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穷碧落黄泉的下一句是“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全句为:“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诗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主线,融汇历史、传说与抒情,是中国古代叙事诗中的巅峰之作。而这一句,正是全诗情感转折的关键所在,既承接了前文对杨贵妃之死的哀痛,又开启了后文对生死两隔、魂梦难通的深切追思。

在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唐玄宗返回长安,却已物是人非。曾经“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早已在马嵬坡香消玉殒。他虽贵为天子,却无法逆转生死,只能在回忆中咀嚼无尽的悔恨与孤寂。诗中写道,他“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长夜难眠,思念如刀。为寻回爱人的魂魄,他不惜派遣方士“上穷碧落”,即上天入地,穷尽九天之上、黄泉之下,只为寻得杨贵妃的一缕芳魂。“碧落”是道教所言的天界,“黄泉”则是冥府的别称,天地之间,阴阳两界,皆已踏遍,却终究“两处茫茫皆不见”。

这“茫茫”二字,道尽了多少无奈与苍凉。茫茫者,非仅空间之广袤,更是心绪之迷乱、命运之无常。天上没有,地下也无;生界无迹,死域无踪。纵使帝王之尊,亦不能逾越生死的界限。白居易以极其凝练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唐玄宗的执着与绝望刻画得入木三分。他不是在写一个帝王失去宠妃的哀伤,而是在写一个凡人面对永恒失去时的无力与悲怆。爱情在此刻超越了身份、地位与权力,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一种对“存在”的渴望与对“虚无”的恐惧。

这一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其辞藻华美,更因其情感之深、意境之远。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人类困境:我们总在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总在永别之后才开始寻找。而寻找的过程,往往是一场徒劳的跋涉。正如现代人面对亲人的离世,翻阅旧照片、重走旧路、试图在梦境中重逢,却终究只能在清醒时面对空荡的房间与无声的回响。白居易笔下的唐玄宗,正是每一个在爱中失落之人的缩影。他派遣方士,正如我们求助于记忆、梦境、甚至科技,试图穿越时间的壁垒,与逝者重逢。但现实是,“两处茫茫皆不见”——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有些距离,注定无法跨越。

更深层地看,这句诗也暗含了唐代人对生死、阴阳、仙凡界限的哲学思考。在唐代,道教兴盛,神仙之说盛行,人们相信灵魂可飞升,魂魄可重聚。然而白居易并未沉溺于浪漫的幻想,而是以冷静的笔触撕开这层幻想的面纱。他让方士上天入地,却一无所获,正是对“人死不能复生”这一残酷现实的确认。他不是否定信仰,而是通过信仰的失败,凸显人类情感的纯粹与悲壮。当所有超自然的手段都归于徒劳,剩下的,唯有内心的思念与忏悔——而这,恰恰是爱情最真实的部分。

从文学技巧而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对仗工整,“碧落”对“黄泉”,“上”对“下”,空间上形成极致的张力,象征着人类探索极限的意志。而“两处茫茫皆不见”则如一声叹息,将前句的壮阔陡然拉入沉寂。这种由动入静、由张到弛的节奏,使诗句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与感染力。读者仿佛看见一位白发帝王,在空殿之中仰望星空,又俯首冥土,最终颓然坐地,喃喃自语:“皆不见……皆不见……”

今天,这句诗早已超越了《长恨歌》的语境,成为表达深切思念与永恒失去的通用语。人们在悼念亲人、追忆旧爱、感慨时光流逝时,常会不自觉地引用它。它不再只是帝王爱情的挽歌,而是人类共通情感的共鸣箱。它提醒我们:有些寻找注定无果,有些重逢永远不可能。但正因为如此,那些曾经拥有过的瞬间,才显得更加珍贵。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这不仅是爱情的绝唱,更是生命对自身局限的清醒认知。在浩瀚的宇宙与无情的时间面前,人如微尘,爱却如光。纵使寻遍天地,终不可得,但那颗执着追寻的心,本身已是一种不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