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步青云上青天的下一句,是“扶摇直上九万里”。这句出自李白《上李邕》中的名句,原诗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后人常将“平步青云上青天”与“扶摇直上九万里”连用,用以形容一个人仕途顺遂、志向高远、气魄非凡。这句看似豪迈的诗句背后,不仅蕴含着古人对理想人生的向往,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上升”与“超越”的深层哲学思考。它既是对个人奋斗的礼赞,也是对命运、时势与自我认知的深刻叩问。

“平步青云”本为成语,形容人骤然得志,官运亨通,毫无阻碍地登上高位。而“上青天”则带有神话色彩,象征着脱离凡俗、接近天道的境界。当两者结合,便构成了一种近乎神话的人生图景:一个人不费吹灰之力,便从尘世的泥泞中腾跃而起,直入云霄。这种意象在传统文化中屡见不鲜,从庄子的“逍遥游”到李白的“大鹏”,无不体现着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这种“平步”并非真正的“无因之升”,它往往建立在深厚的积累、坚韧的意志与对时机的精准把握之上。古往今来,真正能“平步青云”者,少有侥幸之徒。如唐代名相张九龄,出身岭南寒门,却以才学入仕,历经三朝,官至宰相。他并非靠权谋钻营,而是以清正廉明、文采斐然赢得朝野敬重。他的“青云之路”,是数十年如一日读书修德、勤政为民的结果。由此可见,“平步”看似轻盈,实则步步为营,是厚积薄发的自然流露。

而“扶摇直上九万里”则进一步将这种上升推向极致。这里的“扶摇”指旋风,是庄子笔下大鹏借以飞升的力量。李白借大鹏自比,表达自己不愿困于凡俗、渴望一展宏图的豪情。但大鹏虽能“上九万里”,却仍需“同风起”——它依赖的是风,是时势,是天地之间的气运。这便引出了一个深刻的命题:个人的奋斗固然重要,但能否“上青天”,往往还取决于外部条件。历史上不乏才高八斗却终老林泉之士,如陶渊明、杜甫,他们并非无志于仕途,而是时运不济、政局动荡,最终未能实现“青云之志”。反观那些真正“扶摇直上”者,如范仲淹、王安石,除了自身才学过人,更逢明君当政、改革风起,才得以施展抱负。“扶摇直上”不仅是个人能力的体现,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结果。它提醒我们,在追求高远目标时,既要锤炼自身,也需审时度势,懂得顺势而为,而非一味孤勇。

更进一步看,这句诗所描绘的“上青天”之境,其实也暗含一种精神超越的隐喻。在中国哲学中,“天”不仅是自然之天,更是道德之天、命运之天。所谓“上青天”,不仅是地位的跃升,更是人格的升华。孔子言“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讲“浩然之气”,都是在追求一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李白笔下的“大鹏”,虽翱翔九天,却仍“簸却沧溟水”,说明即便身处高位,仍保有对人间疾苦的关怀与担当。真正的“平步青云”,不应是脱离现实的孤高,而应是在高处回望人间,以更高的视野反哺社会。如宋代文天祥,虽曾位极人臣,却最终舍生取义,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的“上青天”,不是权力的炫耀,而是精神的永存。

“平步青云上青天,扶摇直上九万里”不仅是一句励志的诗语,更是一面映照人生境界的明镜。它告诉我们:上升之路,既需脚踏实地,也需仰望星空;既要有乘风而起的勇气,也要有风歇不坠的定力。真正的“青云”,不在官职高低,而在心志是否高远;真正的“九万里”,不在空间距离,而在精神能否超越局限。在当代社会,竞争激烈,诱惑繁多,许多人渴望“平步青云”,却忽略了背后的积累与沉淀。这句诗提醒我们,与其追逐表象的“上青天”,不如修炼内在的“扶摇之力”——那是一种不依赖外物、不畏惧风停的坚定信念。

人生如鹏,风起则飞,风歇则落,但只要心中有光,即便未能触及九万里,也已在精神上抵达了青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