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篱下一灯明,是许多人在静谧夜晚中曾有过的一瞬感悟。那一盏孤灯,或悬于竹篱之侧,或亮于柴门之内,在万籁俱寂中悄然燃起,像一颗不肯安睡的心,在黑暗中默默守望。它不似城市灯火那般喧嚣夺目,也不似节庆彩灯那般热闹纷繁,它只是静静地亮着,微弱却坚定,仿佛在诉说某种未竟的等待,或是一种深藏于心的思念。这句诗出自清代诗人黄景仁的《癸巳除夕偶成》,原句为“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夜深篱下一灯明,独倚柴扉听爆竹。”整首诗以除夕夜为背景,写尽了一个漂泊者在节庆喧闹中的孤寂与沉思。而“夜深篱下一灯明”一句,恰如诗眼,照亮了整首诗的意境,也映照出无数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在黄景仁的笔下,除夕之夜本是团圆与欢庆的时刻,千家万户笑语盈盈,时间仿佛在喧闹中变得缓慢而绵长。然而诗人却悄然立于市桥之上,无人相识,唯有天上孤星如月,被他凝望多时。这一“看多时”,不只是对星辰的凝视,更是对自我命运的审视。他看星,实则是看自己——一个远离故土、身无长物、心怀忧患的游子。当万家灯火映照出人间温暖,他却如孤星般游离于热闹之外,内心涌动着难以言说的孤独。这种孤独并非源于物质匮乏,而是精神上的无依与疏离。他忧患“潜从物外知”,那是一种超越日常生活的、对人生本质的体悟,是繁华背后的虚无,是欢庆中的悲凉。于是,他转身走向郊野,走向篱笆小院,走向那“夜深篱下一灯明”的所在。

那盏灯,或许属于一户贫寒的农人,或许是某位守岁的老母,又或许是某个等待归人的女子。它不因诗人的到来而亮起,却因诗人的凝视而有了意义。在寂静的深夜,篱笆低矮,柴扉半掩,唯有那一盏灯,在寒风中微微摇曳,光晕微弱却温暖。诗人独倚柴门,听着远处传来的爆竹声,那声音时而清脆,时而沉闷,像是从另一个世界传来,提醒着他节庆仍在继续,而他自己却始终未能真正融入。正是这盏灯,让他在疏离中寻得一丝慰藉。它不像市桥上的喧嚣那般令人疲惫,也不像天上的孤星那般遥远冷漠。它就在眼前,触手可及,带着人间烟火的温度,带着某种朴素的坚持。它不诉说宏大理想,也不承诺未来,只是静静地亮着,仿佛在说:无论世界如何喧嚣,总有一处角落,为你留着一盏灯。

这盏灯,也因此超越了具体场景,成为一种象征。它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坚守,象征着在孤独中依然选择发光。它提醒我们,在人生的长夜里,并非所有光明都来自太阳或城市,有时,最动人的光,恰恰来自最不起眼的角落。它可以是一封未寄出的信,一次未完成的对话,一个未说出口的道歉,或是一份未放弃的梦想。它不需要被看见,也不需要被理解,只要它还在亮着,就说明心还未死,情还未断。黄景仁在除夕夜写下这首诗,或许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一点:在欢庆的背面,是无数沉默的守望;在团圆的缝隙里,是无数孤独的灵魂。而那“夜深篱下一灯明”,正是这些灵魂最温柔的映照。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灯火通明的时代,城市夜景璀璨如星河,手机屏幕的光亮彻夜不息。我们是否还记得,那种在黑暗中独对一盏灯时的宁静与沉思?我们是否还愿意,在喧嚣退去之后,静下心来,听一听内心的声音?那盏灯,或许不再挂在篱下,但它依然存在于我们心中——当我们在深夜伏案写作,当我们在异乡独自守岁,当我们在迷茫中坚持前行,那便是我们自己的“一灯明”。它不因无人知晓而熄灭,也不因风雨飘摇而动摇。它只是亮着,像一颗不肯沉睡的心,在寂静中守护着最真实的情感与信念。

夜深篱下一灯明,照见的不只是诗人黄景仁的孤独,更是每一个在人生长路上踽踽独行者的内心图景。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光明,不在于外在的辉煌,而在于内心的坚守;真正的温暖,不在于喧嚣的包围,而在于那一盏始终为你而亮的灯。无论世界如何变迁,只要我们心中还存着这样一盏灯,便永远不会真正迷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