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陵上松”的下一句是“岁岁见秋风”。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李峤的《松》,全诗为:“郁郁高岩表,森森幽涧陲。鹤栖君子树,风拂大夫枝。青青陵上松,岁岁见秋风。自有贞心在,宁忧霜雪重。”诗句以松树为意象,借物言志,寄托了诗人对坚贞品格和不屈精神的赞美。松,自古以来便是中华文化中高洁、坚韧、长寿的象征,而“青青陵上松,岁岁见秋风”一句,更是将这种象征推向了情感与哲理的深处。

在苍茫山野之间,陵墓之畔,松树苍翠挺拔,枝叶繁茂,四季不改其色。它不因春日的繁花而自惭,也不因冬日的寒雪而退缩,年复一年,静立于秋风之中。秋风萧瑟,万物凋零,唯有松树依旧青翠,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时间的力量与生命的韧性。这句诗所描绘的,不仅是一幅自然图景,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写照。它让人想到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坚守信念的人——他们不慕荣利,不惧困苦,如松般立于世,任风吹雨打,不改其志。

松树的“青”,是生命力的象征,是自然赋予的底色,而“秋风”则是时间的使者,是岁月无情的见证。两者在诗句中形成一种张力:青是恒常,秋是变迁;青是希望,秋是凋零。诗人并未因秋风之寒而悲叹,反而在“岁岁见秋风”中读出一种从容与坦然。年复一年,松树目睹秋风来去,却始终不改其青,这正是一种历经沧桑而不改初心的体现。这种“岁岁”的重复,不是单调的循环,而是一种积累与沉淀。每一次秋风,都是一次考验;每一次挺立,都是一次升华。正如人生,经历越多风雨,内心越加坚定。松树不言,却以静默的姿态告诉我们:真正的坚韧,不是对抗,而是接纳;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从文化心理的层面看,“青青陵上松,岁岁见秋风”也承载着中国人对生死、时间、永恒的深刻思考。陵墓,是生命的终点,是逝者的归宿;而松树,却象征着不朽与延续。在陵前植松,既是对逝者的追思,也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松树的常青,仿佛在说:肉体虽会消亡,精神却可长存。秋风年年吹过,陵墓或许会荒草萋萋,但松树依旧挺立,如同记忆,如同信念,在时间的风中屹立不倒。这种生死观,不是悲观的终结,而是积极的传承。它提醒我们,人虽有限,但精神可以超越时空,如松般“自有贞心在,宁忧霜雪重”。

在当代社会,人们常为快节奏的生活所困,为短暂的得失所扰,为外界的评价所动。这句诗却如一道清泉,洗去浮躁,唤醒内心的定力。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在于追逐外在的繁华,而在于守护内心的“青青”。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无论经历多少“秋风”,只要心中有坚守,有信念,便能如陵上之松,岁岁青翠,年年挺立。这种精神,不仅适用于个人修养,也适用于家国情怀。一个民族,亦当如松,历经风雨而不倒,面对挑战而不惧,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坚韧与信念,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青青陵上松,岁岁见秋风”,短短十字,道尽自然之景,亦道尽人生之理。它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对时间与生命的深刻回应。当我们面对困境,感到迷茫时,不妨回望这句诗,想象那陵上之松,在秋风中静默伫立,青翠如初。它不言语,却已道尽千言万语。

生命或许短暂,但精神可以长青。只要心中有“青青”,便不惧“秋风”;只要坚守本心,便能岁岁如新。这正是这句诗穿越千年,依然打动人心的地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