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离原上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短短二十字,勾勒出一幅苍茫辽阔的原野图景,也道尽了生命轮回、离别与重生的永恒主题。这句“一岁一枯荣”所承载的,远不止于自然景象的描摹,它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对时间、命运与情感的深刻体悟。

在广袤的北方原野上,草是最早感知季节更迭的生命。春初,嫩芽破土而出,绿意如雾般弥漫,覆盖枯黄的旧茎;秋深,霜风肃杀,草叶由青转黄,最终匍匐于地,归于尘土。这种年复一年的枯荣循环,看似单调,却蕴含着最原始的生命韧性。白居易以“离离”形容草木茂盛之态,又以“一岁一枯荣”点出其周期规律,看似平静叙述,实则暗藏哲思。草的生命短暂,却能在野火焚烧后重新萌发,其根藏于地下,静待春风。这种“烧不尽、吹又生”的顽强,正是自然赋予弱小者的生存智慧。人何尝不是如此?在历史长河中,个体如草芥,命运多舛,但精神与意志却可如草根般深埋,待时再起。古往今来,多少王朝兴替、家族沉浮,皆如原上草,兴衰有常,而文明之火,从未真正熄灭。

更值得深思的是,这首诗并非仅写自然,而是借草喻情,以景寓别。诗的后四句转向送别主题:“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原上草蔓延至古道,绿意延伸至荒废的城垣,仿佛连自然也在见证人间的离别。而“萋萋”二字,既形容草木茂盛,又暗指离愁之浓,如草般层层叠叠,挥之不去。此时,“一岁一枯荣”不再只是自然规律,更成为人生际遇的隐喻——离别是常态,重逢是偶然;聚散如云,生死如草。正是这种无常,让每一次相遇都显得珍贵。草的枯荣提醒我们,失去并非终结,而是循环的一部分;离别也非永别,而是下一次重逢的伏笔。白居易在送别友人时,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以草的再生之力,传递出一种豁达与希望。这种对生命循环的坦然接受,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哀而不伤”的美学体现。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还映射出中国人对天地秩序的朴素认知。在农耕文明中,人们依赖自然节律生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皆顺应天时。草之枯荣,正是天地运行的一部分,人亦在其中,不可违逆,只能顺应。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人对生命抱有一种从容的态度:不因短暂而焦虑,不因衰败而绝望,反而在循环中看到延续,在变化中体悟永恒。今日我们面对快节奏的生活、不确定的未来,常感焦虑与迷茫,而回望这句诗,或许能获得一种精神慰藉——无论个体如何渺小,只要根脉不断,春风一至,便可重生。

离离原上的草,年年枯荣,岁岁如新。它不因被践踏而停止生长,不因被焚烧而放弃希望。它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生命最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永不倒下,而在于倒下后依然能站起来。白居易写下这首诗时,或许并未想到它会穿越千年,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精神坐标。但正是这种对自然与生命的敏锐观察,使他的文字超越了时代,成为我们理解世界、安顿心灵的一把钥匙。离离原上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而这一句之后,是无数人对生命、时间与情感的重新思考。在每一次送别中,在每一场风雨后,我们都能听见那原上草的呼吸,低语着:生之不息,别之有期,而希望,永远在春风里等待萌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