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河骗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解读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解读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解读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
解读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建的《一匹马两个人》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呢?作者是如何来描写的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当一个敏感的、纯净的女孩要用自己的笔来描摹世界,表达感受时,她是难以用理性的笔触把握宏观世界的,只能用整个的心灵描写她熟悉的、钟情的、具有生活底蕴的生活”然而迟子建的小说创作却并爿i是单单的只有“温情”这一个特点,我们同时也可以关注到她于小说创作之中不止一次地有意渲染和设置的悬念氛围。,迟子建获得了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还有评论家认为,迟子建蜚声文坛的原因恰恰在于她的小说文本“兼备清新与神秘感的双重性”:也有研究者称其小说文本经常带有“欧·亨利式”的结尾。
《一匹马两个人》就是迟子建在温情故事中充分使用叙述技巧设置悬念的一篇典型作品。这是个淡去发生时间和发生地点的故事,文本讲述了困儿子入狱而相依为命的一对老夫妻和他们的爱马因为偶然和必然的原因相继先后死去的简单故事,中间穿插着王木匠对老婆子的关爱和薛敏母女复仇。作家将一个情节并不算曲折的故事,通过叙事视角的选取,叙事顺序设置的“发现”感,情节铺垫埋伏以及开放性的“突转”结局等几个方面的精心设计,使这个故事在继承迟子建一贯温情风格的同时,充满了令人叫绝的悬念感。
一、独特的叙事视角选取
《一匹马两个人》在使用传统的叙事视角(全知视角)的同时,还经常穿插使用老头子的视角以及“马”的视角进行叙事。由于老头子对于现实存在诸多的误解和未知,作为老头子的人物视点叙事存在着限制性;马这一独特的叙事视角对传统的视角又不断进行干预和干扰,从马的眼睛里观察到的人与事和普通视角下的观察存在明显的差异,使两种叙事的声音之间形成一种离间,而这种离间也形成了另外。一种独特的审视视角。例如由于老太婆太胖,马认为她是“没有长眼睛的人”;在马眼睛里,山足“一座很大很大的房屋”,认为“云彩是有生命的”,住在山里,等等。作者刻意选取的马的视角,“用陌生或反常的方式表现人们熟悉的事物,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变成陌生或新奇的对象”给读者以新奇的阅读体会,用一种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读者熟悉的世界,使文章产生“陌生化”的叙事效果,从而克服习惯造成的感觉迟钝和麻木,充分的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然而即使是在马的视角中,作者仍然没有将马的内心活动按照故事的时间顺序完全的展现,而是往往在事件发生后才对于马已知的一些重要信息进行披露。比如对于王木匠爱慕老太婆的事实和王木匠为老太婆做过的事,这些实情就是在事后老马的思想中得以证实的。当读者在事后才将事情原委梳理清晰的时候,会得到一种恍然大悟的震撼之感。
二、巧妙的叙事顺序设置
该文本采用了顺序叙事之中加入插叙的叙事时间顺序讲述整个事件。如果按照正常时间顺序排列完整的事件应该是:儿子入狱,儿子二次入狱,两个人和一匹马的生活,老太婆逝世,老头子逝世,薛敏母女的报复。老马去世,印花被奸。故事从始至终还夹杂着王木匠对老太婆始终如一的爱幕于照顾。单纯看这个故事并不会带给读者多大的悬念感和挖掘欲,可以说故事的情节性并不十分强,而作者以老太婆的逝世作为文章的切入点开始对整个事件进行讲述,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插入对过去的回忆性叙述让读者一点点的了解到隐藏在过去的故事和感情。美国学者戴卫·赫尔曼对“断点”概念的定义是:“我们已经知道了故事中发生断点的两种可能模式:叙事要素的暂时缺失(在阅读过程中建构故事中的缺失,这些断点将在以后填补)或永久缺失(断点将永远保留)。……两种模式都显示某些事件,同时压制其他事件,以此引导包括读者在内的叙述者的听众把某些事件包括在所用配置之内,而把另一些事件排除在配置之外。”作者在行文中的插叙手法和叙述中的“断点”设置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同时也使故事情节得以补完。正如德国形式主义文论家卡西尔所说:“不是感染力的程度而是强化和照亮的程度才是艺术之优劣的尺度。”以独特的'结构形式来组织叙事,打破人们惯常的现实时空顺序,从而使文本的可读性和审美性大大的增强了。
