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花赏阅上秋香,品诗品画入梦长。

秋日的风拂过江南的小径,带着一丝凉意,也携着桂花的清甜。此时节,天地间仿佛被一层薄纱轻轻笼罩,既不清冷,也不燥热,恰到好处地唤醒了人们心中对美的感知。古人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四季各有其美,而秋之美,尤在静与雅之间。赏花,本是春日盛事,然秋日之花,却另有一番风韵——菊之傲霜、桂之幽香、枫之绚烂,皆在秋风中悄然绽放,不争不抢,却自有其不可忽略的存在。于是,“赏花赏阅上秋香”便不只是对景物的描摹,更是一种心境的投射:在喧嚣尘世中,寻得片刻宁静,以眼观花,以心品香,以神会秋。

秋香,非单指桂花之香,而是秋日里一切清雅气息的总和。它藏在晨露未晞的菊瓣上,藏在晚风穿林时的叶隙间,也藏在老屋檐角下晾晒的柿饼与干菊之中。古人赏秋,重“阅”字。阅,不只是看,更是读、是品、是思。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阅”者何?非仅菊之形,而是菊之骨——凌寒不凋、孤芳自守的品格。苏轼贬谪黄州,见秋江月色,写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其“阅”者,是天地之静、人生之悟。今人虽少了几分古人的闲逸,但若能暂离手机屏幕,漫步于林间小道,听风过耳,闻香入鼻,观叶落如蝶,亦不失为一种“上秋香”的修行。所谓“上”,不是攀附,而是融入;不是占有,而是共鸣。当人放下功利之心,以纯粹之眼去感知秋的呼吸,那香气便不再只是嗅觉的体验,而成了心灵的回响。

更深层地看,“上秋香”亦是一种文化的回望与精神的栖居。中国古典美学中,秋常与“清”“淡”“远”相联。王维诗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此“空”非虚无,而是洗尽铅华后的澄明。秋香之“上”,实为心境的升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被焦虑裹挟,被信息淹没,而秋日的一缕清香,恰如一剂良药,提醒我们:美不在远方,而在当下;不在追逐,而在停留。品诗,可入梦;观画,可忘忧。若将“赏花赏阅上秋香”续为“品诗品画入梦长”,便道出了秋日雅趣的终极境界——在诗画中安顿灵魂,在梦境中延续秋意。一幅水墨秋山,可让人神游千里;一首小令清词,可令人心静如水。此时,秋香不再是外在的物象,而是内化的精神气质,如茶香氤氲,久久不散。

秋去春来,四季轮转,但人心对美的向往却始终如一。赏花赏阅上秋香,不只是季节的仪式,更是对生命节奏的顺应与尊重。它告诉我们:在奔忙中不忘驻足,在浮躁中保持清醒,在喧嚣中守护内心的宁静。秋香之“上”,实为心之“上”——心若澄澈,则四时皆美;心若从容,则处处皆秋。当我们在某个黄昏,独自立于庭院,看一树桂花随风飘落,闻一缕清香沁入肺腑,那一刻,我们已不只是在赏花,而是在与天地对话,与古人共情,与自我重逢。

“赏花赏阅上秋香”的下一句,不仅是“品诗品画入梦长”,更是“心随境转得清欢”。秋香终会散去,但那份因美而生的感动,却可长存心间。人生如秋,不似春之繁盛,不似夏之热烈,却自有其沉静与丰盈。愿我们都能在秋风中,拾起一片落叶,读懂一段时光,在赏花阅景之间,寻得内心的秋香,让生命在静美中,缓缓入梦,久久回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