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事小神仙”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初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初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初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初二下学期数学知识点
分式
一.概念: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A/B叫做分式(fraction)。
二.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三计算法则: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四.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a^-n=1/a^n(a≠0)这就是说,a^-n(a≠0)是a^n的倒数。
五.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
一.概念形如y=k/x(k为常数,k≠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inverseproportionalfunction)。
二.性质: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hyperbola)。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值随x值的增大而增大。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
一.概念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2+b^2=c^2
勾股定理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三边长a,b,c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命题:经过证明被确认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theorem)。
我们把题设、结论正好相反的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如果把其中一个叫做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叫做它的逆命题。(例:勾股定理与勾股定理逆定理)
第十九章四边形
一.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四.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五.矩形的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矩形的对角线平分且相等。
初二数学课本上学期知识点
第二章实数
定义:任何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叫做无理数
(有理数总可以用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表示)
一般地,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
特别地,我们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叫二次方根)
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0只有一个平方根,它是0本身;负数没有平方根。
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一般地,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叫做三次方根)。
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
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即实数可以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
每一个实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反过来,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一个实数。即实数和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
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比左边的点表示的数大。
数学知识点八年级
概率初步
23.1确定事件和随机事件
1.在一定条件下必定出现的现象叫做必然事件
2.在一定条件下必定不出现的现象叫做不可能事件
3.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事件
4.那些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的现象叫做随机时间,也称为不确定事件23.2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3.3时间的概率
1.用来表示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叫做这个事件的概率
2.规定用0作为不可能事件的概率;用1作为必然时间的概率
3.事件A的概率我们记作P(A);对于随机事件A,可知0
4.如果一项可以反复进行的试验具有以下特点:
(1)试验的结果是有限个,各种结果可能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
(2)任何两个结果不可能同时出现
那么这样的试验叫做等可能试验
5.一般地,如果一个试验共有n个等可能的结果,事件A包含其中的k个结果,那么事件A的概率P(A)=事件A包含的可能结果数/所有的可能结果总数=k/n
6.列举法、树状图、列表
23.4概率计算举例
篇2:初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一、多边形
1、多边形:由一些线段首尾顺次连结组成的图形,叫做多边形。
2、多边形的边:组成多边形的各条线段叫做多边形的边。
3、多边形的顶点:多边形每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多边形的顶点。
4、多边形的对角线:连结多边形不相邻的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多边形的对角线。
5、多边形的周长:多边形各边的长度和叫做多边形的周长。
6、凸多边形:把多边形的任何一条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多边形的其他各边都在延长线所得直线的问旁,这样的多边形叫凸多边形。
说明:一个多边形至少要有三条边,有三条边的叫做三角形;有四条边的叫做四边形;有几条边的叫做几边形。今后所说的多边形,如果不特别声明,都是指凸多边形。
7、多边形的角:多边形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内角,简称多边形的角。
8、多边形的外角:多边形的角的一边与另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所组成的角叫做多边形的外角。
注意:多边形的外角也就是与它有公共顶点的内角的邻补角。
9、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内角和等于(n-2)180°。
1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n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说明:多边形的外角和是一个常数(与边数无关),利用它解决有关计算题比利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及对角线求法公式简单。无论用哪个公式解决有关计算,都要与解方程联系起来,掌握计算方法。
二、四边形
在同一平面内,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四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的图形叫做四边形。
三、凸四边形
把四边形的任一边向两方延长,如果其他个边都在延长所得直线的同一旁,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凸四边形。
四、对角线
在四边形中,连接不相邻两个顶点的线段叫做四边形的对角线。
五、四边形的不稳定性
三角形的三边如果确定后,它的形状、大小就确定了,这是三角形的稳定性。但是四边形的四边确定后,它的形状不能确定,这就是四边形所具有的不稳定性,它在生产、生活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六、4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
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解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八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提纲
变量与函数
一、变量与常量
1、变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可以取不同的数值,级数值发生变化的量,叫做变量。
常量:在某一变化过程中,取值(数值)始终保持不变的量,叫做常量。
2、注意事项:
(1)常量和变量是相对的,在不同的研究过程中有些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离开具体的过程抽象地说一个量是常量还是变量是不允许的;
(3)在各种关于变量、常量的例子中,变量之间有一定的依赖关系。如三角形的面积,当底边一定时,高与面积之间是有关联的,不是各自随意变化。
二、函数概念
1、定义:在某个变化过程中,如果有两个变量x和y,对于x的每一个确定的值,y都有的值与其对应,那么,我们就说y是x的函数,其中x叫做自变量,y叫做因变量。
2、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主要抓住三点:
(1)有两个变量;
(2)一个变量的数值随另一个变量的数值的变化而变化;
(3)自变量每确定一个值,因变量就有一个并且只有一个值与其对应。
三、函数的表示法:(1)列表法;(2)图象法;(3)解析法。
四、求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实际问题中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按照实际问题是否有意义的要求来求。
2.用数学式子表示的函数的自变量取值范围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解析式为整式的,x取全体实数;
(2)解析式为分式的,分母必须不等于0式子才有意义;
(3)解析式的是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必须是非负数式子才有意义;
(4)解析式是三次方根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3.函数值:指自变量取一个数值代入解析式求出的数值,称为函数值;实际上就是以前学的求代数式的值。
函数的图象
一、平面直角坐标系
1、定义:平面内画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就组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其中水平的数轴叫做横轴(或x轴),取向右为正方向;竖直的数轴叫做纵轴(y轴),取向上为正方向;两轴的交点O叫做原点。在平面内,原点的右边为正,左边为负,原点的上边为正,下边为负。
2、坐标平面内被x轴、y轴分割成四个部分,按照“逆时针方向”分别为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注意:x轴、y轴原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3、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分别向x轴、y轴作垂线段,在x轴上垂足所显示的数称为该点的横坐标,在y轴上垂足所显示的数称为该点的纵坐标。点的坐标反映的是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
写坐标的规则: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中间用“,”隔开,全部用小括号括起来。
如P(3,2)横坐标为3,纵坐标为2。
特别注意坐标的顺序不同,表示的就是不同位置的点。
所以点的坐标是一对有顺序的实数,称为有序实数对。
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与有序实数对一一对应。
5、坐标的特征
(1)在第一象限内的点,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正数;在第二象限内的点,横坐标是负数,纵坐标是正数;
在第三象限内的点,横坐标是负数,纵坐标是负数;在第四象限内的点,横坐标是正数,纵坐标是负数;
(2)x轴上点的纵坐标等于零;y轴上点的横坐标等于零.
