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趋势与应试对策,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趋势与应试对策,欢迎阅读分享。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趋势与应试对策

篇1: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趋势与应试对策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趋势与应试对策

一、人物传记类:

【命题趋势】

人物传记以名人生平或逸事为主。体裁一般是记叙文,包含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作手法多采用时间、空间或逻辑线索贯穿文章始终。命题以细节为主,推理为辅。近年来,人物传记类阅读文章在高中阅读理解题中有所减少。

【应试对策】

人物传记类文章多为记叙文,为了支撑所要描述的人物,短语往往会出现大量细节,这些细节有时很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即可,有时则很间接,需要综合、归纳、推理才能判断。准确理解细节是做好这类题的关键。那么,怎样准确理解细节呢?

首先,从问题中找到关键词;然后以此为线索,运用略读和查阅的技巧在文中迅速找细节;找到后再把这一部分内容仔细阅读,认真比较选项和文中细节的区别;最后,在正确理解细节的前提下,确定最佳答案。

二、社会文化类:

【命题趋势】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因此,社会文化类试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是必然的。社会文化类文章的命题有以下趋势:

1.以中西文化差异作为选材的重点。如礼仪、语言、生活习惯、世界观、价值观等为主题。题材涉及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2.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主题。以议论文、记叙文居多。

3.命题方面,既重主旨把握,又重特定细节,时有推断。

【应试对策】

对英语语言、社会、文化的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复习时要注意:

1.重视英语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的掌握。

在复习过程加强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普通中学毕业生来说,应具备-3500的词汇量,并掌握其词类、意思和基本用法。掌握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熟悉固定词组、固定搭配等约定俗成的语法项目。

2.扩展文化背景知识,认真研读历届高考题。

从近五年的高考题看,阅读内容的社会实用性越来越强,更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阅读材料会更多地涉及社会化背景知识。因此,要通过阅读更多地涉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要通过阅读更多地了解并丰富自己的知识。

同时

篇2:高考英语阅读命题趋势与应试对策

阅读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而是逐渐达到的,要提高阅读水平须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物传记类:

【命题趋势】

人物传记以名人生平或逸事为主。

体裁一般是记叙文,包含记叙文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作手法多采用时间、空间或逻辑线索贯穿文章始终。命题以细节为主,推理为辅。近年来,人物传记类阅读文章在高中阅读理解题中有所减少。

【应试对策】

人物传记类文章多为记叙文,为了支撑所要描述的人物,短语往往会出现大量细节,这些细节有时很直接,理解字面意思即可,有时则很间接,需要综合、归纳、推理才能判断。准确理解细节是做好这类题的关键。那么,怎样准确理解细节呢?

首先,从问题中找到关键词;然后以此为线索,运用略读和查阅的技巧在文中迅速找细节;找到后再把这一部分内容仔细阅读,认真比较选项和文中细节的区别;最后,在正确理解细节的前提下,确定最佳答案。

二、社会文化类:

【命题趋势】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英语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增强对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因此,社会文化类试题出现在高考试卷中是必然的。社会文化类文章的命题有以下趋势:

1.以中西文化差异作为选材的重点。如礼仪、语言、生活习惯、世界观、价值观等为主题。题材涉及社会、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的内容。

2.一般一篇文章一个主题。以议论文、记叙文居多。

3.命题方面,既重主旨把握,又重特定细节,时有推断。

【应试对策】

对英语语言、社会、文化的了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复习时要注意:

1.重视英语词汇、语法和习惯用法的掌握。

在复习过程加强对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对于普通中学毕业生来说,应具备2000-3500的词汇量,并掌握其词类、意思和基本用法。掌握句子结构和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熟悉固定词组、固定搭配等约定俗成的语法项目。

2.扩展文化背景知识,认真研读历届高考题。

从近五年的高考题看,阅读内容的社会实用性越来越强,更重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阅读材料会更多地涉及社会化背景知识。因此,要通过阅读更多地涉及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要通过阅读更多地了解并丰富自己的知识。