从故事一开始的叙述,读者就自然而然的阐发出这个疑问:“为什么‘一匹马两个人’只指两个老夫妻,他们的后代为何不在?”而在故事情节的“起”的部分快结束,即将进入故事的“承”的部分时才只是淡淡的交代了一句:“马还记得,老人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得到这一信息的读者单纯是知道了老人的儿子入狱的事实,而对于其为何两次入狱的缘由尚不得而知。然而之后的很长一段文本中都只讲述现在发生的事,而对于这件往事绝口不提,这让笼罩在读者心头的疑云挥之不去。而当文本借助老头子的回忆完整地讲述出过去的故事时,对往事的“发现”极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而对于王木匠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借马之眼、马之口在故事发生之后的叙述而得以丰满和鲜明。
三、草蛇灰线的铺垫埋伏
在《一匹马两个人》这篇小说中,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是前后照应、有因有果的,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细心的埋下伏笔使事件的发生自然而然,不突兀,合乎情理。
以在二道河种麦子扎稻草人的情节为例,文本中前后提到了三次。“到了秋天,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们也得果在这里,因为鸟群会来糟蹋麦子。仅仅靠稻草人的威慑是无济于事的,他们就只有赤膊上阵了。”在文章刚刚开始地方,作者就貌似漫不经心的写下了这两行文字,其实却是为后续的故事情节打下了深深的伏笔。“老头呢,他确实是有些糊涂了……而且,要想秋天及时在麦田插上稻草人的话,现在就应该在草场打草了,可是老头却毫无动静。……麦子抽了穗,麦粒就一天一天地膨胀起来了。”这里第二次出现了有关麦子田种稻草人的内容,如果此处没有老头的粗心,就不会有老马守在麦田拼死驱赶鸟的后续情节,当读者读到此处之时,不祥的预感慢慢从心底升起,感受到这麦田必然会发生什么。此处读者得到的信息比文本中的人物多,从而产生了一种怜悯和恐惧感。“秋天来了,麦子黄熟了。由于麦田没有稻草人,鸟一群一群地来了。已经瘦得皮包骨的老马吃力地驱赶着鸟。可是它赶跑了一群,又飞来了一群,这些鸟完全把麦田当做了乐园。”当文本写到这里,老头子已死,果然事件向着悲剧的方向发展,“老马就这样听了三天的割麦声,然后平静地死了。”老马对麦田倾尽全力的守护和对薛敏母女的反抗,最终导致了这匹充满人性的马的悲剧结局。
四、开放性的“突转”结局
老马死后,在王木匠的劝说和建议下,老马和老两口被葬在一起。就在我们认为故事这样带着悲伤的氛围走向结束之时,小说却出现了“突转”:印花在麦子即将收割完毕的时候被一个“身体散发着马一样的气息”的男人奸了。顿时小说被一种疑虑而又诡异的气氛笼罩起来,使本来慢慢淡化接近结束的故事突然又情节紧张节奏加强起来。而这个犯案的人究竟是谁,直到文章结束作者也没有给出一个说法,而是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想象。这种结局处理方式很明显受到了“欧·亨利式结尾”的影响。所谓“欧·亨利式结尾”,通常指短篇小说大师们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收场一出,即勾魂摄魄之具,而言犹在耳。情形在日”07究竟谁是“身体散发着马一样的气息”的男人?作者这样安排结局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读者带着种种疑问和思考结束阅读,而这耐人寻味的结尾也正是把悬念演绎到了极致。
资深作家蒋子龙曾评价她说:“迟子建自小生活在中国最北部的北极村,文字便天生有一种大自然的灵性,精灵精怪。极具美丽。许多年来,小品和二人转把东北渲染成了一块轻松滑稽的土地,倒是秀婉的迟子建,或清洌或凝重地呈现了东北的深厚、雄阚以及苍劲的历史感。……因此,迟子建就理所当然地摘取了澳大利亚的‘悬念句子文学奖’和包括鲁迅奖在内的国外多种文学奖”。不仅仅是在《一匹马两个人》中,作者把温情和悬念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我们看到在迟子建的众多创作中,悬念都是她经常使用的创作手法,《蒲草灯》、《逝川》、《雾月牛栏》、《花瓣饭》、《清水洗尘》等作品都是很好的证明。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她保持了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用温情淳朴的笔调述说着一个个带有悬念感的故事,超脱于主流的文学思潮之外。
篇2:迟子建《祭奠鱼群》解读
《祭奠鱼群》是一篇充满了博爱与悲悯情怀的散文。作者怀着对鱼类的深切同情,在今昔对比中,关注自然界一切生物的命运,提出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远命题。