篇3:北师大版初二数学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知识点
相似、全等三角形
1、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2、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3、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4、判定定理2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5、判定定理3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6、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7、性质定理1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8、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9、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10、边角边公理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1、角边角公理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2、推论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3、边边边公理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14、斜边、直角边公理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15、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篇四:等腰、直角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2、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3、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4、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5、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6、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7、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8、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9、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解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10.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八年级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自学能力的培养是深化学习的必由之路
在学习新概念、新运算时,老师们总是通过已有知识自然而然过渡到新知识,水到渠成,亦即所谓“温故而知新”。因此说,数学是一门能自学的学科,自学成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数学家华罗庚。
我们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不光是学习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潜移默化老师的那种数学思维习惯,逐渐地培养起自己对数学的一种悟性。
自学能力越强,悟性就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的依赖性应不断减弱,而自学能力则应不断增强。因此,要养成预习的习惯。
因此,以前的数学学得扎实,就为以后的进取奠定了基础,就不难自学新课。同时,在预习新课时,碰到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带着问题去听老师讲解新课,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学来学去,知识还是别人的。检验数学学得好不好的标准就是会不会解题。听懂并记忆有关的定义、法则、公式、定理,只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能独立解题、解对题才是学好数学的标志。
自信才能自强
在考试中,总是看见有些同学的试卷出现许多空白,即有好几题根本没有动手去做。当然,俗话说,艺高胆大,艺不高就胆不大。但是,做不出是一回事,没有去做则是另一回事。稍为难一点的数学题都不是一眼就能看出它的解法和结果的。要去分析、探索、比比画画、写写算算,经过迂回曲折的推理或演算,才显露出条件和结论之间的某种联系,整个思路才会明朗清晰起来。
具体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紧紧抓住题目的所有条件不放,不要忽略了任何一个条件。一道题和一类题之间有一定的共性,可以想想这一类题的一般思路和一般解法,但更重要的是抓住这一道题的特殊性,抓住这一道题与这一类题不同的地方。数学的题目几乎没有相同的,总有一个或几个条件不尽相同,因此思路和解题过程也不尽相同。有些同学老师讲过的题会做,其它的题就不会做,只会依样画瓢,题目有些小的变化就干瞪眼,无从下手。
数学题目是无限的,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却是有限的。我们只要学好了有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能顺利地对付那无限的题目。题目并不是做得越多越好,题海无边,总也做不完。关键是你有没有培养起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有没有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
解题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自信心。没有自信就会畏难,就会放弃;只有自信,才能勇往直前,才不会轻言放弃,才会加倍努力地学习,才有希望攻克难关,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篇4:北师大版初二数学的知识点
1、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公理(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推论(AAS)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边边边公理(SSS)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斜边、直角边公理(HL)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定理1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定理2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11、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1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13、推论3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14、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篇5:北师大版初二数学的知识点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ASA,AAS,SAS,SSS,直角三角形除此之外再加HL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方法有:1.三边对应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2.两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3.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4.定义法:对应角相等,对应边成比例的两个三角形相似.5、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在特殊的三角形中,有的相似,有的不相似.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2、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3、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4、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两个等腰三角形不一定相似.
位似图形上任意一对对应点到位似中心的距离之比等于位似比.如果两个图形不仅是相似图形,而且每组对应点所在的直线都经过同一个点,那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位似图形,这个点叫位似中心,这时的相似比又称为位似比.
常考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性质,黄金分割比,位似图形的性质.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相似多边形的性质.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1)普查的定义:这种为了一定目的而对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2)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3)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4)抽样调查:(samplinginvestigation):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5)样本(sample):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6)当总体中的个体数目较多时,为了节省时间、人力、物力,可采用抽样调查.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还要注意关注样本的大小.(7)我们称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为频数.而每个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为频率.
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指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标准差: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识记其计算公式.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还要知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定义.
刻画平均水平用: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刻画离散程度用:极差,方差,标准差.
常考知识点:1、作频数分布表,作频数分布直方图.2、利用方差比较数据的稳定性.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3、频率,样本的定义
篇6:初二数学上册知识点北师大版
初一上期数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一)正负数1.正数:大于0的数。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到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3.加法交换律:a+b=b+a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4.加法结合律:(a+b)+c=a+(b+c)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a-b=a+(-b)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ba
4.乘法结合律:(ab)c=a(bc)5.乘法分配律:a(b+c)=ab+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写作an。(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3.同底数幂相乘,底不变,指数相加。
4.同底数幂相除,底不变,指数相减。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九)科学记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
第二章整式
(一)整式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2.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3.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4.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6.项: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7.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8.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9.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10.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二)整式加减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1.去括号: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q(p,q为整数且p?0)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p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不是有理数;
???正整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正分数?整数?零??????(2)有理数的分类: ① 有理数?零 ② 有理数??负整数
???负整数?正分数负有理数?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0 ? a是正数; a<0 ? a是负数;
a≥0 ? a是正数或0 ? a是非负数; a≤ 0 ? a是负数或0 ? a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的相反数是-(a-b+c)=-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b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a?0)?a(a?0)?(2) 绝对值可表示为:a??0(a?0) 或 a?? ; ?a(a?0)????a(a?0)
(3) a
a?1?a?0 ; a
a??1?a?0;
(4) |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非负性;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
(2)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4)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5)-1,-2,+1,+4,-0.5,以上数据表示与标准质量的差,绝对值越小,越接近标准。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ab=1? a、b互为倒数; 若ab=-1? a、b互为负倒数.等于本身的数汇总:
相反数等于本身的数:0
倒数等于本身的数:1,-1
绝对值等于本身的数:正数和0
平方等于本身的数:0,1
立方等于本身的数:0,1,-1.
7.有理数加法法则:X|k
|b| 1 .c|o |m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奇数个负数为负,偶数个负数为正。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简便运算)
即无意义.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13.有理数乘方的法则:(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2)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14.乘方的定义:(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3)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若a+|b|=0 ? a=0,b=0;
(4)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
是正数。
0.12?0.01??2?1?1(5)据规律
2??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10?100??????????????222a0
15.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10的数记成a×10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即1≤a<10,这种记数法叫科学记数法.10的指数=整数位数-1,整数位数=10的指数+116.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精确到那一位.
17.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
注意:不省过程,不跳步骤。
18.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常用于填空,选择。
1.单项式: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称单项式的系数(要包括前面的符号);
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只与字母有关)。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
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整式??单项式
?多项式 (整式是代数式,但是代数式不一定是整式)。
6.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与系数无关,与
字母的排列顺序无关)。
7.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8.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
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9.整式的加减:一找:(标记);二“+”(务必用+号开始合并)三合:(合并)
10.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
1.等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相等.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
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移项变号).
1、几何图形
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包括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
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
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个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
2、点、线、面、体
(1)几何图形的组成
点:线和线相交的地方是点,它是几何图形中最基本的图形。
线:面和面相交的地方是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面:包围着体的是面,分为平面和曲面。
体:几何体也简称体。
(2)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3、常见的几何体及其特点
长方体:有8个顶点,12条棱,6个面,且各面都是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棱柱:上下两个面称为棱柱的底面,其它各面称为侧面,长方体是四棱柱。
棱锥: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
圆柱:有上下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曲面),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圆。圆柱的表面展开图是由两个相同的圆形和一个长方形连成。
圆锥:有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曲面)。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底面是圆。
球:由一个面(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4、棱柱及其有关概念:
棱:在棱柱中,任何相邻两个面的交线,都叫做棱。
侧棱:相邻两个侧面的交线叫做侧棱。
n棱柱有两个底面,n个侧面,共(n+2)个面;3n条棱,n条侧棱;2n个顶点。
5、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11种
6、截一个正方体:
(1)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注意:①、正方体只有六个面,所以截面最多有六条边,即截面边数最多的图形是六边形.
②、长方体、棱柱的截面与正方体的截面有相似之处.
(2)用平面截圆柱体,可能出现以下的几种情况.
(3)用平面去截一个圆锥,能截出圆和三角形两种截面(还有其他截面,初中不予研究)
(4)用平面去截球体,只能出现一种形状的截面——圆.