同时,要认真研读近五年的高考篇目,增加语言经验,适应选材特点,熟悉题材和体裁。了解设问形式,感悟设问特点。

3.广泛涉猎,丰富消遣阅读。

三、逸闻趣事类:

【命题趋势】

逸闻趣事以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描述一些鲜为人知的事。幽默故事是其主要内容。选材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但随着故事的发展、展开、结束,给人以意外的感觉。

逸闻趣事类文章有以下趋势:

1.特点:文章简短,描述一个片断。

2.命题:多考查对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进行合理的推断。

3.选材:描述“另类”,标新立异。

【应试对策】

1.阅读这种文章,应特别注意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思想的描写,从而把握人物性格特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2.若是叙述性的文章,要读懂起因、经过、结果。若是故事性文章应读懂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它们是我们读懂趣闻逸事所必需的。

3.若是幽默故事,应体会风趣的对话、特别的动作,它们是幽默的精髓。

四、史地常识类

【命题趋势】

英语是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工具。史地常识类文章通常介绍异域风光,历史事件,进一步扩大我们的视野和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对英语国家的了解。因此史地常识类文章经常出现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其趋势是:

1.选材:英语国家的主要名胜或历史事件,历史年代。

2.命题:以细节题为主,有一定主观推断题。

3.知识:涉及一定的地理常识或历史知识。

【应试对策】

史地常识类文章多以细节题为主,着重考查理解文中具体信息的能力。细节题一般分为以下几类:

1.排序题: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找出事件正确顺序。一般采用“首尾定位法”来做题。即先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事件,缩小范围,得出答案。

2.图文转换题:根据短文描写找出相应图形或根据图形找出答案。一般采用“文史锁定法”,(找出文字,按“文”定“图”)或“图形标示法”。(在图中标出内容,以便理解)

3.数字换算题:根据数据,找出换算关系,计算并得出答案。

4.表格理解题:看懂行和列分别代表的意义,正确理解,作出选择。

5.同义转换题。

6.代词指代题:理清人物、事件间的逻辑关系,使人物、事件更加条理化,简明化。

篇3:高考应试指南:英语福建卷之阅读理解对策

2. 释义题,包括词义题和句义题。它们的常见题干形式是: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 refers to______

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in line…,paragraph…) mean?

The underlined word/sentence “…” means_______

The underlined word is related to _______

By saying “…”, the writer means_________

3. 细节题,它的考察范围是最广的,各家对它的定义也各有不同,而我对其最简单直观的定义就是,在题干中出现了文章中具体内容的就是细节题,例如:人名、地名、时间、地点、具体事物、具体动作等等,它的具体形式以文章具体内容而变化,在此就无法列举了。

4. 推断题,其常见题干形式为: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passage that_____

What can be learned from this passage?

In this passage, the writer suggests that_____

From this passage, we know/learn that______

Form this text, we can infer that_____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right?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wrong/right?

All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wrong/right except______

下面这张表格是04至福建卷阅读理解四大题型所考察的具体题目数量。

主旨题

释义题

细节题

推断题

4

3

10

3

4

3

12

1

3

3

11

3

5

2

10

3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福建卷对表层信息的考察仍占相当的比重。表层信息的把握主要指对短文细节的理解。而细节理解又包括直接的细节把握和间接的细节把握。直接的细节把握指的是可以直接从文章中找到现成的句子作为试题的正确答案依据,而不需经过任何形式上的变化;间接的细节把握指的是作为答案依据的相关信息在文章中已经出现了,而在正确选项中出现使用了同义表达的替换。

同时,深层理解题也逐渐占领半壁江山,归纳总结、猜测词义/句意、推理判断成为考察热点,对考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篇4:高考应试指南:英语福建卷之阅读理解对策

针对以上的这些命题走势分析,我们广大福建考生应做好以下应对策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个把握”。

