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空一鹤排云上”的下一句是“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其一》。全诗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短短四句,不仅打破了传统文人“悲秋”的窠臼,更以高昂的笔调、开阔的意境,将秋日描绘成充满生机与豪情的时节。而“凌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两句,尤为精妙,既是写景,更是抒情,是诗人在逆境中依然保持乐观与自信的精神写照。

秋,自古以来在文人笔下多与萧瑟、凄凉、离别相联系。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玉更言“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然而刘禹锡却反其道而行之,开篇即直言“我言秋日胜春朝”,语气坚定,态度鲜明。他不随波逐流,不因世俗之见而遮蔽自己的审美与哲思。这种对传统的挑战,并非哗众取宠,而是源于他对自然、对人生深刻的体悟。在他看来,春天固然美好,但秋日亦有其不可取代的壮美——天高云淡,气清神爽,万物在成熟中展现出一种沉静而宏大的力量。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抬头望见一只白鹤,振翅高飞,冲破云层,直上苍穹。这一画面,既是实景,更是心境的投射。

“凌空一鹤排云上”,七个字勾勒出一幅极具动感的画面:鹤,是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象征;“凌空”二字,凸显其高飞之姿;“排云”则赋予其力量与气势——它不是悄然滑行,而是奋力冲破云层的阻隔,仿佛在挑战天地间的无形束缚。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自身精神世界的写照。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始终不改其志,不堕其节。他如那孤鹤,虽身处逆境,却从不低头,反而在困顿中磨砺意志,在孤独中升华灵魂。鹤的“排云”,不仅是物理上的突破,更是精神上的超越。它不依附、不妥协,以孤勇之姿直冲天际,象征着一种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生命姿态。

而“便引诗情到碧霄”,则是这一景象所激发的内在情感升华。当诗人目睹鹤飞云破的壮景,内心诗情如泉涌,直上云霄。这里的“诗情”,不仅是作诗的灵感,更是一种对生命、对宇宙的深刻感悟与热烈回应。碧霄,即青天之极处,象征着高远、纯净、无限。诗情被引向碧霄,意味着情感不再局限于个人得失,而是与天地同呼吸,与宇宙共律动。这是一种超越凡俗的精神境界,是审美与哲思的完美融合。刘禹锡没有停留在对鹤的赞美,而是将外在的景象内化为心灵的激荡,使自然之景与内心之情浑然一体,形成一种极具感染力的艺术张力。

这两句诗之所以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语言的精炼与意境的壮美,更在于它所传递的人生态度。在纷扰尘世中,人常因挫折而消沉,因困境而退缩。然而刘禹锡告诉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在痛苦中依然能抬头仰望天空,看见那只排云而上的鹤,听见内心诗情的回响。人生如秋,未必总是繁花似锦,但只要有高远之志,有坚韧之心,便能在萧瑟中见壮美,在孤独中见辽阔。

今日读此诗,仍能感受到那份穿越千年的豪情。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更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力量——不被现实压垮,不被情绪淹没,而是像那只白鹤一样,在逆境中振翅,在沉默中蓄力,最终“排云而上”,将心中的理想与诗意,引向那无垠的碧霄。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刘禹锡的这两句诗,不仅是对秋日之美的礼赞,更是对生命意志的颂歌。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诗意,不在风花雪月之中,而在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的清醒与热爱;真正的自由,不在无拘无束,而在精神上永不沉沦。当我们学会在低谷中仰望星空,在孤独中听见内心的诗情,我们便也能如那只鹤,凌空而起,直上云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