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鸡上墙头的下一句是:“咯咯咯咯笑”。

这句看似俚俗、充满乡土气息的顺口溜,实则承载着中国农村生活里最朴素、最生动的语言智慧。它并非出自哪位文人墨客之手,而是从田间地头、灶台院落中自然生长出来的民间智慧结晶。一句“老公鸡上墙头,咯咯咯咯笑”,既是一幅动态的乡村图景,也是一则耐人寻味的生活寓言。它用夸张、拟人、反讽的手法,将一只年迈却仍不甘寂寞的公鸡,与人生百态巧妙地勾连在一起,在笑声中藏着叹息,在戏谑中透出哲思。

在广袤的乡村,公鸡是村庄的报时者,也是秩序的守护者。清晨,第一缕阳光尚未洒落,雄鸡一唱,万籁俱醒。“老公鸡”三字却带上了时间的重量。它不再是那只毛色鲜亮、昂首挺胸、一唱天下白的少年雄鸡,而是年岁渐长、羽毛斑驳、步履蹒跚的老者。它本应退居二线,将啼鸣的舞台让给年轻一代,可它偏偏“上墙头”——墙头是村庄的制高点,是信息传播的中心,是舆论的制高点。一只年迈的公鸡,偏要爬上这象征权威与话语权的位置,本身就构成了一种荒诞与反讽。它不再是自然的报时者,而成了某种“越位”的象征:一个本该安享晚年的角色,却执意要重新站上舞台,发出自己的声音。

而“咯咯咯咯笑”,更是神来之笔。公鸡本应“喔喔喔”啼鸣,为何是“咯咯”?这“咯咯”声,是母鸡下蛋后的得意,是母鸡护雏时的警觉,是母鸡在鸡群中闲谈的轻语。一只公鸡,却发出母鸡的声音,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与滑稽。它不啼不鸣,不警不醒,反而“笑”了。这笑,不是欢愉的笑,不是胜利的笑,而是一种带着自嘲、讽刺、无奈甚至悲凉的笑。它在笑什么?笑自己的衰老?笑世人的盲从?笑这颠倒错乱的世界?还是笑那些明明已无能力,却仍要占据高位的“权威”?当一只老公鸡在墙头“咯咯笑”,它笑的不只是自己,更是那些在岁月中不肯退场、在权力中不愿让位、在话语中不断重复陈词滥调的“老权威”。

这句顺口溜的流传,往往伴随着一种民间的幽默与警醒。农人一边喂鸡,一边念叨:“老公鸡上墙头,咯咯咯咯笑,笑你老不羞,笑你嘴还翘。”这笑,成了对“老而不退”现象的温和讽刺。它不激烈,不批判,却如细雨润物,让人在会心一笑中反思:我们是否也如那老公鸡一般,明明已力不从心,却仍要占据高位?我们是否也如那墙头之鸡,声音已哑,却仍要“发言”?在家庭里,有些长辈固执己见,听不进年轻人的建议;在职场上,有些领导固守旧规,拒绝变革;在社会中,有些权威倚老卖老,压制新生力量。这些现象,不正与“老公鸡上墙头”如出一辙?

更深层地看,这句顺口溜也揭示了生命周期的自然规律。万物皆有盛衰,公鸡会老,人会老,制度会老,思想也会老。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永远占据墙头,而在于懂得适时退让,将舞台让给更年轻、更有活力的生命。那“咯咯咯咯笑”,或许正是老公鸡在暮年的一种自我解嘲:它知道自己已不再是当年的“百鸡之王”,但它仍愿以笑声面对命运,以戏谑对抗衰老。这种态度,反而比那些强撑颜面、死不认输的“权威”更值得尊敬。

在当代社会,这句古老的顺口溜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信息爆炸的时代,话语权被前所未有地分散,但“老公鸡”式的现象并未消失,反而以新的形式出现:某些自媒体账号,内容陈旧却仍占据流量高地;某些专家言论,脱离现实却仍被奉为圭臬;某些传统观念,不合时宜却仍被反复强调。面对这些,我们不妨也学那老公鸡,笑一笑,不是嘲笑,而是清醒的笑,是带着反思的笑。笑过之后,是更理性的判断,更包容的心态,以及更愿意让渡话语权的胸怀。

“老公鸡上墙头,咯咯咯咯笑”——这短短一句,是乡村的幽默,是民间的哲学,是时间的低语。它提醒我们:生命有始有终,权威有兴有衰,真正的尊严不在于永远站在高处,而在于懂得何时低头,何时退场,何时以一笑面对自己的局限。那墙头上的笑声,穿越岁月,依然在风中回荡,提醒着每一个不愿被时代抛下的人:与其强撑,不如笑对;与其霸位,不如让贤。笑,有时比啼鸣更有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