(5)需要记住的要点:
几何体 截面形状
正方体 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五边形、六边形
圆 柱 圆、长方形、(正方形)、……
圆 锥 圆、三角形、……
球 圆
7、三视图
物体的三视图指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到的图,叫做主视图。
左视图:从左面看到的图,叫做左视图。
俯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叫做俯视图。
1、方程
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2、方程的解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3、等式的性质
(1)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2)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4、一元一次方程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5、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移项。)(4)合并同类项(5)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6、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步骤:
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解的正确性,作出回答
7、找等量的方法:
(1)读题分析法:………… 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2)画图分析法: ………… 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等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常用公式也可作为等量关系
8、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 距离=速度×时间 ;
(2)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效×工时 ;
(3)比率问题: 部分=全体×比率 ;
(4)顺逆流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 售价=定价×折× ,售价=进价×(1+提高率), 利润=售价-成本,利润=利润率×成本;
(6)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7)原量×(1+增长率)=现量; 原量×(1-下降率)=现量 (只有1次增减)
(8)周长、面积、体积问题:
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 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 πR2h.
初一上册数学知识点整理
一、:代数初步知识。
1.代数式:用运算符号“+-×÷……”连接数及表示数的字母的式子称为代数式(字母所取得数应保证它所在的式子有意义,其次字母所取得数还应使实际生活或生产有意义;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2.列代数式的几个注意事项:
(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使用“?”乘,或省略不写;
(2)数与数相乘,仍应使用“×”乘,不用“?”乘,也不能省略乘号;
(3)数与字母相乘时,一般在结果中把数写在字母前面,如a×5应写成5a;
(4)带分数与字母相乘时,要把带分数改成假分数形式,如a×应写成a;
(5)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运算时,一般用分数线将被除式和除式联系,如3÷a写成的形式;
(6)a与b的差写作a-b,要注意字母顺序;若只说两数的差,当分别设两数为a、b时,则应分类,写做a-b和b-a.
二、:几个重要的代数式(m、n表示整数)。
(1)a与b的平方差是:a2-b2;a与b差的平方是:(a-b)2;
(2)若a、b、c是正整数,则两位整数是:10a+b,则三位整数是:100a+10b+c;
(3)若m、n是整数,则被5除商m余n的数是:5m+n;偶数是:2n,奇数是:2n+1;三个连续整数是:n-1、n、n+1;
(4)若b>0,则正数是:a2+b,负数是:-a2-b,非负数是:a2,非正数是:-a2.
三、:有理数。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不一定是负数,+a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①②
(3)注意:有理数中,1、0、-1是三个特殊的数,它们有自己的特性;这三个数把数轴上的数分成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的数也有自己的特性;
(4)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a-b+c的相反数是-a+b-c;a-b的相反数是b-a;a+b的相反数是-a-b;
(3)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绝对值可表示为:初一上册知识点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3)
(4)|a|是重要的非负数,即|a|≥0;注意:|a|?|b|=|a?b|,
5.有理数比大小:(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2)正数永远比0大,负数永远比0小;(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6)大数-小数>0,小数-大数<0.
四、:有理数法则及运算规律。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2)加法的结合律:(a+b)+c=a+(b+c).
3.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4.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
5.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6.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注意:零不能做除数,.
7.有理数乘方的法则:
(1)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五、:乘方的定义。
(1)求相同因式积的运算,叫做乘方;
(2)乘方中,相同的因式叫做底数,相同因式的个数叫做指数,乘方的结果叫做幂;
(3)
(4)据规律底数的小数点移动一位,平方数的小数点移动二位.
2.
3.近似数的精确位:一个近似数,四舍五入到那一位,就说这个近似数的精确到那一位.
4.有效数字:从左边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起,到精确的位数止,所有数字,都叫这个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5.混合运算法则:先乘方,后乘除,最后加减;注意:怎样算简单,怎样算准确,是数学计算的最重要的原则.
6.特殊值法:是用符合题目要求的数代入,并验证题设成立而进行猜想的一种方法,但不能用于证明.
六、: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在代数式中,若只含有乘法(包括乘方)运算。
或虽含有除法运算,但除式中不含字母的一类代数式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不为零的数字因数,叫单项式的数字系数,简称单项式的系数;系数不为零时,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注意:(若a、b、c、p、q是常数)是常见的两个二次三项式.
5.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七、:整式分类为。
1.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2.合并同类项法则:系数相加,字母与字母的指数不变.
3.去(添)括号法则:去(添)括号时,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号;若括号前边是“-”号,括号里的各项都要变号.
4.整式的加减:整式的加减,实际上是在去括号的基础上,把多项式的同类项合并.
5.多项式的升幂和降幂排列:把一个多项式的各项按某个字母的指数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起来,叫做按这个字母的升幂排列(或降幂排列).注意:多项式计算的最后结果一般应该进行升幂(或降幂)排列.
八、:一元一次方程
1.等式与等量:用“=”号连接而成的式子叫等式.注意:“等量就能代入”!
2.等式的性质:
等式性质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3.方程:含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4.方程的解:使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注意:“方程的解就能代入”!
5.移项:改变符号后,把方程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叫移项.移项的依据是等式性质1.
6.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7.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8.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9.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整理方程……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检验方程的解).
九、: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1)读题分析法:…………多用于“和,差,倍,分问题”
仔细读题,找出表示相等关系的关键字,例如:“大,小,多,少,是,共,合,为,完成,增加,减少,配套-----”,利用这些关键字列出文字等式,并且据题意设出未知数,最后利用题目中的量与量的关系填入代数式,得到方程.
(2)画图分析法:…………多用于“行程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数学问题是数形结合思想在数学中的体现,仔细读题,依照题意画出有关图形,使图形各部分具有特定的含义,通过图形找相等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而取得布列方程的依据,最后利用量与量之间的关系(可把未知数看做已知量),填入有关的代数式是获得方程的基础.