一.“一个中心”:以原文内容为中心

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很多考生都有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表层的细节题可以直接在原文中找到答案,深层的主旨题、释义题和推断题就必须依靠自身越庞大越好的词汇量去概括总结,推理升华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而往往通过这种方式得出的答案似乎总是和出题者的思路有所偏差,进而在阅读部分频频失分。实际上,不论是对表层信息还是深层含义的考察,都是紧扣原文内容的,每一道题的正确答案都隐藏在原文的字里行间,必须做到“不可一字无来历”。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将题目关键词(人名,时间,地点,特殊动词等)在原文中进行精确定位,正确答案就隐藏在这些关键词在原文中出现的地方。由此我们建议广大考生采取先读题干再看原文的答题策略,同时养成动笔标注关键词的习惯,这样才能目标明确,同时提高答题速度和正确率。

二.“两个基本点”:词汇+语法

不可否认,词汇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速度和理解。要达到每分钟60个单词的阅读速度,没有一定数量的词汇作为保证是不可能的事情。建议广大考生把现行的高考大纲要求的3500个词作为目标词汇,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如寒假期间,不超过一个月,平均每天100个左右)一次性集中大量地进行一轮轰炸式记忆(可利用各种单词速记法:词根词缀、谐音等)。然后就可抛弃掉词汇书,接着在大量高考真题的演练中得到重复、重复、再重复,不断的加深巩固记忆在真实考试中出现的高频词。同时提醒广大考生,即使完全掌握了大纲要求的所有词汇,也不能保证在阅读考试中就能认识所有的词(每篇文章都注定会有若干个超纲和熟词僻义的单词),在这种情况下,熟练掌握八种在高考中最常用的猜词法就十分重要:定义猜词法,同义猜词法,反义猜词法,并列猜词法,转折猜词法,举例猜词法,上下文语境猜词法,词根词缀猜词法。

至于语法,在阅读部分只要求对长难句的熟练掌握。由于高考阅读文章都是由国外原版文章中摘抄节录下来的,和我们中学课本中带有中式英语色彩的句子有很大不同,充斥着大量省略、插入、分隔、分词、平行和从句等长难句(高考中主要的六大长难句型)。这些长难句对考生提出的要求是,能够一眼抓住句子主干,即主、谓、宾。要达到这个要求,考生可以适当进行一些长难句专项突破,把高考真题中的长难句归纳分类为上文提到过的六大句型,通过集中阅读达到熟悉句型结构的目的。

三.“三个把握”:对文章题材和体裁的把握,对题干和选项的把握,以及对自己节奏和语感的把握。

1, 对文章题材和体裁的把握。

考生可根据上文命题趋势中“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贴近生活性”的分析总结,结合高考中的常见和热门题材,有针对的阅读一些英文报刊杂志上相关的文章和广告等,扩充背景知识,对答题会有一定的帮助。同时,现阶段考生还是要把最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历年高考真题的练习和研究中,熟悉各种题材和体裁的文章不同的行文结构和套路。除了按照每次一份卷子一套阅读题的综合模式,还可以专门做一些分题材文章的专项练习,效果更佳。

2. 对题干和选项的把握。

考生需要了解并熟练掌握高考阅读理解德四大题型(见上文)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并配以充分的专项练习,这里要提醒广大考生的是,所有与题型练习有关的专项训练都必须来源于高考真题(自20高考命题权的下放,全国每年共有15套英语试题),而不能用市面上纷繁杂乱、质量良莠不齐的仿题(或者叫模拟题)来进行练习。因为,只有历年真题才能如实反映出我们的高考命题思路和规律,其中的科学性和学术性绝非一般仿题所能比拟,一些质量低下的仿题甚至会误导考生正确的做题思路,其害无穷。

3. 对自己节奏和语感的把握

从上文的高考命题趋势分析我们已经知道,阅读理解部分的阅读总量(词左右)是相当大的,时间却只有35分钟(平均每篇7分钟),这对大部分考生的英文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都提出了一个挑战。下面是四个要点提醒广大考生注意:

