它要求我们不仅“看见”,更要“看懂”;不仅“行动”,更要“明行”。
“板凳上钻窟窿,有眼无珠”这句歇后语,表面是调侃,内里是警醒。它提醒我们:人生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有意识地创造价值。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更需警惕被表象裹挟,避免陷入“忙碌即正确”的幻觉。真正的努力,是带着目标去行动,是带着思考去实践,是带着觉知去生活。当我们不再为钻窟窿而钻窟窿,不再为“做了”而自我安慰,而是真正“看见”问题的本质,“看清”行动的意义,我们才算是摆脱了“有眼无珠”的命运,成为那个既动手、又动脑,既务实、又清醒的人。板凳或许会旧,但只要不钻无谓的窟窿,它依然能稳稳地托起一个人的重量,也托起一段清醒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