十、:.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篇7: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初二数学知识点
【抽样调查】
(1)调查样本是按随机的原则抽取的,在总体中每一个单位被抽取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能够保证被抽中的单位在总体中的均匀分布,不致出现倾向性误差,代表性强。
(2)是以抽取的全部样本单位作为一个“代表团”,用整个“代表团”来代表总体。而不是用随意挑选的个别单位代表总体。
(3)所抽选的调查样本数量,是根据调查误差的要求,经过科学的计算确定的,在调查样本的数量上有可靠的保证。
(4)抽样调查的误差,是在调查前就可以根据调查样本数量和总体中各单位之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计算,并控制在允许范围以内,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较高。
课后练习
1.抽样成数是一个(A)
A.结构相对数B.比例相对数C.比较相对数D.强度相对数
2.成数和成数方差的关系是(C)
A.成数越接近于0,成数方差越大B.成数越接近于1,成数方差越大
C.成数越接近于0.5,成数方差越大D.成数越接近于0.25,成数方差越大
3.整群抽样是对被抽中的群作全面调查,所以整群抽样是(B)
A.全面调查B.非全面调查C.一次性调查D.经常性调查
4.对400名大学生抽取19%进行不重复抽样调查,其中优等生比重为20%,概率保证程度为95.45%,则优等生比重的极限抽样误差为(A)
A.40%B.4.13%C.9.18%D.8.26%
5.根据5%抽样资料表明,甲产品合格率为60%,乙产品合格率为80%,在抽样产品数相等的条件下,合格率的抽样误差是(B)
A.甲产品大B.乙产品大C.相等D.无法判断
北师大版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2.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3.分式的通分和约分:关键先是分解因式
4.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分式乘方法则:分式乘方要把分子、分母分别乘方。
分式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然后再加减
混合运算:运算顺序和以前一样。能用运算率简算的可用运算率简算。
5.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的零次幂等于1,即;当n为正整数时,
6.正整数指数幂运算性质也可以推广到整数指数幂.(m,n是整数)
(1)同底数的幂的乘法:;
(2)幂的乘方:;
(3)积的乘方:;
(4)同底数的幂的除法:(a≠0);
(5)商的乘方:;(b≠0)
八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一、直角三角形
1、角平分线: 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如图,∵AD是∠BAC的平分线(或∠1=∠2),
PE⊥AC,PF⊥AB
∴PE=PF
2、线段垂直平分线: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这条线段两个端点
的距离相等 。 如图,∵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PA=PB
3、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①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 。
求斜边,则 ;求直角边,则 或 。
②逆定理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
分别计算“ ”和“ ”,相等就是 ,不相等就不是 。
4、直角三角形全等
方法:SAS、ASA、SSS、AAS、HL。
5、其它性质
①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如图,在 ABC中,∵CD是斜边AB的中线,∴CD= 。
②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如图,在 ABC中,∵∠A=30°,∴BC= 。
③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角等于30°
如图,在 ABC中,∵BC= ,∴∠A=30°。
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如图,在⊿ABC中,∵E是AB的中点,F是AC的中点,
∴EF是⊿ABC的中位线 ∴EF‖BC,
二、四边形
1、多边形内角和公式:n边形的内角和=(n-2)?180?
求n边形的方法:
2、中心对称:(在直角坐标系中即关于原点对称,其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
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对应点得连线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会画与某某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会辨别图形、实物、汉字、英文字母、扑克等是否中心对称图形
篇8: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一、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二、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
三、同底数幂的除法
(1)运用法则的前提是底数相同,只有底数相同,才能用此法则
(2)底数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3)指数相减指的是被除式的指数减去除式的指数,要求差不为负
四、整式的乘法
1、单项式的概念:由数与字母的乘积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所有字母指数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如:bca22-的系数为2-,次数为4,单独的一个非零数的次数是0。
2、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次数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五、平方差公式
表达式:(a+b)(a-b)=a^2-b^2,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这个公式就叫做乘法的平方差公式
公式运用
可用于某些分母含有根号的分式:
1/(3-4倍根号2)化简:
六、完全平方公式
完全平方公式中常见错误有:
①漏下了一次项
②混淆公式
③运算结果中符号错误
④变式应用难于掌握。
七、整式的除法
1、单项式的除法法则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注意:首先确定结果的系数(即系数相除),然后同底数幂相除,如果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七年级数学重要知识点
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并且含未知数项的系数不是零的整式方程是一元一次方程.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 ax+b=0(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的最简形式: ax=b(x是未知数,a、b是已知数,且a≠0).
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一般步骤: 整理方程 …… 去分母 …… 去括号 …… 移项 …… 合并同类项 …… 系数化为1 …… (检验方程的解).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常用公式:
(1)行程问题:距离=速度·时间;
(2)工程问题:工作量=工效·工时;
(3)比率问题:部分=全体·比率;
(4)顺逆流问题: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5)商品价格问题:售价=定价·折·0.1 ,利润=售价-成本;
(6)周长、面积、体积问题:C圆=2πR,S圆=πR2,C长方形=2(a+b),S长方形=ab, C正方形=4a,S正方形=a2,S环形=π(R2-r2),V长方体=abc ,V正方体=a3,V圆柱=πR2h ,V圆锥=1/3πR2h.
篇9:初一北师大版数学知识点总结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一、单项式
1、都是数字与字母的乘积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数字因数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4、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5、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
6、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
7、单独的一个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8、单项式中只能含有乘法或乘方运算,而不能含有加、减等其他运算。
9、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10、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11、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数字“1”。
12、单项式的次数仅与字母有关,与单项式的系数无关。
二、多项式
1、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2、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3、多项式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4、一个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5、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项前面的符号。
6、多项式没有系数的概念,但有次数的概念。
7、多项式中次数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三、整式
1、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2、单项式或多项式都是整式。
3、整式不一定是单项式。
4、整式不一定是多项式。
5、分母中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而是今后将要学习的分式。
初一数学的学习方法技巧
1、做好预习:
单元预习时粗读,了解近阶段的学习内容,课时预习时细读,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概念、公式和法则等要做好记录,以便带着问题听课。
2、认真听课:
听课应包括听、思、记三个方面。听,听知识形成的来龙去脉,听重点和难点,听例题的解法和要求。思,一是要善于联想、类比和归纳,二是要敢于质疑,提出问题。记,指课堂笔记——记方法,记疑点,记要求,记注意点。
3、认真解题:
课堂练习是最及时最直接的反馈,一定不能错过。不要急于完成作业,要先看看你的笔记本,回顾学习内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4、及时纠错:
课堂练习、作业、检测,反馈后要及时查阅,分析错题的原因,必要时强化相关计算的训练。不明白的问题要及时向同学和老师请教了,不能将问题处于悬而未解的状态,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
5、学会总结:
冯老师说:“数学一环扣一环,知识间的联系非常紧密,阶段性总结,不仅能够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还能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做到了然于心,融会贯通。
6、学会管理:
管理好自己的笔记本,作业本,纠错本,还有做过的所有练习卷和测试卷。冯老师称,这可是大考复习时最有用的资料,千万不可疏忽。
篇10:北师大版初一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一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1.1正数与负数
在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负数(negativenumber)。
与负数具有相反意义,即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number)(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也加上“+”)。
1.2有理数
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integer),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fraction)。
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rationalnumber)。
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数轴(numberaxis)。
数轴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number)。(例:2的相反数是-2;0的相反数是0)
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value),记作|a|。
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3有理数的加减法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的乘除法
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mì
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幂(power)。在a的n次方中,a叫做底数(base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nt)。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把一个大于10的数表示成a×10的n次方的形式,使用的就是科学计数法。
从一个数的左边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位数字止,所有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digit)。
七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
概率
一、事件:
1、事件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
2、必然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是100%(或1)。
3、不可能事件:事先就能肯定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指该事件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为零。
4、不确定事件:事先无法肯定会不会发生的事件,也就是说该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即发生的可能性在0和1之间。
二、等可能性:是指几种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1、概率:是反映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量,它是一个比例数,一般用P来表示,P(A)=事件A可能出现的结果数/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数。
2、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记作P(必然事件)=1;
3、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记作P(不可能事件)=0;
4、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在0—1之间,记作0
三、几何概率
1、事件A发生的概率等于此事件A发生的可能结果所组成的面积(用SA表示)除以所有可能结果组成图形的面积(用S全表示),所以几何概率公式可表示为P(A)=SA/S全,这是因为事件发生在每个单位面积上的概率是相同的。
