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上霜花铺的下一句,是“月下归人踏雪来”。这句诗出自一位无名山野隐士之手,原诗早已散佚,仅存此两句流传于边陲村落的民谣与老人口述之中。它不似盛唐气象的雄浑,也无宋词的婉约工巧,却以一种近乎白描的笔触,勾勒出冬日山野间最静谧也最动人的瞬间——霜花如织,铺满山脊,仿佛天地间悄然织就的银毯;而月华如练,洒落林间,一位归人踏着积雪缓步而来,足音轻浅,却惊动了整片寂静。这句诗之所以令人难忘,不仅在于其画面之清冷幽远,更在于它背后所承载的等待、归途与人间温情的交织。

在北方边陲的寒地,霜花并非罕见之物。每当冬夜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在裸露的岩石、枯枝、草茎上凝结成一层薄如蝉翼的霜晶,层层叠叠,宛如细密的银丝编织而成。尤其在清晨,阳光初照,霜花在微光中闪烁,仿佛整座山岭都披上了星尘织就的轻纱。“铺”字之妙,正在于它赋予霜花以主动性——不是“结”,不是“生”,而是“铺”,仿佛霜花有意识地延展、覆盖,将山野装扮成一片静谧的梦境。这梦境并非死寂,而是充满期待的静候。霜花铺满山岭,不是终结,而是序幕,它预示着某种即将发生的事——那便是“月下归人踏雪来”。

归人为何而归?诗中未言,却引人深思。他或许是一位远行的猎户,在深山中守候数日,终于猎获归来;或许是一位戍边的兵士,在风雪交加中完成巡逻,踏着月光返回营垒;也可能是一位归乡的游子,背负行囊,穿越百里荒原,只为在除夕前叩响家门。无论身份如何,他的归来都是一种对抗孤独、严寒与未知的象征。雪是冷的,月是寒的,山是静的,但“踏雪来”三字却透出坚定与温度。脚步虽缓,却步步向前;身影虽孤,却心有所向。月光映照雪面,反射出微光,如同为归人点亮前路;而霜花铺就的山岭,仿佛也在此刻悄然退让,为这人间步履腾出空间。这不仅是自然景象的描写,更是人心与自然之间一种微妙的共鸣——严寒无法冻结归途,寂静无法阻隔思念。

更深层地看,这句诗所呈现的,是一种中国古典美学中“静中有动,冷中藏暖”的意境。霜花之静,月光之冷,雪原之寂,构成了一幅近乎禅意的画面;而“归人”的出现,则如一滴墨落入清水,瞬间搅动整幅画卷的流动。这种动静相生、冷暖交织的张力,正是中国文人千百年来所追求的“意境”之核心。它不靠华丽辞藻堆砌,而是以最简练的语言,唤起最丰富的联想。霜花铺地,是自然的杰作;踏雪归来,是生命的律动。二者相遇,便有了诗,有了情,有了对“归”这一人类永恒主题的深刻诠释。

在当代社会,我们早已远离了山野、霜花与踏雪归人的原始场景。城市灯火通明,道路平坦如砥,归家之路不再需要穿越风雪,也不再需要仰望明月。这句诗依然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归”的本质从未改变。无论我们乘坐高铁、飞机,还是驾车驶过霓虹闪烁的街道,内心深处仍有一片“岭上霜花铺”的等待,仍有一个“月下归人”的身影。那可能是等待父母归家的孩子,是守候游子归来的老人,是思念故乡的异乡人。科技缩短了距离,却未必能消弭孤独;而一句诗,却能在瞬间唤醒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岭上霜花铺,月下归人踏雪来”不仅是一幅冬夜图景,更是一种精神的归途。它提醒我们,在纷繁世界中,总有一处霜花覆盖的静地,在等待一个踏雪而来的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份等待与归来,始终是人间最动人的诗篇。霜花会消融,雪会融化,月会西沉,但那份归心,那份守望,那份在寒冷中依然前行的勇气,却如月光般永恒,照亮我们穿越人生长夜的每一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