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绝句》中的前两句,描绘的是春日里生机盎然的自然图景。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婉转啼鸣,白鹭成行,振翅飞向湛蓝的天空,色彩明丽,动静相宜,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而“一行白鹭上青天”之后,紧接着的下一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不仅完成了对景致的进一步铺陈,更在空间与时间上拓展了诗意,使整首绝句由近及远、由动入静,由眼前之景延伸至历史与远方的想象。

这句诗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在于其语言的凝练与画面的优美,更在于它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空间结构。前一句“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纵向的、向上的动态,视线随着白鹭的飞翔而抬升,直抵天际,象征着自由、高远与希望。而下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则突然将视角拉回,由天空转入室内,通过“窗”这一媒介,将远处的雪山“含”于视野之中。这里的“含”字极为精妙,它不是简单的“看见”,而是一种包容、收纳的意象,仿佛窗框如镜,将千年积雪的巍峨雪山温柔地纳入眼帘。雪山是静止的,积雪是永恒的,“千秋”二字赋予其时间的厚度,与“白鹭上青天”的瞬间动态形成鲜明对比。一动一静,一瞬一恒,构成了一种张力,使诗意在对比中深化。

紧接着的“门泊东吴万里船”则将空间进一步延展。从窗内的雪山,转向门外的江面,停泊的船只来自遥远的东吴,跨越万里而来。这里的“万里”不仅是地理距离的夸张,更是一种心理距离的象征。船泊于门前,仿佛连接着外界的繁华与历史的流动。东吴是三国故地,是长江下游的经济文化中心,而“万里船”则暗示着交通的便利、商贸的往来,甚至暗含诗人对天下局势的关注。杜甫写此诗时,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百姓流离,而他居于成都草堂,暂时获得安宁。这“万里船”或许也寄托了他对和平、对秩序、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船虽停泊,却象征着未竟的旅程,正如诗人心中未平的忧思与未竟的理想。

从意象的组合来看,这两句诗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诗意空间:纵向有“青天”与“千秋雪”,横向有“西岭”与“东吴”,时间上有“千秋”与“万里”,空间上有“窗”与“门”,动静之间有“白鹭”与“雪”“船”。这种多维度的交织,使短短十四个字承载了极为丰富的审美意蕴。窗框如画,门扉似界,人在屋中,心却已飞越千山万水。诗人并未直接抒情,但情感早已融入景物之中——那是一种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对永恒之物的敬畏,对远方与历史的凝望,以及对现实处境的微妙映照。

杜甫的这首诗写于他定居成都草堂时期,生活相对安定,心境也趋于平和。这种平和并非麻木,而是一种在动荡时代中对宁静的珍视与守护。他透过窗与门,观察世界,既享受眼前的安宁,又不曾忘记外界的纷扰。白鹭飞向青天,是自由的象征;雪山千年不化,是恒常的见证;东吴之船万里而来,是连接与希望的象征。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种超越现实的诗意境界,使人在有限的居所中,感受到无限的时空。

整首《绝句》四句,前两句写近景之动,后两句写远景之静,由听觉到视觉,由天空到大地,由瞬间到永恒,层层递进,浑然天成。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的延续,不仅完成了画面的构图,更深化了诗意的内涵。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诗意不仅在于描绘眼前所见,更在于通过有限的意象,唤起无限的联想。白鹭飞走了,但它的影子留在天空;雪未融化,但它的寒意沁入人心;船未启航,但它的航向牵动思绪。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被快节奏的生活裹挟,视线局限于屏幕与街道,难得抬头看天,更无暇凝望远山。而杜甫的这句诗,像一扇古老的窗,提醒我们: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身体的远行,而在于心灵的远眺;真正的宁静,不在于远离尘嚣,而在于在喧嚣中仍能“含”住一片雪,“泊”住一艘船。当我们站在窗前,若能看见西岭的积雪,听见东吴的风声,那么,即便身处斗室,心亦已飞越千山。

“一行白鹭上青天”的下一句,不只是对景物的补充,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它告诉我们:仰望天空之后,别忘了低头看窗;追逐远方之后,别忘了回望家园。诗意,就藏在这俯仰之间,藏在这动静之中,藏在这千年雪与万里船所构成的时空回响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