2、求几何概率:
(1)首先分析事件所占的面积与总面积的关系;
(2)然后计算出各部分的面积;
(3)最后代入公式求出几何概率。
初一数学学习方法
一预习
对于理科学习,预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预习中,应该把书上的内容看一遍,尽力去理解,对解决不了的问题适当作出标记,请教老师或课上听讲解决,并试着做一做书后的习题检验预习效果。
二听讲
这一环节最为重要,因为老师把知识的精华都浓缩在课堂上,听数学课时应做到抓住老师讲题的思路,方法。有问题记下来,课下整理,解决,数学课上一定要积极思考,跟着老师的思路走。
三复习
体会老师课上的例题,整理思维,想想自己是怎么想的,与老师的思路有何异同,想想每一道题的考点,并试着一题多解,做到举一反三。
四作业
认真完成老师留的习题,适当挑选一些课外习题作为练习,但切忌一味追求偏题,怪题,更不要打“题海战术”。
五总结
这一步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在学完一段知识或做了一道典型题后可总结:总结专题的数学知识;总结自己卡壳的地方;总结自己是怎么错的,错在哪里,总结题目的“陷阱”设在哪里及总结自己或他人的想法。
如何挑选及处理习题
一市面上的习题集数不胜数,大多数的习题集互相抄袭,漏洞百出,使同学在练习的过程中费时费力。我认为历的考试真题是的习题,它紧扣考试大纲,难度适中,不会出现偏题怪题的现象。同时也使同学们紧紧的把握考试的方向,少走弯路。
二有的同学喜欢“题海战术”拿题就做,从不总结,感觉作的越多,成绩越高。这是学习数学的弊端之一。
要记住: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作题是必不可少的,但作完每一道题都要认真的反思,这道题的考点是什么,这道题的解题方法有多少种,哪种方法最简便,对于作错的习题要反复的思考,找出错误的原因,确保该知识点的熟练掌握。
三很多同学喜欢作偏题,难题。但却疏忽了对书本中的定义,概念及公式的理解。从而导致了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基本题”失误的现象。
因此,在平时的数学练习中,要对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要深刻的理解,找出可能出现的考点,陷阱。在考试中则要做到“基本题全作对,稳作中档题一分不浪费,尽力冲击高档题,即使错了不后悔。”
篇11: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除法的知识点
1、只要是平均分就用(除法)计算。
2、除数是一位数的竖式除法法则:
(1)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每次用除数先试被除数的前一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把商写在那一位上。
(3)每求出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顺口溜:除数是一位,先看前一位,一位不够看两位,除到哪位商那位,每次除后要比较,余数要比除数小。
3、被除数末尾有几个0,商的末尾不一定就有几个0。(如:30÷5=6)
4、笔算除法:
(1)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最小的余数是1;的余数是除数减去1;最小的除数是余数加1;
的被除数=商×除数+的余数;
最小的被除数=商×除数+1;
(2)除法验算:→用乘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除数=商……余数
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除数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0不能为除数)都等于0;
0乘以任何数都得0;0加任何数都得任何数本身,任何数减0都得任何数本身。
5、笔算除法顺序:确定商的位数,试商,检查,验算。
6、笔算除法时,哪一位上不够商1,就添0占位。(位不够除,就向后退一位再商。)
7、多位数除以一位数(判断商是几位数):
用被除数位上的数跟除数进行比较,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大于或等于除数时,被除数是几位数商就是几位数;当被除数位上的数小于除数时,商的位数就是被除数的位数减去1。
小学三年级数学知识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
2、口算乘法:整十、整百的数相乘,只需把前面数字相乘,再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结果后面添上几个0。
3、估算:18×22,可以先把因数看成整十、整百的数,再去计算。→(可以把一个因数看成近似数,也可以把两个因数都同时看成近似数。)
4、有大约字样的一般要估算。
5、凡是问够不够,能不能等的题目,都要三大步:
①计算
②比较
③答题。→别忘了比较这一步。
6、笔算乘法:先把第一个因数同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相乘,再与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相乘。
7、相关公式:因数×因数=积积÷因数=另一个因数
运算顺序:先乘除,再算加减
同级运算,应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算括号内的运算。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重要路径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间里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或方式。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巩固和发展学习能力,而且对将来工作和学习也有较大帮助。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小养成,在三年级教学中,就应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特点,小学生学习习惯大致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1、常规学习习惯。①书写端正漂亮,卷面整洁规范;②计算认真仔细,画图符合要求;③学会观察事物,审题认真全面;④课前自学预习,课后回忆复习;⑤听课专心致志,活动积极参与;⑥作业独立按时,做完检查评价。
2、独立思考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表现为:无论上课或做作业时遇到问题,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不依赖老师提示或同学求出的答案。
3、主动参与习惯。上课时,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发表自己见解,有话敢说,有问题敢提,有想法敢补充,让身心完全融入到课堂中去,这就是主动参与的集中表现。
4、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数学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数学,身边数学的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例如,学生在学习三年级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时,错误率很高,这就要学生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发散到以后的学习中,都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监控,随时调整,不断完善。为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经常提醒学生反身自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对吗?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呢?哪一种方法?以后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监控的意识,提高元认知能力。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做到经常训练学生的口算以及估算,提高正确率。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这些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所有这些学习习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融会贯通地加以培养。
小学三年级是一个关键期也是一个转变期,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对我们老师来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任重而道远。数学相对来说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我们要以美的感受,以极大的热情引领学生进入数学之门,让学生产生兴趣,成为志趣,从内心里想要学习好掌握好数学这门课程,并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能力。
篇12: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数的顺序 《百数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3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举例:
以33 34 35为例:
① 和34相邻的两个数是33和35;
33 和 35中间的数是34。
② 比34少1的数是33,
比34多1的数是35。
③ 34前面的数是33,后面的数是35;
④ 35比34多1,33比34少1。
以52为例:
① 52和60之间的数是:53、54、55、56、57、58、59 ;(即大于52小于60的所有数)
② 52前面的五个数是:51、50、49、48、47;后面的五个数是:53、54、55、56、57。
③ 52前面的第五个数是:47;后面的第五个数是:57。
篇13:一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总结
第一重点:认识图形(二)
一、图形可分为(1)平面图形;(2)立体图形
1.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2.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二、图形的拼组
1.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还可以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2.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至少需要4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体至少需要8个小正方体。
3.两个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两个特殊的长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4个长方体能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
第二重点:分类与整理
分类的方法:一般是(1)按形状;(2)按颜色;(3)按用途;(4)按种类。
在分类的同时,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三重点:认识人民币
1.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
2.人民币各单位之间的换算:1元=10角;10角=1元;1角=10分;10分=1角;10角=100分;1元=100分。
3.主要题型:
填合适的单位。(注意和生活实际联系)
计算:元+元 角+角 满10角记得换成1元
元-元 角-角 “角”不够减向“元”借1元当10角再计算
如:
(1)2元8角+6角=2元14角=3元4角
(2)65元-3元7角
=64元10角-3元7角
=61元3角
4.解决问题:先画批,找准数据,再列式计算。
列式时用:“几元几角+几元几角”的形式来表示,不用小数形式列式。
5.换钱:1张10元可以换5张2元。
1张100元可以换5张20元。1张100元可以换2张50元。
1张50元可以换10张5元。
6.2.00元=2元;0.50元=5角;59.90元=59元9角;9.25元=9元2角5分。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1.学好数学,必须掌握三个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
2。在完成主题后,我们必须仔细总结并相互推论。这样,我们就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当我们遇到同样的问题在未来。
3.一定要得到一个全面的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并且不能有偏见。
4.学习概念的最终目的是用概念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我们应该主动运用所学到的数学概念来分析和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5.我们应该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总结,慢慢培养合适的分析习惯。
6、要主动提高综合分析能力,利用文本阅读进行分析和理解。
7.在学习中,要注意有意识地转移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8.为了贯穿我们所学到的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我们可以使用类比关系方法。
9.每一章的内容都是相互关联的,不同章节之间的比较,以及前后的知识真正整合在一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和内容。
10.在数学学习中,通过对相似的概念或规律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从而加深它们的理解和记忆。明确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概念,了解数学知识的衍生过程,使知识有序、系统化。
11。学习数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还要关注典型问题。
12。对于一些数学原理、定理公式,不仅记得其结论,了解这一结论。
13.学习数学,记住并正确描述概念和规律。
14.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理解,解放思想,把抽象化为具体,逐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15。对概念进行恰当的分类可以简化学习内容,突出重点,明确上下文,便于分析、比较、综合和概念。
16.数学学习是最忌讳的知识歧义,知识点被混淆在一起,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生应该学会写“知识结构摘要”。
17.学会对问题类型进行划分和组合,学会从多角度、多方面分析和解决典型问题,并从中总结出基本问题类型和基本规律方法。
18.根据同一种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达到全局记忆的目的。
19.结合各种特殊培训的特点,更多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学习他人的智慧,节省时间,提高问题的速度和质量,提高反应能力。
20。学习数学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只要我们打好基础,就可以逐步完善。
21。解决数学问题,关键是要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从数学思维的角度来看,使用数学法则来解决。
22.认真听课是奠定数学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根本途径。
23.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可以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假设法、特殊值法、整体法等。
24、要深刻认识知识点,认真研读课本,认真倾听,了解现实。
篇14:北师大版数学分式知识点总结
北师大版数学分式知识点总结
1.分式的定义: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叫做分式。
2.分式有意义、无意义的条件: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分式无意义的条件:分式的分母等于0。
3.分式值为零的条件:
分式AB =0的条件是A=0,且B≠0.
