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泉72”的上一句是“济南山水甲齐鲁”,下一句是“七十二泉最知名”。这两句诗出自清代学者王昶的《游趵突泉记》,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济南泉水文化的精髓。济南,古称“泉城”,因境内泉水众多、分布广泛、水质清冽而闻名天下。据史书记载,济南曾有泉水数百处,其中尤以“七十二名泉”最为著称。这一数字并非精确统计,而是古人用以象征数量众多、品质上乘的文化意象,如同“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一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济南地处泰山余脉与鲁北平原的过渡带,地下岩层结构复杂,南部山区的降水渗入地下,沿倾斜岩层向北流动,遇北部不透水岩层阻隔,形成承压水,最终从地势较低的城区涌出,造就了“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独特景观。早在北魏时期,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便记载了济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的盛况。唐代诗人杜甫也曾留下“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的佳句,侧面反映出济南因泉而兴、因泉而名的历史脉络。而“七十二泉”之说,最早见于《齐乘》一书,元代地理学家于钦整理济南名泉,列出七十二处,自此“七十二名泉”成为济南泉水的代称,代代相传,深入人心。

“济南山水甲齐鲁,七十二泉最知名”这两句诗,不仅是对济南自然风光的礼赞,更蕴含着古人对城市生态与人文精神的高度认同。上一句“济南山水甲齐鲁”,以“甲”字凸显其地位之尊。齐鲁大地自古为文化重镇,济南作为山东首府,其山水之胜,不仅在于泉水的灵动,更在于山与水的和谐共生。城南的千佛山、佛慧山、蚰蜒山等,与城中的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等交相辉映,形成“山在城中,泉在城中”的独特格局。这种自然与城市的深度融合,使得济南不同于江南水乡的婉约,也异于西北大漠的苍茫,而自有一种北方城市的温润与灵秀。泉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城市生活的血脉。旧时济南百姓取泉水煮茶、洗衣、酿酒,泉边常聚三五老翁下棋谈天,孩童戏水追逐,市井气息与泉韵交织,构成一幅生动的城市生活画卷。

而下一句“七十二泉最知名”,则点明了济南泉水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符号。七十二泉中,趵突泉被誉为“天下第一泉”,三股清泉昼夜喷涌,气势磅礴;黑虎泉从石雕虎头中喷出,声如虎啸,令人震撼;珍珠泉则如珠玉滚盘,晶莹剔透,静谧动人。这些泉水不仅形态各异,更与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紧密相连。传说李清照曾居漱玉泉畔,其词作清丽婉约,与泉水的气质相得益彰;曾巩任齐州知州时,疏浚泉池,修建亭台,留下“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千古名句。七十二泉,每一处都承载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情感。它们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

随着时代发展,济南的泉水也经历了兴衰变迁。20世纪后期,城市扩张、地下水超采曾导致泉水断流,趵突泉一度停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此后,济南市政府实施“保泉”工程,划定泉水补给区,限制开采,建设回灌系统,并推动全民节水意识。2003年,趵突泉恢复持续喷涌,标志着城市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调适。如今,济南将泉水文化融入城市规划,打造“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泉水旅游、泉水研学、泉水文创等产业发展。七十二泉不再只是历史遗存,更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回望“济南山水甲齐鲁,七十二泉最知名”这两句诗,其价值不仅在于描绘风景,更在于揭示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在快速城市化的今天,济南以泉水为镜,映照出对生态的敬畏、对传统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七十二泉,是自然的馈赠,也是文明的见证。它们提醒我们:一座城市的真正魅力,不在于高楼林立,而在于能否守护住那一脉清泉,能否让历史的声音在当代依然回响。当人们站在趵突泉边,听那水声汩汩,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吟咏,看见古人临泉而立的背影。这正是“名泉72”背后最深沉的力量——它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流淌在城市的血脉之中,永不枯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