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道的上一句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是孔子关于修身立德的根本阐述。它揭示了为人处世的深层逻辑:唯有坚守根本,才能自然生发出正道。守正道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建立在“务本”的基础之上。本,即根本,是人的德行、信念、原则与初心。若没有这个“本”作为根基,所谓的“道”便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将流于虚妄。“务本”是“守正道”的前提,是道德实践的逻辑起点。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人们常常面临诱惑、压力与选择的困境。有人为利益所驱,放弃原则;有人因环境所迫,随波逐流;也有人因一时得失,动摇信念。真正能够历经风雨而不改其志者,往往是那些始终“务本”的人。他们清楚自己是谁,为何而活,何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这种清醒,不是来自外在的规训,而是源于内在的自觉。务本,意味着对自我本质的深刻认知,对人生价值的坚定认同。它要求人不断反躬自省,追问“我为何而活”“我应如何为人”。这种追问,不是哲学式的空谈,而是日常行为的指南。一个务本的人,不会因职位高低而改变待人的态度,不会因境遇顺逆而动摇做事的原则。他始终如一,不是因为固执,而是因为心中有道,道根于本。

守正道,正是在这种“务本”的基础上自然生发的行为选择。它不是刻板的教条,也不是机械的遵守规则,而是一种内在的秩序与外在的和谐。守正道的人,未必事事顺遂,但内心安宁;未必功成名就,但无愧于心。他们面对不公,敢于发声;面对诱惑,能够自持;面对误解,依然坚持。这种坚持,不是出于对后果的算计,而是出于对“本”的忠诚。一位医生在面对患者时,若以救死扶伤为“本”,则无论患者贫富、地位高低,都会一视同仁地施以救治;一位教师若以传道授业为“本”,则不会因学生成绩优劣而区别对待,也不会因外界压力而放弃教育理想。这种“守正道”的行为,不是外在强加的义务,而是内在信念的自然流露。

进一步看,“务本”与“守正道”之间,是一种动态的互动关系。务本为守正道提供根基,而守正道的实践又反过来巩固和深化“本”的内涵。当一个人坚持在复杂环境中做出符合道义的选择时,他的信念会更加坚定,对“本”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这种循环,使得道德修养不是静态的完成,而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历史长河中,无数仁人志士正是通过这样的路径,实现了人格的升华。他们未必被时代所理解,甚至遭受误解与打压,但正是因为他们守住了“本”,才最终守住了“道”。他们的选择,不是出于对名利的追求,而是出于对内心信念的忠诚。这种忠诚,使他们在动荡的时代中成为精神的灯塔,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在当代社会,价值观多元,信息爆炸,个体面临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压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务本”显得尤为重要。许多人迷失在物质的追逐中,沉溺于短暂的快感,忽视了内心的声音。他们看似忙碌,实则空虚;看似自由,实则被欲望所奴役。而“务本”提醒我们,人之所以为人,在于其精神的高度与道德的自觉。唯有回归本心,才能抵御外界的干扰,找到真正的方向。守正道,不是要人脱离现实,而是要在现实中保持清醒,在变化中坚守不变的价值。它不排斥创新,但要求创新不违背根本;它不反对进步,但要求进步不牺牲良知。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仅是一句古训,更是一种生活智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在的坚定。一个人若能在喧嚣中守住本心,在诱惑前不迷失方向,在逆境中不放弃原则,那么他自然能够守正道,行远路。这种守正,不是被动的忍耐,而是主动的选择;不是消极的退守,而是积极的担当。它体现的是一种成熟的人格,一种深沉的勇气。

守正道之所以可能,是因为我们始终没有忘记“务本”。本立,则道不孤;道生,则行不迷。在人生的长路上,唯有扎根于根本,才能枝繁叶茂;唯有坚守正道,才能行稳致远。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路径,也是社会文明延续的基石。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务本、守正,社会的风气将随之清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将得以重建,共同的价值将得以凝聚。从这个意义上说,“务本”与“守正道”,不仅是个人之事,更是时代之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