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出自南朝梁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句诗以其凝练的语言、深远的意境,成为后世传诵的名句。它描绘的不仅是自然山水对人心灵的净化作用,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升华。人们在面对壮丽山川时,内心原本的浮躁、功利、执念,仿佛被山风拂去,被溪流洗尽,最终归于宁静与淡泊。那么,“望峰息心”的上一句是什么?它的下一句又是什么?这看似简单的文本溯源,实则牵动着对整篇作品精神脉络的理解。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上一句是“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句以极富动感的笔触勾勒出富春江两岸群山的雄奇姿态。高山夹岸而立,寒树苍翠,山势仿佛有生命一般,彼此竞争、竞相向上,直插云霄,形成千百座巍峨峰峦。这里的“负势竞上”并非单纯的写景,而是暗含一种生命力的张扬与奔涌。山如此,人亦如此。在尘世中,多少人像那“鸢飞戾天者”——鸢,猛禽也,飞至天边,象征着追逐功名利禄、攀附权势高位之人。他们如飞鸟般奋力向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当这样的人行至这千山竞秀的峡谷之间,仰头望见那“千百成峰”的壮丽景象,内心竟悄然发生变化。自然的宏大与永恒,与人事的短暂与渺小形成鲜明对比,令追逐者顿生敬畏,继而心生退意,这便是“望峰息心”的由来。

而“望峰息心”的下一句是“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如果说前一句是对“鸢飞戾天者”的警醒,那么这一句则是对“经纶世务者”的劝诫。那些终日忙于政务、周旋于官场、沉溺于权谋的人,一旦步入这幽深的山谷,窥见那清澈溪流、苍翠林木、鸟鸣猿啼,竟会忘记归路,不愿返回尘世。这里的“窥谷”并非简单的视觉欣赏,而是一种心灵的沉浸与回归。山谷象征着自然的本真、生命的宁静与精神的自由。当人脱离了世俗的喧嚣,置身于这远离尘嚣的天地之间,才真正意识到:所谓功业、权位、纷争,不过是过眼云烟。自然以其无言的大美,唤醒了人内心深处对简单、纯粹、自由的向往。于是,“忘反”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觉醒——在自然的怀抱中,人重新找回了被世俗遮蔽的本心。

从“夹岸高山”到“望峰息心”,再到“窥谷忘反”,这三句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精神轨迹:先以壮景震撼人心,再以静境净化心灵,最终实现从外求到内省、从追逐到放下的转变。吴均写这封信,本意是与友人朱元思分享富春江的山水之美,但其深层用意,却是借自然之景,表达对世俗生活的反思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南北朝那个动荡不安、士人常怀忧惧的时代,这样的文字如同一剂清凉药,为疲惫的心灵提供了一方栖息之地。它提醒人们:在追逐外在成就的同时,不要忘记倾听内心的声音;在投身社会事务的同时,也要保留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与对宁静的渴望。

“望峰息心”之所以能流传千年,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精妙,更在于其蕴含的普世哲理。现代人生活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比古人更需“望峰”与“窥谷”的时刻。当我们被信息洪流裹挟,被绩效指标压迫,被人际关系困扰时,不妨暂时停下脚步,走进山林,仰望高峰,聆听溪流。那一刻,或许我们也能像古人一样,在自然的宏大面前,放下执念,平息心火,找回内心的澄明与安宁。山水无言,却是最深刻的老师;峰谷不语,却是最动人的劝诫。

“望峰息心”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不在远离人烟的深山,而在于能否在纷繁世界中,始终保有一双仰望高峰的眼睛,一颗回归山谷的心。当鸢飞戾天者望峰而息心,当经纶世务者窥谷而忘反,人便不再是被欲望驱使的奴隶,而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自由灵魂。这,或许正是吴均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礼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