(1) 高考的阅读理解是为了考察交流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不是为了研究语言。所以阅读是不求完全的理解(尤其是科普说明文),只要求抓住中心内容,快速找到文题中所要求的信息即可。所以没有必要苛求文中每个单词都掌握,只要能掌握大意,解决问题,不影响答题即可。

(2) 阅读时,不纠缠于语法和语言细节。平时做题时,尽量少查字典,以免影响阅读速度和整体理解(个别关键词除外)。要学会根据各种猜词法猜测单词,毕竟,正式考试是不允许查字典的。

(3) 注意正确阅读习惯的养成。在阅读过程中,头不要来回移动,不要用手中的笔进行“指读”(即眼睛需要顺着笔的移动而移动),不要读出声,尽量不回视,一口气读完。如果有不懂的部分,之后根据题目的要求再回头重读,有针对性的查找有关信息。阅读时,以意群为阅读单位,不要逐词逐词地读。要养成这样的阅读习惯,还需要考生们经过专项的阅读训练才会有效果。

(4) 限时阅读。每做一篇阅读理解题,都要给自己计时、限时,用高考的要求来要求自己,找到自己的做题节奏。

总之,阅读理解速度和理解能力以及答题能力的提高都有赖于大量的阅读实践。质和量是辩证的统一,量的增加必然会导致质的飞跃。所以,每天坚持做一定数量的阅读理解,并坚持运用正确的阅读和答题方法,才能提高阅读速度,进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最终在高考中取得高分,迈向成功!

篇5: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方式与答题技巧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方式与答题技巧

(一)高考命题解读

一)解题方法

(1)略读法(Skimming):略读旨在快速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大意,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意群视读法,不纠缠只言片语,不追求百分之一百的理解细节,要以最快的速度来理解文章的概貌,掌握文章的大意,作阅读理解的第一遍时可用此方法。

(2)查阅法(Scanning):考生可以不需要阅读整篇文章,而只需找出可能包含所需信息的部分,然后加以阅读就行。查阅法主要用于获得具体的信息,即谁、什么、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原因以及如何发生等有关或者具体的数字。

(3)同义互释法:在高考中有些深层理解或者判断推理的问题可以采用同义互释法。

(4)判断推理法:有时4个题项中不止一个可以作为答案项,这时就应该意识到该题是一个判断推理题。要根据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选择比较,去伪存真,选出切合文章主旨和作者意图的最佳答案。

二)解题思路

1.浏览试题,明确要求。在阅读文章前,最好先浏览一下文章后面的题干和选项。知道了问题后再去看文章,可使思路更敏捷,而且也便于阅读时留意文中出现的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2.通读全文,抓住主要内容,要在不影响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阅读以便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理解文章或段落的内容。阅读时,如遇到不熟悉的单词、词组或一时看不懂的句子,不要停下来苦思冥想,继续读下去,通过上下文的词语和句子可能就理解了。

3.抓住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通读全文时,要特别注意主题句。每篇文章或每个段落都有与文章有关的句子,尤其是科技、政论性文章的主题句一般都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插在中间的很少。所以,文章的第一段或开头的第(一)二个句子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的意图或全文的概述,因此要特别注意,彻底理解。

4.有针对性地仔细阅读,找寻所需信息。在前面的基础上,可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了。把与问题无关的内容一扫而过,而对于和问题有关的内容认真阅读,还可以用笔在下面做出记号。再把这些信息与问题的要求结合起来,逐条分析,综合判断,找出正确答案。

5.进行合理的推理判断。对文章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可以按照文章要求以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做出推理判断。在进行推理判断的时候,需要综合考虑句型、语法、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

6.认真复读,验证答案.要用全文的中心思想统帅各个题目,研究其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并依次审核那些还未打上的题目,确保理解无误.

