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的上一句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下一句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两句出自毛泽东主席1936年创作的《沁园春·雪》,全词以壮丽的北国雪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历史英雄的深沉思考。这句“江山如此多娇”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叹,更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情感与时代精神的凝结。它既承接了前文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又开启了后文对历史人物的评说,是全词的枢纽与灵魂所在。

这首词创作于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正值中国革命处于艰难转折的时期。面对内忧外患、山河破碎的现实,毛泽东站在陕北高原的黄土坡上,远望苍茫雪野,心中激荡着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看到的不仅是冰封千里的自然奇观,更是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千年文明与无数先烈的奋斗足迹。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句横空出世,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气势磅礴的冬日图景。冰封的不仅是大地,更是旧时代的桎梏;雪飘的不仅是天空,更是新生的希望。这开篇三句,看似写景,实则寓情于景,将地理的辽阔与时代的苍茫融为一体,为后文的抒情与议论奠定了基调。

“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正是在这宏大背景下的情感升华。它既是对前文雪景的总结,也是对中华大地自然之美的由衷赞美。这里的“多娇”,不仅指山川的秀丽、风物的丰饶,更蕴含着文化积淀的深厚与民族精神的坚韧。从黄河的奔流到长城的蜿蜒,从江南的烟雨到塞北的风沙,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山河,都曾是无数先民用汗水与鲜血守护的家园。而“如此多娇”四字,语气中既有惊叹,也有自豪,更有一种深沉的责任感——如此美丽的江山,岂能任其沉沦?正是在这种情感的推动下,词句自然过渡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一句,将视线从自然转向历史,从地理转向人文。所谓“折腰”,并非卑躬屈膝,而是对江山之美的敬仰,对家国情怀的担当。从秦始皇、汉武帝到唐太宗、宋太祖,再到成吉思汗,这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无不为这片土地的兴衰荣辱而奋斗。他们或因开疆拓土而折腰,或因安邦定国而折腰,或因抵御外侮而折腰。他们的“折腰”,是功业,是担当,更是对“多娇”江山的回应。

毛泽东并未止步于对古代帝王的追思。他在下文中笔锋一转,指出“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既肯定了他们的历史贡献,也指出了其局限。这种评价,并非贬低,而是一种超越。诗人真正想表达的是:真正的英雄,不仅要有开疆拓土的能力,更要有文化引领的胸怀,有推动社会进步的智慧。而“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一句,则如惊雷般划破历史长空,将全词推向高潮。这里的“今朝”,不仅指当时正在进行的革命事业,更象征着一种新的历史主体——人民大众。在毛泽东看来,真正的风流人物,不再是帝王将相,而是觉醒的人民,是投身于民族解放与复兴事业的千千万万普通人。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功业,但他们用行动书写着新的历史,用信念守护着这片多娇的江山。

回望整首词,“江山如此多娇”一句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更因其承载了中华民族对家国情怀的集体记忆。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文,个体与时代。在当代,当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革,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这句诗依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不应改变;无论前路多么艰险,对民族复兴的追求不应动摇。江山依旧多娇,而守护这份“多娇”的责任,正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

这句诗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礼赞,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召唤。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多娇”,不仅在于山河的壮丽,更在于人民的奋斗、文化的传承与理想的坚守。唯有如此,才能让这片土地永远“多娇”,让历史的英雄不再“折腰”,而是挺立脊梁,开创未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