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梅花艳的下一句是“雪里暗香浮”。

这句出自清代诗人黄仲则《和韦苏州〈秋夜寄邱员外〉》中的名句:“岭上梅花艳,雪里暗香浮。”两句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以视觉之“艳”与嗅觉之“香”相映成趣,又以“岭上”之高洁与“雪里”之清寒共同烘托出梅花孤傲不群、凌寒独放的精神品格。这不仅仅是一幅冬景图,更是一种人格的象征,一种在逆境中坚守本心、于寂静中散发芬芳的生命姿态。

梅花,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它不争春色,偏在岁寒时节悄然绽放,以瘦劲的枝干托起点点红蕊,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真正的美丽,不在于喧嚣繁华,而在于静默中的坚韧。岭上之梅,更添一层高远之意。岭者,山脊也,地势高峻,人迹罕至,风雪交加,气候恶劣。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梅花却开得格外艳丽。它不择地而生,不因寒而怯,反而在风雪中愈发精神抖擞。这种“愈冷愈开花”的特性,早已超越了植物本身的生物学意义,成为中华文化中“君子固穷”“穷且益坚”的精神图腾。

“雪里暗香浮”则进一步将这种精神具象化。雪是洁白的,也是冰冷的,它覆盖大地,掩盖万物,却掩不住梅花的香气。那香气不浓烈、不张扬,而是“暗香”——悄然、含蓄、若有若无,却能在凛冽寒风中穿透雪幕,沁人心脾。这“浮”字尤为精妙,它既写出了香气在雪气中氤氲升腾的动态,又暗含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从容。香不因无人欣赏而藏匿,亦不因严寒而断绝。它只是静静地存在,如一位隐士,不喧哗,不邀宠,却在最寂静处,留下最深刻的痕迹。这种“暗香”,正是梅花精神的核心:不事张扬,却自有力量;不趋时媚俗,却赢得千古敬仰。

这两句诗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其意象之美,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意蕴。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梅花位列“四君子”之首,与兰、竹、菊并列,象征高洁、清雅、坚韧与隐逸。而“岭上”与“雪里”两个空间意象,则将这种品格推向极致。岭上,是远离尘嚣的高处,是精神独立的象征;雪里,是严酷环境的写照,是考验意志的试炼场。梅花在此二者之间绽放,正是对“出淤泥而不染”的另一种诠释——它不避严寒,不惧孤寂,反而在最艰难处展现最动人的美。这种美,不是供人观赏的装饰,而是生命本身在极端条件下所迸发出的光辉。

从历史的长河看,无数文人以梅自喻。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的是梅的幽静之美;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写的是梅的坚贞之志;毛泽东“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则赋予梅花以革命者的豪情。而黄仲则的“岭上梅花艳,雪里暗香浮”,则以其简练的语言、空灵的意境,将梅花的形与神、色与香、外在与内在完美融合。它不写梅的孤高,却处处见孤高;不写梅的坚韧,却句句显坚韧。这种“不言之言”,正是古典诗歌最动人的魅力所在。

在当代社会,物质丰富,信息爆炸,人们却常常陷入精神空虚与价值迷茫。快节奏的生活让人疲于奔命,功利主义的导向使人心浮躁。在这样的背景下,“岭上梅花艳,雪里暗香浮”所传递的精神,尤显珍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喧嚣与浮华,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沉静;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张扬与炫耀,而在于无声处的坚持与芬芳。每个人心中都应有一株岭上的梅,在生活的风雪中悄然绽放,不为取悦他人,只为不负本心。

梅花终会凋谢,雪也会融化,但那“暗香”却可以穿越时空,在历史与人心之间久久回荡。它不因季节更替而消散,反而在每一次重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诗歌的力量,也是梅花精神的永恒所在。当我们仰望岭上那一片红艳,呼吸着雪中的暗香,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花,更是生命在严寒中不屈的呐喊,是灵魂在寂静中不灭的微光。

岭上梅花艳,雪里暗香浮——这不仅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写照,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境,都应保持内心的芬芳;无论世界如何喧嚣,都应守住那份静默中的坚持。唯有如此,才能在纷扰尘世中,活成一株迎风傲雪、暗香浮动的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