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正是读书时的上一句是“三更灯火五更鸡”,下一句是“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两句出自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劝学》诗,全诗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道出了读书的紧迫性与人生学习的阶段性,千百年来激励无数青年奋发图强,成为中华劝学文化中的经典篇章。

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当代社会,重读这首古诗,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回望,更是一次对人生节奏与学习态度的深刻反思。我们常听到“读书无用论”的喧嚣,也常见年轻人沉溺于短视频、碎片化娱乐而忽视系统学习。颜真卿在千年前所描绘的“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对“勤学”二字最生动的注解。三更天,万籁俱寂,灯火未熄;五更时,天色未明,鸡鸣已起。这样的场景,不仅是对时间的管理,更是对意志的锤炼。古人没有电灯,没有网络,却能在油灯下苦读经史,在晨露中背诵诗文,靠的正是对知识的敬畏与对未来的信念。这种精神,不应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应在今天被重新唤醒。

“正是男儿读书时”一句,看似强调性别,实则指向一种责任与担当。在传统语境中,“男儿”象征着家庭的支柱、社会的栋梁,肩负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而“读书”则是实现这一使命的根本途径。这里的“读书”,并非狭隘地指背诵课本,而是广义上的求知、明理、修身、立志。在颜真卿看来,人生的黄金时期——年少力强、精力充沛、记忆力旺盛的阶段,正是汲取知识、塑造品格的绝佳时机。错过了这个阶段,等到“白首”之时,即使幡然醒悟,也已力不从心。这种对“时机”的敏锐把握,正是《劝学》最核心的警示。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两句以强烈的对比,揭示了人生学习的残酷现实。年少时,我们常以“还早”“不急”为借口,将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消遣中;而等到中年或老年,面对知识鸿沟、能力短板,才猛然意识到当年若多读几本书、多学一门技艺,今日境遇或许完全不同。这种“悔”,不仅是个人遗憾,更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青年时期形成的认知结构、学习习惯和知识储备,将深刻影响其一生的发展轨迹。“勤学早”不仅是一种道德劝诫,更是一种科学的人生策略。

颜真卿写这首诗时,不仅是一位文人,更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他身处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年代,深知国家需要人才,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他本人正是通过苦读成才,最终成为一代名臣。他的劝学,并非空谈理想,而是基于自身经历的肺腑之言。今天,我们虽不再面临战乱,但世界格局的复杂、科技发展的迅猛、社会竞争的激烈,使得学习的重要性比过去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的崛起,要求人们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若仍以“读书无用”或“读书太早”为借口,终将被时代淘汰。

更深层地看,《劝学》所传达的,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它不鼓励躺平,不认同“佛系”,而是倡导在最好的年华里,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主动迎接挑战。这种态度,不仅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每一个渴望成长的人。无论是职场新人、中年转行者,还是退休后追求兴趣的长者,都应记住:学习没有太晚的开始,但越早开始,越能赢得主动。正如古人所言:“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回到“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场景,我们不必真的熬夜到三更,也不必每天鸡鸣即起,但其中蕴含的精神——自律、专注、坚持——却是永恒的。在今日,它可以表现为每天抽出两小时阅读,可以是利用通勤时间听一门课程,也可以是周末参加一次学术讲座。关键在于,是否愿意为学习投入时间,是否愿意在他人娱乐时选择充实自己。

颜真卿的《劝学》之所以流传千年,正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直击人心。它告诉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资源不是金钱,不是地位,而是时间与精力。而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决定了我们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我们在深夜伏案、在清晨诵读、在困境中坚持学习时,我们不仅是在积累知识,更是在塑造一个更有深度、更有韧性的自己。

重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不应仅仅停留在背诵层面,而应将其内化为一种生命自觉。无论身处何种环境,无论年龄几何,都应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对成长的追求。唯有如此,才能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自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