首先,作者对比的是人们在精神上对鱼的敬重与行为上对鱼的残忍。期望幸福的百姓将它作为一种图腾,每逢春节,总挂上“年年有鱼(余)”的年画,以图吉利。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并没有因此而敬奉鱼类,却因为它“滋味鲜美、营养丰富”而大量捕捞。作者笔下,鱼有人一样的“魂魄”,人却从不顾惜。
其次,作者将自己幼年时动物、树木、鱼群的状况与今天相对比。
再次,作者又将黑龙江的中俄水域的鱼群做对比。中国岸边的鱼几近灭绝,而俄方处“却仍很繁盛”。作者的悲哀便产生了。自古良禽择木而栖,鱼有何尝不如此呢?作者悲哀的就是鱼类对我们的抛弃。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能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正是作者的悲哀所在。
作者呼吁的是我们走出与大自然的对立,走向和谐统一。作者祭奠的是家乡消失的鱼群,更是人类缺乏的博爱与悲悯情怀。
篇3:迟子建《祭奠鱼群》解读

鱼是一种美丽的脊椎动物,它与人类一样靠水而生存。它须臾不能离开水,在这点上,它比人类更加显示出对一种物质的永恒依赖和衷情。水无疑是他们的家园。
鱼向来是一种吉祥的象征,所以杨柳青年画中出现最多的是它的形象,它成为贺岁的一种象征。就连它入人梦,按老百姓的民间解梦的说法,也是“发财”的表示,足见人们对他的喜爱。
鱼的姿势很美,身体大都呈侧扁形,有着闪光的鳞片和优雅的尾部。而且它滋味鲜美、营养丰富,这使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人类的捕捞对象。它们被网大片大片地围追堵截,撞得头破血流,最后魂飞魄散的成为饕餮者面前的美餐,它们在水域中艰难的繁殖和漂游,它们在静无声息地享受水的清芬的时候,却不知夭折的厄运就在水域之外的陆地等待着它们。
人类的生存延续总是不知不觉以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作为手段。人们需要房屋,于是就去砍树来造房,使得自然界绿地的面积逐年减少。人烟的稠密又使得空气变得污浊,一些动物躲避瘟疫一样远离了我们。工业污染的痕迹几乎从每一座城市永远仿佛在雨中灰蒙蒙的天色上可以痛切地感觉到。
我生长在大兴安岭,幼时感觉到的就是原始森林遮天蔽日的绿树,森林中的植被极为丰富。狍子、野兔、黑熊、狼等动物经常出没。那时能不断听到人们在林中遭逢动物的故事,有一年一头熊还伤了人。这使得我幼时进山就有一种忐忑不安的感觉,唯恐黑熊突然袭击我。若是被它一巴掌拍在脸上,那么一生就将与丑陋为伍了。其实熊伤人的时候还是很少的。走进森林中,你其实走进的就是动物的家园,它们靠着许多野生植物来维系生存。而人类恰恰也觊觎这些。人与动物的竞争使得子弹就像流星一样从枪口飞出,倒下的自然是无辜的动物。我想动物若也会用枪,我们早就成为它们的晚餐了。
童年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渔汛,它几乎年年出现。人们守着江张网捕鱼,总是收获很大。我幼时就曾把鱼籽当饭来吃。然而到了80年代初期,黑龙江的鱼就有些贫乏了,但是隔个三五年,仍会有一场渔汛降临,让渴盼已久的人们高兴一番。我记得1984年有一个周末我突发奇想从塔河启程去漠河看望姥姥,刚好逢上冬季的渔汛。被打捞上来的鱼看上去格外丰满,一条条地摆在仓房里,给人一种丰收的喜悦。然而进入90年代,随着森林植被的破坏和人们的疯狂捕捞,黑龙江的鱼寥若晨星,少得可怜,渔汛几乎销声匿迹了。那条江仿佛一个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而丧失了生育能力的女人,给人一种干瘪苍老的感觉。居住在河边的人们不由顿生惆怅:鱼群去哪里了?
近些年再也听不见动物伤人的故事了,不是因为它们远离了人类,而是因为它们的数量日渐减少。尤其是1987年大兴安岭的森林大火后,动物的踪影几乎难以寻觅了。到了夏天,那种令人触目惊心的绿已经不复存在,阳光照着的是林木越来越稀疏的山峦。而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和现实的利益,一些林业局又在超限量的滥砍乱伐,冬季里树木倒伏声此起彼伏,溅起一片片飞旋的雪粉。
生态环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大约是鱼群消失的一个最直接和重要的原因。
黑龙江是一条中俄界河。我听当地人讲,别看我们这一岸打不上鱼来了,而属于俄罗斯那一岸的鱼却仍然很繁盛,这使我在惊愕之余顿生悲哀。
一条江有此岸和彼岸,虽然他们隶属于不同的国度,然而江中的水却是自由流淌的。鱼作为自由的生命,也是任意穿梭的。鱼是充满灵性的,当它们在水底感觉到俄罗斯那岸的树木的倒影在水中更为浓郁,所以它们会不由自主地向那靠拢。更为重要的是,当它们靠近我们这一岸而无一例外地遭受被屠戮的命运后,它们会觉得我们的岸是危险的岸,而远远离开我们。
当我们在除夕时提着一盏鲜亮的鱼灯,当我们在黯淡的墙壁贴上了一张有鱼的形态的年画,我们不希望它仅仅像图腾一样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们更因该活生生地丰沛地畅游在属于我们的`水草丰美的水域中。
篇4:迟子建《哑巴与春天》解读
一、读出了什么?(即作者写了什么?)
