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人间盛世颜的上一句是“愿以寸心寄华夏”,下一句是“且将岁月赠山河”。这两句出自当代爱国诗词创作热潮中广为流传的佳句,虽非出自古代典籍,却在近年来因真挚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广泛引用、传颂,成为新时代青年抒发家国情怀的代表性表达。它不仅凝练了中华儿女对国家的热爱与期许,也承载了时代精神与个体理想之间的深刻共鸣。
愿以寸心寄华夏,一睹人间盛世颜,且将岁月赠山河。这三句如同一首微型史诗,层层递进,由心出发,由眼见证,最终归于行动。它描绘的不仅是一种情感寄托,更是一种人生选择——将个人的微光融入民族复兴的洪流,以平凡之躯奔赴时代的召唤。这种表达,既继承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又融合了现代人对个体价值与国家命运关系的重新思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这样的诗句如清泉般涤荡人心,唤醒深藏于血脉中的文化自觉与家国认同。
“愿以寸心寄华夏”,是情感的起点,是精神的锚点。寸心虽小,却可容天地;华夏虽广,却由亿万寸心汇聚而成。这句话中的“愿”字,道出了主动选择的意志——不是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的托付。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胸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紧紧相连。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再到近代以来无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他们无一不是以寸心寄家国。而今天,这份情怀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和平年代以新的形式延续:科研工作者在实验室彻夜攻关,基层干部在田间地头奔走,教师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青年志愿者在抗疫一线默默坚守。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以日复一日的坚持,诠释着“寸心”的重量。
“一睹人间盛世颜”,是情感的升华,是理想的具象。盛世,并非遥不可及的乌托邦,而是无数人用汗水与智慧共同绘就的现实图景。从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到航天工程的“嫦娥”“天问”探月探火,从高铁纵横、5G领先,到文化自信日益增强、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今日之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而“一睹”二字,既包含见证的欣喜,也暗含守护的责任。盛世之颜,不是静止的风景,而是动态的进程。它需要每一个普通人用行动去延续、去丰富。当我们在博物馆看到千年文物焕发新生,在街头看到孩童自由奔跑,在乡村看到老人安享晚年,在边疆看到战士戍守国门——这些瞬间,都是“人间盛世颜”的真实写照。而这份美好,正是由无数“寸心”共同托举而成。
“且将岁月赠山河”,是情感的归宿,是行动的宣言。岁月如流,人生短暂,但若将有限的生命投入无限的民族复兴伟业中,便赋予了时间以意义。这里的“赠”字,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是一种无悔的抉择。它意味着不再仅仅追求个人名利,而是将青春、智慧、热情,乃至生命,献给这片土地与人民。从钱学森放弃美国优渥条件毅然归国,到黄大年放弃海外高薪投身祖国地质事业;从张桂梅扎根山区教育一线,到袁隆平毕生耕耘于稻田之间——他们用一生诠释了“赠山河”的深刻内涵。而今天的青年,同样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这一信念:有人投身乡村振兴,有人致力于科技创新,有人传播传统文化,有人守护生态环境。他们或许默默无闻,却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山河添彩,为盛世增辉。
这三句诗,从“愿”到“睹”再到“赠”,构成了一条完整的情感与行动链条:始于心,成于行,终于爱。它告诉我们,爱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的实践;盛世不是自然降临的恩赐,而是人人参与的创造。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是盛世的建设者,也可以是盛世的见证者。当我们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当我们将平凡工作做到极致,我们便已悄然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愿以寸心寄华夏,一睹人间盛世颜,且将岁月赠山河。这不仅是诗,更是誓言,是信念,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新时代应有的精神姿态。山河无恙,盛世可期,而这一切,正由我们共同书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