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叠层层上瑶台的下一句,是“步步登临望帝乡”。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梦天》,原诗为:“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叠叠层层上瑶台,步步登临望帝乡。紫皇宫殿九霞间,羽衣霓裳舞未还。”这句“步步登临望帝乡”,不仅承接了前句的登高意象,更将诗意推向一种超越凡尘、追寻理想境界的深远意境。它不只是对空间高度的攀登,更是对精神境界的无限追寻,是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向往、超越的缩影。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对“高处”的向往从未停止。无论是古代帝王封禅泰山,还是文人墨客登高赋诗,亦或是现代人攀登珠峰、探索太空,本质上都是对“上瑶台”这一意象的具象化表达。而“步步登临望帝乡”则揭示了这种攀登背后的深层心理——那是一种对理想世界的凝视与渴望。帝乡,在古人的想象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是秩序、安宁与永恒的化身。它并非真实存在的地理空间,而是一种精神坐标,是人心深处对完美秩序、终极意义的投射。当我们一步步踏上阶梯,穿越云雾,登上高台,目光所及之处,并非仅仅是山川河流的缩小,更是对自身渺小与宇宙浩瀚的顿悟。这种顿悟,往往伴随着一种超越性的体验:人在高处,心亦高远。
“步步登临”的过程本身,远比“望帝乡”的结果更为重要。攀登之路并非坦途,它充满荆棘、险阻与未知。李贺笔下的“叠叠层层”,正是对这种艰难历程的诗意描绘。每一层台阶,都象征着一次自我突破;每一次喘息,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在现实中,这种攀登可以是对知识的求索,对艺术的精进,对道德的坚守,也可以是对社会理想的追求。古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今有无数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中日夜攻关,他们都在以“步步登临”的姿态,向心中的“帝乡”靠近。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的升华。正如登山者并非只为登顶,更是为了在攀登中感受风、触摸云、聆听自己的心跳。当一个人真正投入于“登临”的过程,他便会发现,帝乡不在远方,而在每一步的坚定与清醒之中。
“望帝乡”并非意味着抵达,而是一种永恒的凝视与向往。真正的理想主义者,从不幻想一蹴而就的圆满,而是甘于在追寻中保持清醒与谦卑。他们知道,帝乡或许永远无法真正抵达,但正因如此,攀登才具有意义。正如哲学家康德所言:“有两样东西,愈是经常和持久地思考它们,对它们日久弥新和不断增长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实着心灵:我头顶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头顶的星空,是“瑶台”的隐喻;心中的道德律,是“帝乡”的内化。当一个人将外在的高台转化为内心的尺度,他便能以“望”的姿态,在平凡中看见崇高,在有限中触摸无限。这种“望”,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想,而是一种持续的精神姿态,一种对生命意义的不断确认。
“叠叠层层上瑶台,步步登临望帝乡”所传达的,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上升,更是一种精神上的觉醒。它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是否最终抵达某个终点,而在于是否始终怀有向上的意志与向远的目光。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真正登上瑶台,也无法亲眼看见帝乡的模样,但只要我们愿意一步步攀登,愿意在每一步中审视自我、超越自我,我们便已在精神上接近了那片紫皇宫殿、九霞之间的境界。这种接近,不是物理的位移,而是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这句诗给予我们的启示是:真正的“登临”,是内心的觉醒;真正的“望帝乡”,是对理想永不停息的凝视。无论身处何地,无论境遇如何,只要我们心中仍有那层层叠叠的阶梯,仍有那一步步向前的勇气,我们便从未远离瑶台,也从未停止对帝乡的凝望。这,或许就是李贺在千年之前,借梦天之旅,留给后世最深邃的哲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