这篇作品表现了老哑巴宽厚、仁慈、善良、热爱生活,却因社会地位低下而被人忽视、遭人歧视、最终遭到抛弃的命运,
二、读懂了什么?(即作者想写什么?)
表达了作者对老哑巴的深切同情和对小镇上人们的冷漠歧视态度的愤怒。
1、2节:春回大地,积雪消融,万物生命复苏,重点描写了“达子花”,为什么?
睹物思人,看到美丽如霞的达子花,想起了老哑巴。其实,最难懂的就是第一节(一句话自成一个段落,可想其对于把握主题的重要性,从中出题理所当然。)
3节,绝对是一个过渡段落,过渡段落:结构上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承上的春回大地的景色描写,启下的老哑巴的故事;内容上有什么作用?“春光记忆”和“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结合题目,得出“点明题目”或者照应题目。
4节:开头老哑巴的描写,侧重肖像和他从事的工作——铡草。肖像:黑瘦的老人;他是没有名字吗?而是“没人记得他的名字”,可见不能说是“默默无闻”而是平凡到被人忽视,社会地位低下,何况还是“一个有缺陷的生命”——哑巴,更不被人在意。
铡草:重点描写,有修辞手法,为什么要详写?说明老哑巴很能干,他自食其力。在这里,作者记叙了老哑巴和孩子们的一个故事,动作描写“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去说不出一句话来”,说明老哑巴,外表丑陋,但内心和善,尤其要解读出他希望不被人们(何况还是小孩子)误解,不希望被人看作不正常,得到人们理解和认同,过正常人的生活——(高度概括为)期望得到尊重,对美好生活有期待。随后的第5节就是进一步补充,“老哑巴是勤恳的”,除。。。外,还。。。。。。,可见他想通过自己勤奋的劳动获得人们(成人)的认可认同和尊重,可是“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又可见社会地位低下,人们的不认同和不尊重,从中可见一斑
“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我从中读出,即使社会地位低下(干活又苦又脏,住的地方差),但毕竟对现状生活还是
满足的,还是知足的。为什么?常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因为老哑巴有丰富的不为人所知的“精神世界”——老哑巴很爱花,为什么爱花?“花”寄托着老哑巴怎样的情感?
第6节,记叙了一件老哑巴随着生产队上山挖花的事情,一定注意这句话“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为什么很高兴?这里的“花”有怎样的意味?对“达子花”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人中最温柔的”,细节描写,传神的细节描写,如何理解“最温柔”的眼神?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帘子”事情,成为老哑巴一生的转折,也是老哑巴悲剧命运根源的折射,尤其“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中被按回原处”,是一个关键情节,是一次向善和向恶的冲突,结果恶战胜了善,同时恶也谋杀了善。
7节,下山后,人们又回到以往的生活,但是老哑巴再也回不去了,“气力不比从前”,不种花也不打扫院子,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人们)误解他,嫌弃他,最终被人抛弃。
“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作者为什么又提到了达子花开?