(首先求出使分子为0的字母的值,再检验这个字母的值是否使分母的值为0.当分母的值不为0时,就是所要求的字母的值。)
4.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用式子表示为 (其中A、B、C是整式 ),
5.分式的通分:
和分数类似,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使分子和分母同乘适当的整式,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几个异分母分式化成相同分母的分式,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通分。
通分的关键是确定几个式子的最简公分母。几个分式通分时,通常取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为公分母,这样的分母就叫做最简公分母。求最简公分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各分母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是指凡出现的`字母(或含字母的式子)为底数的幂选取指数最大的;
(2)如果各分母的系数都是整数时,取它们系数的最小公倍数作为最简公分母的系数;
(3)如果分母是多项式,一般应先分解因式。
6.分式的约分:
和分数一样,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去分式的分子和分母中的公因式,不改变分式的值,这样的分式变形叫做分式的约分。约分后分式的分子、分母中不再含有公因式,这样的分式叫最简公因式。
约分的关键是找出分式中分子和分母的公因式。
(1)约分时注意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乘积形式才能进行约分;分子、分母是多项式时,通常将分子、分母分解因式,然后再约分;
(2)找公因式的方法:
① 当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时,先找分子、分母系数的最大公约数,再找相同字母的最低次幂,它们的积就是公因式;
②当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时,先把多项式因式分解。
7.分式的运算:
分式乘法法则:分式乘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
分式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
1数学各类题型
1.选择题是所占比例较大(40%)的客观性试题,考察的内容具体,知识点多,“双基”与能力并重。对选择题的审题,要搞清楚是选择正确陈述还是选择错误陈述,采用特殊什么方法求解等。
2.填空题属于客观性试题。一般是中档题,但是由于没有中间解题过程,也就没有过程分,稍微出现点错误就和一点不会做结果相同,“后果严重”。审题时注意题目考查的知识点、方法和此类问题的易错点等。
3.解答题在试卷中所占分数较多(74分),不仅需要解出结果还要列出解题过程。解答这种题目时,审题显得极其重要。只有了解题目提供的条件和隐含信息,联想相关题型的通性通法,寻找和确定具体的解题方法和步骤,问题才能解决。
2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掌握选择题应试的基本方法:要抓住选择题的特点,充分地利用选择支提供的信息,决不能把所有的选择题都当作解答题来做。
首先,看清试题的指导语,确认题型和要求。二是审查分析题干,确定选择的范围与对象,要注意分析题干的内涵与外延规定。三是辨析选项,排误选正。四是要正确标记和仔细核查。
初中数学实数知识点
平方根:①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的算术平方根。②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平方根。③一个正数有2个平方根/0的平方根为0/负数没有平方根。④求一个数A的平方根运算,叫做开平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立方根:①如果一个数X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就叫做A的立方根。②正数的立方根是正数、0的立方根是0、负数的立方根是负数。③求一个数A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开立方,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
实数:①实数分有理数和无理数。②在实数范围内,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和有理数范围内的相反数,倒数,绝对值的意义完全一样。③每一个实数都可以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
篇15:北师大版初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
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
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5.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初二年级上册期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一、温度
1、定义: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
①国际单位制中采用热力学温度.
②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某地气温-3℃读做:零下3摄氏度或负3摄氏度
③换算关系T=t+273K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
①温度计构造:下有玻璃泡,里盛水银、煤油、酒精等液体;内有粗细均匀的细玻璃管,在外面的玻璃管上均匀地刻有刻度.
②温度计的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进行工作.
