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乎上的下一句是“得乎其中”。这句出自《礼记·中庸》的古语,原句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它揭示了一种关于目标设定与实际成效之间关系的深刻哲理:当我们以高标准为追求目标时,即便未能完全达成,结果也往往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而若目标本身平庸,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更加不尽人意。这句看似简单的格言,实则蕴含了人生、学习、工作乃至国家治理中的普遍规律。它不仅是一种智慧的提醒,更是一种行动的指南。
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取法乎上的理念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许多人常因害怕失败而将目标设定得偏低,认为“差不多就行”,殊不知这种心态无形中限制了自己的潜能。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理论指出,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预期,往往会影响其行为方式与努力程度,从而决定最终结果。若一个人立志成为行业专家,他会主动学习前沿知识、参与高水平项目、与顶尖人才交流,即使最终未能成为最顶尖的那一个,也极有可能成为领域内的中坚力量。相反,若一个人仅以“不挂科”“不失业”为目标,他的学习动力与职业追求自然受限,久而久之,能力停滞,竞争力下降。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如达·芬奇、爱因斯坦、钱学森,无不是以“取法乎上”为信条,追求极致,才在各自领域留下不朽成就。他们并非一开始就注定成功,而是因为目标高远,才激发了持续突破自我的动力。
进一步来看,这一理念在组织管理与团队建设中同样适用。一个企业若以“行业领先”为愿景,即使面临重重困难,其产品设计、服务标准、管理流程都会向最高水平看齐。这种高标准的自我要求,会倒逼企业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创新能力、吸引优秀人才。华为在创业初期就确立了“成为世界一流的通信设备供应商”的目标,尽管当时技术落后、资金匮乏,但正是这种“取法乎上”的战略定位,推动其持续投入研发,最终在全球5G领域占据领先地位。反观一些企业,满足于“过得去”“能赚钱”,缺乏长远规划与高标引领,往往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同样,在教育机构中,若教师以“学生及格”为教学标准,课堂质量与知识深度必然受限;而若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教学方式、课程内容、评价体系都会随之升级,最终惠及更多学生。
“取法乎上”并非鼓励不切实际的幻想或盲目冒进,而是强调在理性评估自身条件的基础上,设定一个具有挑战性但可达成的目标。它要求我们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高目标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激发潜能、推动进步的手段。在追求过程中,我们应注重阶段性成果的积累,及时调整策略,保持韧性与耐心。同时,也要避免因目标过高而产生焦虑或自我否定。真正的“取法乎上”,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对自我价值的不断确认与超越。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目标的高度决定了成就的边界。在个人成长中,它激励我们突破舒适区,追求卓越;在组织发展中,它推动我们树立远见,持续创新。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唯有以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站稳脚跟,甚至引领潮流。当我们选择向上看,世界也会为我们打开更广阔的视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铭记:取法乎上,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心之所向,终将照亮前行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