8节,最后一节,“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赏析其中“春天”蕴含的多层含义。
每一篇或长或短的文字,结尾处必有一句水到渠成却又极为深沉的句子,让人久久不能释怀。《哑巴与春天》是这样的结尾:“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表层是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深层含义则是:一个本份、仁慈、善良、热爱生活的人,却因为生理上的缺陷和社会地位的卑微渺小而遭到周围人的嘲笑和歧视。作者用这句话实际上表达了对老哑巴的同情,对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思。
篇5:迟子建《哑巴与春天》解读
迟子建《哑巴与春天》文本解读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初读这句话,其实没有什么;读完文章,明白了积雪其实象征了冷漠,春风象征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社会的冷漠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放在开头,类似于题记的作用。】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以初春的景象描写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特别是以达子花的灿烂烘托了热烈的气氛,引出对老哑巴的回忆,结合对老哑巴的理解,这里你应该是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一句话简单引出写作对象】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地黑,出奇地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的,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因为对老哑巴的了解不能像熟悉的人一样将条理梳理的清清楚楚,像《阿长与山海经》;所以只能是零碎的回忆,但是在选材上要注意每一个内容的代表性。这一段写了:老哑巴没有名字(地位低下),老哑巴的外貌(苍老瘦弱),老哑巴的职业(卑微),老哑巴让人害怕(没有朋友),老哑巴挽留调皮的孩子(善良缺少理解)。在描写方面,“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体现了老哑巴生命像秋日的一只昆虫一样脆弱,显得社会地位低下,如孔乙己也是没有名字的,长妈妈也是没有名字的一样。“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选用蚯蚓匍匐做比喻,形象普通而令让人觉得可怜。“他喉结急剧蠕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一出细节表现出老哑巴极力想与人沟通的愿望,更体现出他的可怜,让人心酸。】
篇6:迟子建散文
迟子建散文精选三篇
寒冷也是一种温暖
在北方,一年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在寒冷时刻,让人觉得新年是打着响亮的喷嚏登场的,又是带着受了风寒的咳嗽声离去的。但在这喷嚏和咳嗽声之间,还是夹杂着春风温柔的吟唱,夹杂着夏雨滋润万物的淅沥之音和秋日田野上农人们收获的笑声。
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住一段时日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八月,我回到那里。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打开 窗,看青山,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拂来的清新空气。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大约是心里松弛 的缘故吧,我在故乡很少失眠。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我怕狗,而小城街上游荡着的威猛的狗很多,所以我走在路上的时候,手中往往要攥块石 头。妈妈知道我怕狗,常常在这个时刻来接我回家。家中的菜园到了这时节就是一个蔬菜超市,生有妖娆花纹的油豆角、水晶一样透明的鸡心柿子、紫莹莹的茄子、 油绿的芹菜、细嫩的西葫芦、泛着蜡一样光泽的尖椒,全都到了成熟期,不过这些绿色蔬菜只是晚餐桌上的配角,主角呢,是农人们自己宰杀的猪,是刚从河里打捞 上来的野生的鱼类。这样的晚餐,又怎能不让人对生活顿生感念之情呢?吃过晚饭,天快黑了,我也许会在花圃上剪上几枝花:粉色的地瓜花、金黄色的步步高或是 白色的扫帚梅,带回我的居室,把它们插入瓶中,摆在书桌上。夜深了,我进入了梦乡,可来自家园的鲜花却亮堂地怒放着,仿佛想把黑夜照亮。
如果不是因为十月份要赴港,我一定要在故乡住到飞雪来临时。
在香港,我每天晚上跟妈妈通个电话。她一跟我说故乡下雪的时候,我就向她炫耀香港的扶桑、杜鹃开得多么鲜艳,树多么绿,等等。但时间久了,尤其进入十 一月份之后,我忽然对香港的绿感到疲乏了,那不凋的.绿看上去是那么苍凉、陈旧!我想念雪花,想念寒冷了。有一天参加一个座谈,当被问起对香港的印象时,我 说我可怜这里的“绿”,我喜欢故乡四季分明的气候,想念寒冷。他们一定在想:寒冷有什么好想念的?而他们又怎能知道,寒冷也是一种温暖啊!
十一月上旬,我从香港赴京参加作代会,会后返回哈尔滨。当我终于迎来了对我而言的第一场雪时,兴奋极了。我下楼,在飞雪中走了一个小时。能够回到冬天,回到寒冷中,真好。
年底,我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礼物,是艾芜先生的儿子汪继湘先生和儿媳王莎女士为我签名寄来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南行记》和《艾芜选集》,他们知道我喜 欢先生的书,特意在书的扉页盖了一枚艾芜先生未出名时的“汤道耕印”的木头印章。这枚小小的印章,像一扇落满晚霞的窗,看上去是那么灿烂。王莎女士说,新近出版的艾芜先生的两本书,他们都没有要稿费,只是委托新华书店发行,这让我感慨万千。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垃圾一样的作品,通过炒作等手段,可以获得极 大的发行量,而艾芜先生这样具有深厚文学品质的大家作品,却遭到冷落。这真是个让人心凉的时代!不过,只要艾芜先生的作品存在,哪怕它处于“寒冷”一隅, 也让人觉得亲切。这样的“寒冷”,又怎能不是一种温暖呢!
看不见的邮差
去前夏天,我给家里接上网线后,第一件事,就是请单位的同事,帮我申请了一个免费邮箱。我写的第一封信,是给聂华苓老师的。在此之前,因为我不上网,几乎每隔半个月,她就要从美国打来电话,关切地询问近况。
那天晚上我把信发出去后,有点忐忑不安的,心想鼠标只那么轻轻一点,信就会长着翅膀翻山越海吗?
