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宴上的下一句,究竟该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牵动着千年文脉的呼吸。自唐代始设进士及第后的赐宴,至宋时定名为“琼林宴”,这一场盛宴便不仅是金榜题名者的庆功之会,更是士人精神与国家礼制交汇的象征。宴席之上,金杯玉盏,丝竹绕梁,新科进士们身着华服,列坐于皇家园林之中,接受天子亲赐的荣耀。当觥筹交错、诗赋唱和之际,总有人不禁发问:这宴席的“下一句”,该由谁来续?是帝王再赐恩典,是文人即兴赋诗,还是命运悄然埋下伏笔?这一问,既是对仪式流程的追问,更是对士人命运、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的一次深层叩问。
在宋代,琼林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庆功宴意义,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彰显文治的重要仪式。据《宋史·选举志》记载,进士及第者不仅可赴宴,更可获赐御制诗、御书匾额,甚至被授官。宴席之上,天子常亲临,与新科进士对答,考其才识,观其气度。此时,“下一句”往往由帝王开启——或赐诗一首,或问政一策,或命赋一题。宋仁宗曾于琼林宴上问新科进士:“天下何以治?”一士对曰:“以仁为本,以礼为纲。”仁宗大悦,擢其为榜首。由此可见,琼林宴的“下一句”,常是政治智慧的试金石,是国家意志的延伸。士人若应答得当,便可能一步登天;若失言失态,则前程难料。这“下一句”并非随意之语,而是士人多年苦读、心性修养与临场机变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个人才华的爆发,也是时代精神的回响。
琼林宴的“下一句”,亦不止于庙堂之上的问答。在更广阔的文人传统中,它更常体现为一种诗意的延续与精神的传承。宋代文人尤重“宴后诗”,即在琼林宴毕,新科进士常结社唱和,将宴中见闻、心中感慨化为诗篇,流传后世。如苏轼登第后,曾作《琼林苑御筵奉诏送文安国出守维扬》,诗中“玉堂金阙非人世,十二仙舟夜渡津”一句,既写宴席之盛,亦抒胸中抱负。这种“下一句”,是士人从荣耀中抽身,回归自我、反思使命的开始。他们不再只是被赐予荣誉的客体,而是主动以文字参与历史书写的主体。更有甚者,如陆游虽未亲历琼林宴,却在诗中遥想“琼林花底散归鞍”,将宴席的余韵拉长为一生对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可见,“下一句”在文人笔下,早已超越了宴席的物理边界,成为精神旅程的起点。它可能是对功名的冷静审视,对仕途的隐忧,甚至是对归隐的向往。这种延续,使琼林宴不再只是瞬间的荣耀,而成为士人一生精神轨迹的锚点。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现代,科举制度虽已废除,但“琼林宴”作为一种文化意象,依然深植于民族记忆之中。今日的高考状元、学术新锐,虽不再有御赐宴席,却仍被社会以各种方式“加冕”。他们的“下一句”,或许是一篇学术报告,一次媒体采访,或是一条社交媒体的发言。但无论形式如何变迁,其本质未变:那是对个人价值的确认,对社会责任的回应,对文化使命的承担。我们追问“琼林宴上的下一句”,实则是追问:在获得荣耀之后,我们该如何继续前行?是沉溺于掌声,还是回归初心?是追逐名利,还是坚守理想?
琼林宴上的下一句,从来不是固定的台词,而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它可能是一句诗,一段话,一次行动,甚至是一生的选择。它提醒我们:荣耀易逝,唯有思想与品格可传之久远。真正的“下一句”,不在宴席的尾声,而在每一个士人、每一个奋斗者心中那盏不灭的灯——那灯照亮的,不是金殿玉阶,而是通往更广阔天地的道路。当我们在人生的“琼林宴”上举杯时,不妨自问:我的下一句,将如何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