③分类及比较:
分类
实验用温度计
寒暑表
体温计
用途
测物体温度
测室温
测体温
量程
-20℃~110℃
-30℃~50℃
35℃~42℃
分度值
1℃
1℃
0.1℃
所用液体
水银煤油(红)
酒精(红)
水银
特殊构造
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使用方法
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
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
④常用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的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练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做大目的是:温度变化相同时,体积变化大,上面的玻璃管做细的目的是:液体体积变化相同时液柱变化大,两项措施的共同目的是:读数准确.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电磁继电器扬声器
1、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地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的装置。实质上它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2、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衔铁、簧片、触点组成;其工作电路由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工作电路两部分组成。
3、扬声器是把电信号转换成声信号的一种装置。它主要由固定的永久磁体、线圈和锥形纸盆构成。
电动机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它的受力方向跟电流方向、磁感线方向有关。
2、电动机由转子和定子两部分组成。能够转动的部分叫转子;固定不动的部分叫定子。
3、当直流电动机的线圈转动到平衡位置时,线圈就不再转动,只有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线圈才能继续转动下去。这一功能是由换向器实现的。换向器是由一对半圆形铁片构成的,它通过与电刷的接触,在平衡位置时改变电流的方向。实际生活中电动机的电刷有很多对,而且会用电磁场来产生强磁场。
4、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体积小、效率高、功率可大可小,被广泛应用在日常生活和各种产业中。它在电路图中用M表示。电动机工作时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篇16:初二物理知识点北师大版
八年级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牛顿第一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同一位置)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距离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指一个物体只能处于一种状态,到底处于哪种状态,由原来的状态决定,原来静止就保持静止,原来运动就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人们有时要利用
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对惯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体包括受力或不受力、运动或静止的所有固体、液体气体。
②惯性是物体本身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不是一种力,
所以说物体受到惯性或物体受到惯性力等,都是错误的。
③要把牛顿第一定律和物体的惯性区别开来,
前者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后者表明的是物体的属性。
④惯性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我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但并不是产生惯性或消灭惯性。
⑤同一个物体不论是静止还是运动、运动快还是运动慢,不论受力还是不受力,都具有惯性,而且惯性大小是不变的。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而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3)在解释一些常见的惯性现象时,可以按以下来分析作答: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弄清研究对象原来处于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③发生了什么样的情况变化。
④由于惯性研究对象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初二下册物理知识点总结
1、质量
(1)定义: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字母“m”表示。
(2)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对于一个给定的物体,它的质量是确定的,它不随物体的形状、位
置,状态和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3)质量的单位及换算:
质量的主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和毫克(mg)
1t103kg103g103mg
2、质量的测量
生活中称质量的工具是秤,在物理实验室里,用天平称质量,其中包括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
(1)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线处
②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③估计被测物的质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2)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
①天平调好后,左右两托盘不能互换,否则要重新调节横梁平衡
②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秤量
③砝码要轻拿轻放,不能用手拿,要用镊子,以免因为手上的汗而腐蚀砝码
④保持天平盘干燥、清洁。不要直接放潮湿或有腐蚀性的物体。
(3)天平的称量和感量:
每台天平能够称的质量叫天平的称量,也叫秤量。
感量表示天平所能测量的最小质量数,就是标尺上最小刻度所代表的质量数。
3、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1)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密度。用字母“ρ”表示。
(2)密度的计算公式:
(3)单位:国际单位是kg/m3,实验中常用单位是g/cm3,1g/cm3=103kg/m3
非常实用的初二物理学习方法
一、兴趣和坚持
物理是很有趣的,伴随着有趣的演示实验和动手实验,一个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吸引你走入深奥的物理世界,但更多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讲解。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随着学习的深入,物理的简洁美、逻辑美、对称美、统一美等更高层次的魅力就会吸引你欲罢不能,对这一过程同学们应该有思想准备,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学习是个苦差事,三分钟热度人人都有,难在让坚持成为一种习惯。
二、理解和记忆
经常见到身边的某位同学考试时填空、计算题都对,就是选择题一错一连串,原因何在?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而这正是学习物理的首要任务、重中之重。什么才算是真正理解呢?理解的标准是对每个概念和规律都能回答出“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用”等问题,例如“浮力”的概念,我们要搞清楚“浮力是什么?”“浮力怎么样计算”“为什么物体会受浮力”“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等等;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要能记住和说出他们的联系和本质区别,突出要素,抓住关键。而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才会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三、主动和独立
身心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的同学,能够在课前主动预习,发现自己学习的困难点,课堂上注意力集中,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主动发言,不要等老师去“灌输”。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一定要独立完成作业。要独立地(指不依赖他人),保质保量地做一些题。题目要有一定的数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质量,就是说要有一定的难度。任何人学习数理化不经过这一关是学不好的。独立解题,熟能生巧,这是任何一个初学者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四、观察和思考
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善于观察和思考是物理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同学们要学会有目的的观察,就是在做实验之前,听清楚老师讲的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采用什么仪器,仪器如何放置,实验怎么做,观察什么现象。还要认真思考实验结论、过程中有哪些不完善之处,怎么解决或改进,实验误差来源于哪里如何减小误差等等。长此以往,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五、错题本(好题本)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到期末考试前,大部分之前学过的内容都忘了,再怎么翻课本也无济于事?每当卷子发下来,总是遗憾地感慨“这题我会啊,怎么考试时就这么马虎?”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些事情不是真的遗忘了,而是找不到从大脑中有效提取的路径和线索,这就需要我们建立错题本或者叫好题本,主要记录“易错题”、“难点题”、“典型题”、“好题”,定期或考前翻一翻,一定会大幅有效提升你的考试成绩。
仔细想想,你花了一个多小时去考试,又花了很多时间让老师改卷和听老师讲评,实际上真正对你的学习有意义的只是那丢掉的十分,明白了这一点,你还会轻视错题本吗?错(好)题本使你的复习极具针对性,是物理取得优异成绩的捷径。
学无定法,更具体地、更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同学们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别人的学习方法再好,也要通过自己去实践内化,才能变为自己的东西。方法对了,坚持就能成功。
篇17: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不自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萧瑟 和煦 干涸 吞噬 .露 戈壁滩 沧海桑田 媲美 挑衅 鼠目寸光 相辅相成 啮齿缄默 窥探 狩猎 顾忌 凋零 滑翔 目空一切哂笑 拍板 牟取 黑咕隆咚 颤颤巍巍 莫衷一是 胸有成竹 不容置疑 慷慨大方 一视同仁 任劳任怨 众目睽睽 铆
【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莫衷一是】不能得出一致的结论。
【牟取】谋取。
【众目睽睽】大家的眼睛都注视着。睽睽,睁大眼睛注视着。
【哂笑】讥笑。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囿 钹 招徕 铁铉 饽饽 秫秸秆 随机应变 合辙 油嘴滑舌家醅 一马当先 顾名思义 怵 抠 逢场作戏 八面玲珑 看风使舵 左右逢源 孤陋寡闻 人情练达 硌牙
【即物起兴】开头先咏他物起兴抒情。起兴,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向例】一向的作法。【哕】鸟鸣声。【面善】面熟。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囿】局限,拘泥。【招徕】招揽。【合辙押韵】押韵。【家醅】自家酿的酒。
【怵】害怕。【抠】小气【练达】指阅历丰富,通晓世故人情。
初二下学期语文知识点
文言字词
(一)、通假字
1、蝉则千转不穷:“转”通“啭”,鸟叫声
2、窥谷忘反:“反”通“返”,返回
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4、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喂养“材”通“才”,才能
5、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7、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8、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9、百废具兴:“具”通“俱”,全,皆
10、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咐
11、玉盘珍羞直万钱:“羞”通“馐” ,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
1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见”通“现”,出现
(二)、词类活用
1、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指向高处伸展和向远处伸展
2、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挂在腰间
6、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緼袍敝衣,名词作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7、手自事迹菏郑首鞫剩;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8、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意动用法
9、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10、下见小潭: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11、皆若空游无所依: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12、似与游者相乐:形容词作动词,嬉乐,逗乐
13、潭西南而望:西南,向西南,名词作状语
14、斗折蛇行:斗,名词作状语,像北斗一样蛇,名词作状语,像蛇一样
15、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
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
《过零丁洋》文天祥
1、诗歌首联叙写了诗人一生中经历的哪两件事?