清晨起来,我奔向电脑,查看是否有回音。天啊,信箱里果然有聂老师的回信,她的第一句话是:“你也终于用网络了,太好了!”
没花一分钱,一封到美国的信,瞬间就抵达了,这使我觉得网络就是个魔术师,神通广大。
未上网前,我写好了稿子,若是短的,便在电脑上打印出来,去邮局寄掉。若是长的,就拷在软盘里,寄盘。我还记得,我在青岛修改完长篇《额尔古纳河右岸》,寄给《收获》杂志的,就是一块薄饼似的软盘。
去邮局,是我最快乐的时光。寄完稿,我就顺路逛商场、副食店、花店、音像店或是点心铺子。有的时候懒得做饭了,就赶到饭时出门,找家餐馆,舒舒服服地吃上一顿。
上网后,无论是长稿短稿,都可以用伊妹儿发出了。报纸的采访,往往需要配发作者照片。以往我会寄上一张照片,并在后面标记上“用后请奉还”,麻烦得 很。现在呢,请人把照片扫描了一些,放在自己的图片库里,哪里需要,就选一张把它派发到哪里,非常便捷。而且,新书出版前,你可以事先看到美编设计的封 面,有不满意的,能够及时沟通和修正。而从前,出版社因为我不上网,让我看封面时,只得出一份打样,特快专递过来。
二十多年 前,我师范毕业,分配到故乡的山村学校教书。因为爱好写作,常有投稿,所以每天最盼望的,就是邮差的到来。那个邮差姓田,是个热心人,很善良。由于他是个 歪脖子,头总是拧向一侧,他骑着墨绿的邮车行进在山间公路时,我常担心他会因为看不到正前方,而被迎面驶来的汽车撞上。从县城到我们山村,十来公里的路 吧,他通常是上午九点多钟到。如果我的语文课恰好在第一节上完了,我便会在路口迎他。如果有我的信,他就会从自行车下来,从邮袋中取出信,递给我。如果那 信薄薄的,他就笑着,以为我收到了用稿通知;如果是厚厚一沓,他大概猜测到那是退稿,同情地看着我,尴尬地笑笑,好像责备自己不该把坏消息带给我。我觉得 这个邮差了不起,他不看大家都看的路,却依然走得稳稳当当的,从无闪失,说明眼前的那条路,他已熟稔于心。走上它时,只需轻轻一瞥,就能畅通无阻。能够在 大路上用目光“别开蹊径”,去瞭望别人不曾看到的“旁逸斜出”的美景,真乃神人啊!
有了网络,像田师傅这样的山村邮差,会渐渐失业 了。我们的信件,在几秒钟内,不需辗转,就可以走遍世界。网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邮差,可以二十四小时为我们服务,随时准备出发。虽然是方便到家了,可有的 时候,我还是怀念去邮局寄稿的日子。因为在返回的路上,你若买了点心,就可以边走边品尝;买了书,走累了,完全可以坐在街心花园的长椅上,先睹为快;而若 买了花,又逢了雨,那束花,无疑就有了露珠。
山水豆花
我对香港美食的记忆,不是尖沙咀酒楼中的生猛海鲜,亦不是铜锣湾烧味店里被熏制得流蜜似的肉食,而是寻常的山水豆花。
原以为香港是个缺乏野趣的地方,其实不然。
从九龙的钻石山出发,乘坐一个小时的大巴车,便摆脱了都市的喧嚣,到了清幽的西贡渔港。从这里再乘半小时的计程车,便到了山脚下。这个地方叫大浪湾,是个有山有海的地方。
当一座座山横在你面前,且看不见人烟的时候,这些山就是一本被风掀开了书页的大书,撩起了人阅读的欲望。
走走停停,疲惫不堪的一个半小时后,第一座山终于被甩在身后,我们看到了人烟,一座依山傍海的客栈。远远地,就听见了主人殷勤的招唤声。我们散坐在凉棚下歇脚,点了客栈的招牌吃食,山水豆花。
它们被装在方方正正的硬塑料盒里,储藏在冰箱中。店主人把它们拿到桌子上时,其身上的冷气与热气在刹那间融合,产生了一层细密的水珠,覆盖在山水豆花 的薄膜上。揭开薄膜,随着水珠滑落,你看到的就是雨过天晴的情景:一块又白又嫩的豆花,像一朵初绽的白玉兰,鲜润明媚地看着你!豆花的原料是黄豆,它是由 盐卤点化豆浆而成的半固体,细腻、柔软。用一次性的塑料调羹轻轻一挖,一块豆花就荡进调羹,看上去莹白如玉。豆花凉爽滑腻,入口即化。细细品来,它的清香 不完全是豆子被研磨后迸出的香气,它还沾染了山中草木的气息,因而那清香是别致的。一份豆花落肚,疲劳感一扫而空,说不出的惬意和滋润。我实在爱极了这吃 食,又叫了一份,这次不是原汁原味地吃,而是像别人一样,佐以含糖的姜汁。这份豆花虽然也好吃,但是淋了姜汁的豆花,味道还是俗了些。