(二)学习建议

一)扩大词汇量,强化阅读训练

实际阅读中,考生掌握的词汇量应在3000个词以上。这些词汇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词汇,即考生要能认会用。考生要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就必须通过加大阅读量来实现。阅读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精泛并举。大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争取逐步达到新的《英语课程标准》 的要求,确保达到学会使用3000个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和固定搭配的要求。

2.持之以恒。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要养成每天阅读英语的习惯,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广泛阅读。每天最好读2~3篇英语短文,记叙文、应用文、说明文等体裁的文章交叉阅读,并做好后面的相关测试题

二)树立正确的阅读理念,学会基本的理解技巧

首先,要学会抓大意。寻找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

其次,要学会疏理结构。

三)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命题趋势与应试对策养成默读习惯,使注意力集中在文字符号上,纠正唇读、心读、喉读等做法,以免分散精力,影响阅读速度。要克服指读、回视、重读等不良习惯。这些习惯容易使理解只停留在某个词或某个句子上,从而使获得的信息支离破碎。要善于抓住句子中的核心词,从一个句子快速地扫视到另一个句子,进行连贯性理解。

(三)题型归纳

阅读测试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题型:

1)细节理解题。过去在阅读理解题中占很大比例。细节题要求考生具备快速寻找信息的能力,采用针对性方法进行阅读。多数情况下,作者不会明确地呈现一个事实,读者需根据已有的信息进行处理,读出言外之意。还要特别注意文章的时间顺序、故事发生的地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考查文章细节理解的测试题

① This article is particularly written for ___.?

② When the writer says he really means ___.?

③ The author's attitude to is that ___.?

④ What kind of atmosphere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create in this passage??

⑤ The writer regards as ___.?

⑥ The writer's purpose in writing this story is ___.

2)归纳概括题。考生须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和思考,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脉络,从而找出文 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大意,推断作者写作意图或作者对该事情的态度。考生应抓住文章中开头和结尾,注意每一自然段落中的主题句。

考查主题思想或段落大意的常见题

① The story mainly tells us ___.?

② From the passage we know that ___.?

③ The writer wants to tell us ___.

④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should be ___?

⑤ The main idea of Paragraph 1 is ___.?

⑥ Whats the purpose/attitude of ?

⑦ The last paragraph ends the passage with an emphasis on ___.?

⑧ What is the subject discussed in the text??

⑨ Whis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is best supported by the last paragraph??

3)推理判断题。此题要求纵观全文,在汇集短文提供的各项信息的基础上,紧扣作者的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文章的内在含义和字里行间中、从作者的态度和取向中获得信息,做出正确的推理和判断。

考查推理和判断常见问题有:

① We can infer from the passage ___.?

②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tell ___.

③ We can conclude from the passage ___.?

④ What probably happened in the end??

⑤ When he said, “”, he meant ___.?

⑥ This passage would most likely to be found in ___.

7 The authors / writers attitude(态度)towards is _______.

8 What do you think would happen (to)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4)词义猜测题。这类题要求理解文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其中有些题属于用词汇替换或句型转换手段对短文原句释义,属浅层理解题,但有些题要求联系全文意义来判断有关词句的含义及寓意,这就属于深层理解,需反复推敲斟酌。同一个词的意义往往因上下文不同而发生变化,故作好这类题的关键是理解好上下文。

猜测词义,常见的题干有?

① The word in paragraph refers to ___.?

② The underlined word “” means ___.?

③ The word “” could be replaced by ___.?

④ Whi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can take the place of ?

1.海南高考英语试题答题技巧及复习要领

2.高考英语短文改错答题技巧

3.广东高考英语试题答题技巧:听力

4.2017高考英语短文改错题答题技巧

5.2017高考英语答题时间分配

6.20广州中考英语试题答题技巧:阅读理解

7.2017年高考英语试题答题技巧:语法填空题

8.专升本英语试题和答题技巧

9.中考英语听力试题答题技巧

10.2017年高考英语全国卷二试题命题解析

篇6: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应试对策

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应试对策

[作者]  王志刚

[内容]

(王志刚  湖南)

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作文试题,这是广大高中毕业班师生乃至家长共同关心的焦点。笔者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了近几年的“全国卷”“会考省市卷”和“上海卷”的作文试题,从中归纳出了几条规律和几个特点,对1995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作了一些预测,并探讨了应试对策和方法,整理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1] [2] [3] [4] [5]