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2、“起一经”中的“一经”指:儒家经典
3、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4、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作者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5、用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诗中第二联运用比喻的艺术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的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
6、“起一经”和“四周星”六个字写出了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科举而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亡的关头起兵抗元。
7“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是妙手偶得的千古名句,请赏析。
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抒写出焦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一语双关;兵败后的惶恐,被俘后的孤苦伶仃正好与地名暗合,突出反映了诗人极其巧妙的艺术构思。
8、该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韵脚是经、星、萍、丁、青。
9、解词:
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战争汗青:特指史书
10、本诗以死言志的主旨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颈联巧妙借用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诗人境况的危苦。
12、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
13、请你在写出几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例: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生当作人杰,死亦当鬼雄——李清照
1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文天祥对人生理想的追求。请再写一句你喜欢的古诗词中表达对崇高人生理想追求的名句。
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15、诗中运用双关,既表明形式恶劣,又说明作者境况危苦的句子是: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16、表达了诗人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决心,堪称千古名句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7、运用比喻表明宋朝国事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诗句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篇18:八年级数学知识点北师大版
初二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
分式方程
一、理解定义
1、分式方程:含分式,并且分母中含未知数的方程——分式方程。
2、解分式方程的思路是:
(1)在方程的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化成整式方程。
(2)解这个整式方程。
(3)把整式方程的根带入最简公分母,看结果是不是为零,使最简公分母为零的根是原方程的增根,必须舍去。
(4)写出原方程的根。
“一化二解三检验四总结”
3、增根:分式方程的增根必须满足两个条件:
(1)增根是最简公分母为0;(2)增根是分式方程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
4、分式方程的解法:
(1)能化简的先化简(2)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化为整式方程;
(3)解整式方程;(4)验根;
注:解分式方程时,方程两边同乘以最简公分母时,最简公分母有可能为0,这样就产生了增根,因此分式方程一定要验根。
分式方程检验方法:将整式方程的解带入最简公分母,如果最简公分母的值不为0,则整式方程的解是原分式方程的解;否则,这个解不是原分式方程的解。
5、分式方程解实际问题
步骤:审题—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检验—写出答案,检验时要注意从方程本身和实际问题两个方面进行检验。
初二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北师大版
第一章分式
1、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只不变
2、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乘法法则: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积作为积的分子,分母的积作为积的分母除法法则: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与被除式相乘。
(2)分式的加减加减法法则:同分母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的分式,再加减
3、整数指数幂的加减乘除法
4、分式方程及其解法
第二章反比例函数
1、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图像、性质
图像:双曲线
表达式:y=k/x(k不为0)
性质:两支的增减性相同;
2、反比例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第三章勾股定理
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2、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条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第四章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
性质:对边相等;对角相等;对角线互相平分。
判定: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推论: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2、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
(1)矩形
性质: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矩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判定: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2)菱形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菱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
判定: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3)正方形:既是一种特殊的矩形,又是一种特殊的菱形,所以它具有矩形和菱形的所有性质。
3、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等腰梯形:等腰梯形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同一个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第五章数据的分析
加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
初二数学三角形知识点归纳
【直角三角形】
◆备考兵法
1.正确区分勾股定理与其逆定理,掌握常用的勾股数.
2.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有关问题时,应注意以勾股定理为桥梁建立方程(组)来解决问题,实现几何问题代数化.
3.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相关问题时,要注意题中是否含有特殊角(30°,45°,60°).若有,则应运用一些相关的特殊性质解题.
4.在解决许多非直角三角形的计算与证明问题时,常常通过作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来解决.
5.折叠问题是新中考热点之一,在处理折叠问题时,动手操作,认真观察,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注意折叠过程中,线段,角发生的变化,寻找破题思路.
【三角形的重心】
已知:△ABC中,D为BC中点,E为AC中点,AD与BE交于O,CO延长线交AB于F。求证:F为AB中点。
证明:根据燕尾定理,S(△AOB)=S(△AOC),又S(△AOB)=S(△BOC),∴S(△AOC)=S(△BOC),再应用燕尾定理即得AF=BF,命题得证。
重心的几条性质:
1.重心和三角形3个顶点组成的3个三角形面积相等。
2.重心到三角形3个顶点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重心的坐标是顶点坐标的算术平均,即其坐标为((X1+X2+X3)/3,(Y1+Y2+Y3)/3);空间直角坐标系——横坐标:(X1+X2+X3)/3纵坐标:(Y1+Y2+Y3)/3竖坐标:(Z1+Z2+Z3)/3
4重心到顶点的距离与重心到对边中点的距离之比为2:1。
5.重心是三角形内到三边距离之积的点。
如果用塞瓦定理证,则极易证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篇19:二年级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
1、在排列和组合中,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才不会选重或选漏。排列与顺序有关,如数字的组成,衣裤、早餐搭配,排队等;组合与顺序无关,如给数字求和,握手,调果汁等。
2、3个人中,每两个人进行一次比赛或握手、照相等,共要进行3次。
3、用3个不是0的数,能组成6个十位与个位不相同的两位数,如4、5、7能组成45、47、54、57、74、75;如果有一个是0,能组成4个两位数。如:0、4、7能组成40、47、70、74。
小学二年级数学《万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
一、1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百就是一千。
2、读数时,要从高位读起。百位上是几就几百,十位上几就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就读“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3、写数时,要从高位写起,几个百就在百位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写几,几个一就在个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数也没有就写0占位。
4、数的组成:看每个数位上是几,就由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组成。
二、10000以内数的认识
1、10个一千是一万。
2、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与1000以内的数读法和写法相同。
3、最小两位数是10,的两位数是99;最小三位数是100,的三位数是999;最小四位数是1000,的四位数是9999;最小的五位数是10000,的五位数是99999。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1、整百、整千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把整百、整千数看成几个百,几个千,然后相加减。
(2)先把0前面的数相加减,再在得数末尾添上与整百、整千数相同个数的0。
2、估算
把数看做它的近似数再计算。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学习方法
一、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抓住课堂
理科学习重在平日功夫,不适于突击复习。平日学习最重要的是课堂45分钟,听讲要聚精会神,思维紧跟老师。同时要说明一点,许多同学容易忽略老师所讲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而注重题目的解答,其实诸如“化归”、“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远远重要于某道题目的解答。
二、高质量完成作业
所谓高质量是指高正确率和高速度。写作业时,有时同一类型的题重复练习,这时就要有意识的考查速度和准确率,并且在每做完一次时能够对此类题目有更深层的思考,诸如它考查的内容,运用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的规律、技巧等。另外对于老师布置的思考题,也要认真完成。如果不会决不能轻易放弃,要发扬“钉子”精神,一有空就静心思考,灵感总是突然来到你身边的。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次挑战自我的机会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成功会带来自信,而自信对于学习理科十分重要;即使失败,这道题也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勤思考,多提问
首先对于老师给出的规律、定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还有对不懂的内容,做到刨根问底,这便是理解的途径。其次,学习任何学科都应抱着怀疑的态度,尤其是理科。对于老师的讲解,课本的内容,有疑问应尽管提出,与老师讨论。总之,思考、提问是清除学习隐患的途径
四、总结比较,理清思绪
(1)知识点的总结比较。每学完一章都应将本章内容做一个框架图或在脑中过一遍,整理出它们的关系。对于相似易混淆的知识点应分项归纳比较,有时可用联想法将其区分开。
(2)题目的总结比较。同学们可以建立自己的题库。我就有两本题集。一本是错题,一本是精题。对于平时作业,考试出现的错题,有选择地记下来,并用红笔在一侧批注注意事项,考试前只需翻看红笔写的内容即可。我还把见到的一些极其巧妙或难度高的题记下来,也用红笔批注此题所用方法和思想小学数学学习方法有哪些小学辅导。时间长了,自己就可总结出一些类型的解题规律,也用红笔记下这些规律。最终它们会成为你宝贵的财富,对你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帮助。
五、有选择地做课外练习
课余时间对我们中学生来说是十分珍贵的,所以在做课外练习时要少而精,只要每天做两三道题,天长日久,你的思路就会开阔许多。
正确的小学数学学习方法固然重要,但坚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更为重要。只要你刻苦努力努力,就一定可以学好数学。相信自己,数学会使你智慧的光芒更加耀眼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