两份豆花,给我增添了无穷的力气。再次上路时,脚步就轻快了。开始时是尾随着行进在最前面的人,后来与他们渐渐拉开一段距离,为的是独行的那份快乐。好 像人一有了力气,胆量也大了,我不再惧怕山中会跳出什么劫匪。我在溪畔驻足,观赏水中的游鱼;我在半山腰那白色的茶花和红色的扶桑前放慢脚步,看大团大团 的花朵如何含着阳光绽放。直到下得山来,到了海边,也没有疲惫的感觉。
十月的最后一天,我们乘船去了大屿山的一个小海岛。
这个小岛居住的都是打鱼人,他们是香港原住民的后代。他们住的房屋很有特点,一座座灰色的棚屋就建在水上,支撑棚屋的水泥石柱裹着海草,很多棚屋上落 着鹭鸶。住在棚屋的人,出门乘船,归家也乘船。晚上,他们是枕着海涛入梦的。香港政府为渔民盖了新房子,可他们还是喜欢老式的棚屋,不肯迁出。我站在石拱 桥上,看归来的渔船。有的渔船是大丰收,鱼儿满舱;有的则收获平平,不过几斤小杂鱼。打鱼人站在船头,都黑瘦黑瘦的。不管收获大小,他们脸上的表情都是平和的。
我们在小岛的石街中闲逛,看形形色色晒干了的海产品。不知谁说,这里的山水豆花很好吃,于是一行人踅进一家小店。女主人很热情 地推荐她店里的其他小吃,可我对山水豆花情有独钟,只点了它。它上来了,仍然是那么的凉爽滑腻,那么入口。不同的是它有着微微的咸腥气,好像它是一艘白轮 船,刚刚出海归来。
直到此时,我才恍然明白山水豆花中“山水”的含义。这是一种与大自然最有亲和力的食物,在西贡的山中,我品尝的豆花中有山的气息;而在大屿山的小岛上,它则裹挟着海水的气息。这样浸润着山水精华的食物,无疑是有魂灵的。谁又能忘怀有魂灵的食物呢!
篇7:迟子建艺术风格
迟子建艺术风格
扫除腻粉呈风骨——谈迟子建小说的艺术风格
鲁迅19写了一首《莲蓬人》。它的颈联是:“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这一联既可理解为是诗人对一种人格的追求,也可理解为是诗人的美学观。这种美学思想就是以朴素为美。用这一联来概括迟子建短篇小说代表作《微风入林》的艺术风格,也是很恰当的。
迟子建说过:对于生活,我觉得庸常的就是美好的。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的酸甜苦辣的情感,让你能尽情品咂。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在朴素的情感中生活得到澄明,尽管生活是变幻莫测的。
所以,《微风入林》11篇小说的主要人物都是一些“庸常”的小人物,“庸常”到很多人没有姓名,即使有,也是“庸常”到好笑的。比如《花瓣饭》里的“我”,就不知其名,从她弟弟的口里,我们才知道她叫“二豁子”,而这“芳名”的由来,是因为她在家里排行老二,又是个大豁牙。她弟弟叫“黑印度”,大名缘于她的脸很黑,其实人与印度八竿子也打不着。《一匹马两个人》的主人翁,那一匹马当然无名无姓,那两个人的“姓名”则只是“老头”、“老太婆”。《夜行船》的主人公本来叫李志远,却没人知道,被大家叫做“小泥猪”。
《微风入林》所有作品都没有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除了两个罪人做的事有点“大”之外,其他人做的无非是做饭、守麦子、清理垃圾、卖豆腐、打针、卖煨鸭子、放牛、接生、采浆果……作者写的就是这些“庸常”人物做着“庸常”的事情,演绎着“庸常”的人生。她为什么写这些“庸常”?因为她认为生活的常态并不是洪钟大吕的,因此她追求的美不是雄浑,不是粗犷,不是荡逸,不是怪异,不是超拔,而是朴素。作者就是要朴素地表现“庸常”之美,让我们有机会尽情品味平常日子所浸润着的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微风入林》的创作风格也是朴素的。迟子建说苏童的小说没有浓墨重彩,其实她自己的小说也是淡淡的,也没有浓墨重彩。“风把屋檐下已经干枯了的艾蒿吹下来了。它从窗前划过,就像一条灵巧的腿,轻快地跳过一格一格的窗棂。”这是小说集《微风入林》第一篇《花瓣饭》打头的两句话。读着迟子建的《微风入林》,读者就觉得她的语言就像“把屋檐下已经干枯了的艾蒿吹下来”的那股朴素的风,它从我们眼睛的“窗前”划过,“就像一条灵巧的腿,轻快地跳过”我们一格一格心的窗棂。再比如《雾月牛栏》的结尾两段:“卷耳试探着动了动蹄子,又蓦然缩回了头。宝坠这才想起卷耳生于雾月,从未见过太阳,阳光咄咄逼人的亮色吓着它了。宝坠便快步跨过门槛,在院子里踏踏实实地走给卷耳看,并且向它招手。卷耳温情地回应一声,然后怯生生地跟到院子。”“卷耳缩着身子,每走一步就要垂一下头,仿佛在看它的蹄子是否把阳光给踩暗淡了。”这些话,扫除了腻粉,褪却了红衣,没有一个华丽的辞藻,没有一个生僻的字眼,非常自然朴实,是真正的淡妆,清水出芙蓉的自然与美丽。