篇7: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应试对策

浅谈――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和应试对策

[作者]  王志刚

[内容]

(王志刚  湖南)

1995年全国高考语文卷将会出现什么样的作文试题,这是广大高中毕业班师生乃至家长共同关心的焦点。笔者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综合分析了近几年的“全国卷”“会考省市卷”和“上海卷”的作文试题,从中归纳出了几条规律和几个特点,对1995年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作了一些预测,并探讨了应试对策和方法,整理成文,以求教于方家。

一、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原则

1978年以来,高考作文命题一向坚持“依纲据本”的原则,体现了国家教委对高考提出的“既有利于高校选拔新生,又有利于中学教学”的方针。《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作文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命题作文、选题作文、看图作文、根据文字材料作文、自拟题目作文,还有缩写、改写、扩写等作文练习,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作文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思想和学习的实际,培养实事求是、有的放矢、言之有物的好文风。”纵观这十多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以上作文方式几乎都涉及到了。近几年来,紧扣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单元作文训练要求进行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愈来愈明显。比如1991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从“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中任选一题,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其中“近墨者黑”直接出自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对于辩论这种形式,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有专章论及,考生也接触过。1992年、1993年“全国卷”的大作文,1992年“三南卷”的续写,都是要求根据所提供的一则短文进行合理想象,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有关这一命题的写作知识和训练,就在高中语文(统编)第二册第一单元写作训练的“联想和想象”一节。又如1994年高考作文题《尝试》,此题要求考生所写的内容,也在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写作练习”第一题出现过。

由此可见,近几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没有超纲离本,较好地解决了“两个有利”的矛盾,这对引导中学师生贯彻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重视并用好课本上的写作材料,扎扎实实并有序地进行作文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据此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高考作文仍然会遵循“依纲据本”的原则,统编语文课本各册“单元知识和训练”的写作训练内容,仍有可能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其中的写作训练题目,亦有可能成为1995年高考作文试题的类型题。

二、关于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和演变趋势

高考作文试题的内容和题型总的演变趋势是“稳中有变”。现归纳出几个特点,分述如次:

1、从思想内容看,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总是避开了当时的政治热点和社会焦点,而是侧重于要求考生反映他们所熟悉的校园生活和现实生活,而且多数试题可以从几个角度选材立意。对“全国卷”17次命题,按其思想内容可分为:哲理7次;做人6次;做学问3次;人际关系1次;人同自然的关系1次;治国1次。命题重点十分突出。从涉及的题材范围看,一类是有关青年学生的学习、道德修养、人生看法的内容。比如1984年高考作文试题要求学生对师生有关中学作文教学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1989年要考生给好友写一封信,帮助好友解除填报考志愿时遇到的困惑和苦恼。1992年高考作文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涉及了社会公德问题。1994年的《尝试》,实际是要求考生写亲身经历的或他人的一次有益的实践活动。这些命题大都贴近考生的生活,适合大多数考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他们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便于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另一类是有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内容,大都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审题立意和阐述分析问题。比如,1986年的《树木・森林・气候》,是要求考生用联系的观点去分析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1987年的大作文要求考生把握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关系;1990年的大作文要考生就玫瑰园里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发表看法,实际是要求考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那个小姑娘以偏概全、主次不分的错误。1993年试题要求考生扩写完“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实际上是要求考生通过写对话阐明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新的事物、新老一代、新旧体制之间发展的必然规律。这类试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较强的辩证思维能力。

据此,我们可以推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思想内容或选材范围方面也不会去迎合政治形势,不会超出青年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他们的生活经历,仍然会注重可写性,突出思想性,显示辩证性。值得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直接与政治热点挂钩并不意味考生作文可以不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文章合为时而著”。高考作文试题往往是比喻型或类比型的,题意比较隐蔽,只要不是牵强附会,考生尽可展开合理的联想,针对社会生活实际来深入议论,只有这样,写出的文章方能做到思想深刻,富有时代气息。

