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原句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其核心思想在于强调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上工”指的是医术高超的医者,他们不等到疾病发作才施治,而是在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症状、阴阳失衡初现端倪之时,便通过调理、养生、导引等方式,防患于未然。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结晶,更与当代健康管理、公共卫生理念高度契合。那么,“上治未病”的下一句,若从思想延续、实践拓展与时代转化的角度去理解,应是“中调欲病,下疗已病”——即:在疾病尚未成形时进行干预,在疾病初露征兆时加以调理,在疾病已经发作时进行救治。这并非对原句的简单补充,而是对其哲学内涵的深化与系统化。

在传统医学体系中,“治未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构成一个完整的健康维护链条。上治未病,强调的是“未病先防”,即通过顺应四时、节制饮食、调摄情志、规律作息等方式,使人体处于阴阳平衡、气血和顺的状态,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这一阶段的关键在于“知常达变”——了解人体正常的生理节律,察觉细微的异常变化。春季肝气升发,若情绪易怒、目赤口苦,虽未达肝火旺盛之证,但已是肝气郁结的苗头,此时通过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便可阻断其向疾病发展的路径。这种干预,不依赖药物,而重在生活方式的调整,体现的是“养生即治病”的智慧。而“中调欲病”,则是在“未病”与“已病”之间的灰色地带进行主动干预。所谓“欲病”,即现代医学所称的“亚健康”状态,如长期疲劳、睡眠障碍、消化不良、情绪低落等,虽无明确诊断,但已偏离健康轨道。此时若忽视,极易发展为慢性疾病。“中调”强调的是早期识别、精准干预,如通过脉诊、舌诊、体质辨识等中医手段,结合现代体检数据,制定个性化的调理方案,如食疗、针灸、推拿、导引等,使身体重回正轨。这一阶段,是“治未病”理念的实践延伸,也是连接预防与治疗的桥梁。

进一步看,“下疗已病”则是对“上治未病”理念的必要补充与尊重现实的体现。尽管预防为上,但人非圣贤,难免因外邪侵袭、情志过极、劳逸失度等原因致病。此时,若仍拘泥于“不治已病”,反而违背了医者救死扶伤的根本宗旨。“下疗已病”强调的是在疾病已发时,及时、准确、有效地治疗,防止其传变、恶化。感冒初起,若及时解表发汗,可阻断其向肺炎、心肌炎等重症发展;高血压患者,若早期用药配合生活方式干预,可避免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下疗已病”并非与“上治未病”对立,而是其理念的延续——治疗已病的同时,仍需回归预防,防止复发或新病。这正是“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体现。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后,仍需长期管理饮食、运动与情绪,以防并发症。由此可见,“上治未病,中调欲病,下疗已病”构成一个动态、连续、闭环的健康管理体系,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现代社会,这一理念的价值愈发凸显。随着慢性病高发、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成本攀升,单纯依赖“治疗已病”的被动模式已难以为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中国2030”战略,强调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正是对“治未病”思想的现代呼应。许多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开展体质辨识、健康评估、个性化干预等服务;社区推广中医养生讲座、八段锦教学、节气养生指导;企业引入健康管理项目,关注员工心理与生理状态——这些举措,正是“上治未病”理念在当代的落地生根。同时,人工智能、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使得“中调欲病”成为可能——通过持续监测心率、睡眠、血糖等指标,系统可预警潜在健康风险,实现早期干预。而精准医疗、靶向治疗等技术的进步,则提升了“下疗已病”的效率与安全性。可以说,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正在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智慧、主动、人性化的健康未来。

“上治未病”的下一句,不应是简单的文字接续,而应是思想的深化与实践的拓展。“中调欲病,下疗已病”不仅完整了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体系,更揭示了健康管理的完整路径:预防为先,干预为要,治疗为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健康,不在于疾病来临时能否治愈,而在于能否在疾病来临前就筑牢防线。无论是个人养生,还是公共卫生政策,都应秉持这一理念,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管理,从个体行为上升为社会共识。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愿景,让“上治未病”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深远的光芒。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