但是,迟子建作品的朴素风格绝不是单薄和苍白的;而是一种诗意的、纯净的、浪漫的和深刻的.朴素。
作者不仅欣赏庸常的人们,而且对植物、动物有着一股不同寻常的尊重和热爱。作者说过:我对人生最初的认识,完全是从自然界的一些变化而感悟来的。在喧哗而浮躁的人世间,能够时常忆起它们(动物),内心会有一种异常温暖的感觉。我还对童年时所领略到的那种奇异的风景情有独钟……它们进入我的小说,会使我在写作时洋溢着充沛的激情。我甚至觉得,这些风景比人物更有感情和光彩,它们出现在我的笔端,仿佛不是一个个汉字在次第呈现,而是一群在大森林中歌唱的夜莺。它们本身就是艺术。所以被大自然感动了的作者在短篇小说中也用了不少笔墨来写动物和植物,这些描写昭示着主题,暗示着情节,渲染着人物性格,与其融为一体。《花瓣饭》中的“那些义无反顾撞向墙角的风,由于被碰了头,觉得没了面子,便不再回头,干脆忍气吞声的自消自散了。” 在作者笔下,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灵性的,人性化的,它们有思想,有情感,有性格,会说话,作品因此充满着诗情画意,有种透明的感觉,焕发着朴素的诗意,散发着朴素的浪漫。
周立波这样称赞过鲁彦:“鲁彦的文章风格很朴素。他于自己描写的对象都十分熟悉。各种人物,甚至于动物的心理和行动,都写得很逼真而且很深刻。”周立波这些话,完全适用于迟子建。但尤其重要的是《微风入林》的篇篇作品无一不充满作者对人世间生死情爱的观照,表现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一种超常的执著关注着人性温暖或者说湿润的那一部分”(苏童)。无论是对庸常的小老百姓,还是对傻子,还是对动物和植物,都体现作者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作者对生活本身充满敬意。《雾月牛栏》中有些弱智的宝坠不但没有被歧视,而且成了作者寄托美好情感的对象;“婴牛”卷耳更是成为有与人类同样情感和尊严的生命。这种感情是内在的,是本色的,充满着人性美。尊重、热爱生命,不论生命的高低贵贱,这种情感朴素,但深刻。宝坠和卷耳乃是这种内在的本色的美的外化。朴素之美就是一种内在的本色的美。古罗马哲学家朗吉努斯说过:“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作者希望能够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看出深刻来,同时又能够把依稀貌似深刻的事物给看破,保持生活和文学上的率真之气、自由之气。只有这样,作品才会散发出精神光辉,才会成为真正的优秀作品。
唐诗有云:“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迟子建的《微风入林》摈弃脂粉,“淡扫蛾眉”,表现出自己的天生丽质,用自己的朴素之美“朝至尊”——读者。清醒而高明的作者说过:如果我的书能让我的读者在庸碌的生活中获得一些心灵的安慰,那将是我最大的快乐了。同样,读者在庸常生活中如果能从作家的作品中获得心灵的安慰,这必然是读者最大的快乐。
篇8:迟子建散文集
迟子建简介:
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女作家,她曾三次活得鲁迅文学奖,两次活得冰心散文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重要的文学奖项。她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以及翻译著作等。迟子建被称作当今文坛中一颗闪亮的星星。她的代表作有小说《世界上所有的夜晚》、《越过云层的晴朗》,翻译作品《秧歌》、散文集《迟子建文集》、《迟子建散文集》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