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暖上鸳鸯的下一句是“泥融飞燕子”。

这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整首诗以春日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和谐宁静的自然画卷。诗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刻画,传达出诗人对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与珍惜。其中,“沙暖睡鸳鸯”与“泥融飞燕子”对仗工整,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春日迟迟,阳光普照,江山显得格外秀丽。春风拂面,送来阵阵花草的清香,令人心旷神怡。在这般和煦的季节里,万物复苏,生灵各得其所。泥土因春雨滋润而变得松软,燕子衔泥筑巢,穿梭于屋檐与树梢之间,忙碌而欢快。它们轻盈的身影划过天空,仿佛在书写一首无声的春之诗。而河滩或湖边的沙地,经过阳光长时间的照射,变得温暖宜人。成双成对的鸳鸯便悠然地卧于其上,头颈交缠,羽毛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一副安闲自在的模样。它们不争不扰,静享春光,宛如一对对恩爱的伴侣,在自然的怀抱中安眠。

燕子与鸳鸯,一动一静,一飞一卧,构成了春日里最富诗意的对照。燕子的“飞”象征着生机、活力与希望。它们不畏辛劳,往返于天地之间,衔泥筑巢,为繁衍后代而奔波。这种勤勉与坚韧,正是生命在春天最真实的写照。而鸳鸯的“睡”则代表着安宁、和谐与温情。它们成双成对,依偎而眠,不惊不扰,仿佛时间也为之静止。这种静谧之美,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温柔,也唤起人们对爱情、家庭与和平生活的深切向往。杜甫以“泥融”与“沙暖”两个细节,精准地捕捉了春日的气候特征——泥土解冻、沙地升温,正是生命复苏的前提。正是这样的自然条件,才让燕子得以筑巢,鸳鸯得以安眠。诗人没有直接抒情,却通过景物的描写,将情感深藏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安史之乱后,他辗转漂泊,饱经战乱之苦。在成都,他终于获得了一段相对安稳的生活。草堂虽简朴,却远离兵燹,可听鸟鸣,可观花开。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写下了这组《绝句》。诗中不见悲苦,不见愤懑,只有对眼前春光的细致描摹与由衷赞美。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在苦难之后对平凡之美的重新发现与珍视。他笔下的燕子与鸳鸯,不只是自然生灵,更是一种理想生活的象征——自由、安宁、和谐。燕子的飞翔,是对外在世界的探索;鸳鸯的安睡,是对内心世界的守护。两者结合,正是诗人所向往的完整人生图景。

从艺术手法上看,杜甫此诗体现了“以景写情、情景交融”的高超境界。四句诗,每句皆景,却句句含情。前两句写宏观之景,后两句写微观之象,由远及近,由面到点,层次分明。对仗工整而不失自然,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泥融”与“沙暖”是触觉,“飞”与“睡”是动态,“燕子”与“鸳鸯”是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有声有色、有温度有情感的世界。尤其“飞”与“睡”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张力,也深化了诗意的内涵——生命既需要进取,也需要休憩;世界既需要活力,也需要安宁。

千年之后,当我们重读这句“沙暖睡鸳鸯,泥融飞燕子”,仍能感受到那份来自盛唐的宁静与温暖。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妨停下脚步,去观察一片泥土的湿润,去聆听一只燕子的呢喃,去感受阳光洒在沙地上的温度。真正的诗意,不在远方,而在眼前的一草一木、一动一静之中。杜甫用他的笔,将一个平凡的春日定格为永恒,而我们,也能在他的诗句中,找回内心的安宁与对生活的热爱。

春去秋来,燕子南飞,鸳鸯依旧。而那沙地上的温暖,泥土中的生机,从未真正远离。只要我们愿意静心体察,诗意,便永远在人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