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烟霞生的下一句,是“岭下烟火人间”。这并非出自某位古代文人的名篇,而是今人依着古意、循着山水之韵续写的一句诗。它看似简单,却藏着一种时空的对照:烟霞生于高处,缥缈如梦,是自然的灵光;烟火落于低处,喧嚣如市,是生活的本真。一上一下,一虚一实,一静一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山水人间图景。这句续写,既是对前句的回应,也是对生命状态的深刻映照。

山岭之上,烟霞缭绕,常被视为远离尘嚣的象征。古人登高望远,见云起雾涌,便觉心旷神怡,仿佛魂魄也随那轻烟升腾,脱离了俗世的桎梏。王维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苏轼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皆是在高处寻得精神的自由。岭上烟霞,不只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心境的外化。它代表着人们对超脱的向往,对永恒的凝视。若只仰望烟霞,而不回望人间,便如飞鸟无根,终难落地。真正的诗意,不在于逃离,而在于在仰望与俯首之间,找到平衡。

岭下烟火人间,正是这种平衡的体现。烟火,是炊烟,是灯火,是市井的喧嚣,是柴米油盐的琐碎,是母亲在灶前忙碌的身影,是孩童在巷口追逐的笑声。它不似烟霞那般空灵,却有着最真实的力量。烟火之中,有疲惫,有争吵,有困顿,但也有温情,有希望,有日复一日的坚持。它不避讳生活的粗糙,反而在粗糙中显出坚韧。正如一位老农在田埂上抽着旱烟,望着远处山头的云霞,他知道那云霞很美,但他更清楚,脚下的土地才是他赖以生存的根本。烟火人间,是生命的根基,是烟霞得以升腾的土壤。

烟霞与烟火,看似对立,实则共生。没有烟火的人间,烟霞便成了无根的幻影;没有烟霞的仰望,烟火便沦为机械的重复。古人讲“天人合一”,并非要人完全融入自然,也不是要人彻底脱离尘世,而是要在自然与人间之间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岭上烟霞生,是人对天地之美的感知;岭下烟火人间,是人对生活之实的承担。二者互为镜像:烟霞因烟火而有了温度,烟火因烟霞而有了诗意。一个在山间写生的画家,或许在画布上描绘的是烟霞,但让他坚持创作的,却是家中等待他归来的灯火。一个在城市奔波的上班族,或许无暇抬头看云,但当他偶尔驻足,望见远处山巅的霞光,心中便涌起一丝宁静——那是他灵魂深处对自由的渴望。

这种上下之间的张力,也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中。道家讲“清静无为”,追求的是如烟霞般的超然;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是如烟火般的入世担当。二者并非割裂,而是互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看似归隐,实则心怀天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虽居庙堂,却不忘山水之乐。他们都在烟霞与烟火之间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代社会节奏飞快,人们常被裹挟在效率与竞争中,渐渐失去了仰望的能力。我们低头看手机,抬头看高楼,却很少真正看见山间的云霞,也很少静心感受家中的烟火。我们以为逃离城市、奔赴山野就能获得宁静,却发现那只是短暂的喘息;我们以为追逐物质就能获得幸福,却发现内心依旧空虚。问题的根源,或许不在于我们走得太远,而在于我们忘了为何出发——我们忘了,真正的幸福,既不在云端,也不在尘泥,而在烟霞与烟火的交汇处。

岭上烟霞生,岭下烟火人间。这不仅是两句诗,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提醒我们:不必为追求超脱而否定现实,也不必为沉溺现实而放弃理想。我们可以在清晨推开窗,看见山头的霞光,心中涌起诗意;也可以在黄昏走进厨房,为家人煮一碗热汤,感受生活的温度。高处的烟霞,是灵魂的翅膀;低处的烟火,是双脚的根基。唯有二者并存,人才能真正立定,既不飘忽,也不沉重。

当我们在忙碌中偶尔抬头,看见那岭上的烟霞,不妨也低头看看脚下的路,听听巷口的叫卖,闻闻厨房的香气。那一刻,我们便不再是单纯的仰望者,也不再是纯粹的奔波者,而是烟霞与烟火之间的行者,在天地之间,走着自己的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