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中原上草的下一句,是“一岁一枯荣”。这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短短四十字,不仅描绘出草原四季轮回的自然景象,更寄寓了生命不息、离别难舍的深沉情感。它像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古典诗歌意境与人生哲思的大门。

这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年,不仅因其语言凝练、意象鲜明,更因其所蕴含的宇宙观与生命观。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原野之草看似平凡,却承载着最原始也最坚韧的生命力。它们不争春色,不攀高枝,只是默默生长,在春风中萌发,在秋霜中凋零,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这种“一岁一枯荣”的循环,既是对自然规律的忠实记录,也是对人生起伏的隐喻。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少年如春草初萌,青年如夏草繁茂,中年如秋草渐衰,老年如冬草入土。只要根在,心在,希望就在。正如诗中所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外在的毁灭无法真正抹杀内在的生命力,只要精神不灭,希望便会在下一个春天重新破土而出。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句诗也常被赋予更广阔的象征意义。中原大地曾是中华文明的中心,历经战乱、迁徙、兴衰,但文化血脉从未真正断绝。每一次王朝更迭,每一次外族入侵,都如同原野上的野火,烧焦了表层,却无法焚尽深埋地下的草根。当新的春风吹来,文明便以新的形式重新生长。从汉唐的开放包容,到宋明的理学复兴,再到近代的救亡图存,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枯荣交替”中不断自我更新、延续不绝。白居易写的是草,实则写的是国运,写的是民族精神。草之坚韧,正是民族坚韧的缩影。它不张扬,不喧嚣,却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逆境中等待重生。

从个人层面看,“一岁一枯荣”也是一种生命哲学的启示。现代人常陷于焦虑与内卷,追逐短期成功,忽视长期积累。真正的成长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如野草一般,经历播种、生长、枯萎、再生的循环。失败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生长的起点。每一次挫折,都像一场野火,烧去虚浮与浮躁,留下的是更纯粹、更坚定的内核。而春风,则是时间、反思与坚持的化身。它不偏袒任何人,却始终公平地吹拂大地,给予每一株草重生的机会。面对人生低谷,我们不必绝望。只要心火不灭,终有春风再至之日。

这句诗还提醒我们关注自然与人的关系。在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远离土地,远离自然的节奏。我们习惯了快节奏、高效率,却忽略了生命本身需要周期与沉淀。而“一岁一枯荣”所体现的,正是自然界的节律之美。它告诉我们,生长需要时间,衰败也是必然。尊重这种节奏,才能与自然和谐共生,也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当我们学会像草一样顺应四季,不强求,不焦虑,反而能在平凡中见真章,在静默中得力量。

离中原上草的下一句,看似简单,实则深邃。它不只是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它告诉我们:生命有起有落,但希望常在;世界有毁有建,但精神不灭。无论是个人成长、文化传承,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句诗都提供了一种朴素而深刻的智慧——在变化中坚守,在循环中前行。

今日读来,我们仍能从中汲取力量。当面对困境时,不妨想想原野上的草:它不因被烧而放弃,不因枯萎而绝望,只等春风,便再度绿遍天涯。人生亦当如此。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要根在,心在,就永远有重生的可能。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不仅是自然的法则,更是生命的箴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