2、从命题形式上看,“全国卷”17次作文命题,大小作文按文体(有的题目兼顾几种体裁,分别统计)分为:议论文14次,记叙文9次,应用文2次,说明文2次;按题型分为:命题作文3次,选题作文1次,看图作文1次,根据文字材料作文14次,缩写2次,改写1次,扩写2次,续写1次。总的规律是:议论文和给材料作文连续反复出现,命题作文间隔出现。仔细分析,又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给材料作文备受青睐。17次命题就有14次采用了给材料作文形式。八十年代初期侧重考给材料写议论文,从90年起注重考给材料写记叙文(即“情境型材料作文”,亦简称“情境作文”)。这类作文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题目所创设的情境来作文,也就是按照材料中所写的人物、事件、环境、情感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后限制性条件进行写作。比如1993年写“梧桐树下”父子三人的对话。这类文题有利于考查考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又可防止猜题押题,避免搬套范文。

二是两题并举,大小作文兼顾不同的文体、语体。

近几年,给材料作文的题数从单一演变为一材多题,并往往以一种文体为主(大作文),兼及其他文体(小作文):比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一材三题,由简到繁,先描述后议论,先片断后综合。1992年作文试题记叙、议论各半,平分秋色,可谓一种创新。有时则是“多题配套”。如1993年小作文写一段介绍圆规的.说明文字,大作文是情境作文。这种“一材多题”或“多题配套”的命题形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已为大家所首肯。它能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又便于阅卷者把握、操作,增加了作文评分的公正合理性。

三是注重检测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这是语文教学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迫切需要。学生走上社会,无论是传播知识、学习经验、交流情感,还是从事社交活动,都离不开口语,离不开实用文。从国外作文的发展趋势看,作文命题十分注意与现代社会交际相适应。近年来,我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也作了成功的探索。比如1991年“全国卷”要求考生写辩论稿参加辩论;1993年“六省市卷”要求考生写一篇广播稿,小作文要求考生分别写两段介绍文具盒的文字;“上海卷”要求考生以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的身分写一篇播讲稿,预告并介绍新节目“上海之夏”,等等,都是检测考生的口语能力和实用文写作能力。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预测:1995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很有可能是“大”、“小”兼及的给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或一材多题,或两题配套。就文体来说,大作文多半是议论文(因为1993年、1994年已连续两年考了记叙文),小作文有可能是情境文(根据材料写片断)或实用文(如新闻简报、说明书、广告词等)。就语体讲,演讲稿、辩论稿和广播稿也许会涉及到。

三、几点主要的应试对策和指导方法

根据以上的预测,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指导方法和应试对策呢?我认为以下几点是行之有效的:

1、采用梳辫子的方法,将统编高中教材中所有的“单元写作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把各册所有的写作训练内容和题目都作归类整理,然后根据近几年高考作文的思想内容和题型特点,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力求做到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点点落实,节节过关,不留知识漏洞。

2、作文命题要注意与学生实际接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教师要经常浏览报刊、杂志,从中精心选择一些反映校园生活和社会现实的优秀时文来设计作文训练题,让学生阅读写作。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首先可采取举办哲学讲座和指导课外阅读通俗哲学读物的方法,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其次选取一些蕴含深刻哲理的鲜活的材料,要求学生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题立意,理解其中的深刻意蕴。然后让学生根据其中的一、二则材料,分别写出富有辩证思想的文章,尽可能使自己的文章具有品评历史、剖析现实,展示未来的恢宏气魄和成人感,而不显得稚嫩、肤浅。

3、各种文体、各种语体、各种表达方式要全面训练,不可偏废,让学生巩固强项,突破弱项。可先作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的片断训练,后作各种不同体裁的综合训练,也可二者并行。对上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型,在训练中均应让学生有所接触,还须留心近年各级各类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

4、举行班级演讲会或辩论会,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分析说理能力。可选择一些类似高考题“知足常乐/不知足常乐”或我国大学生舌战狮城的辩论题“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诸如“青春需要偶像/青春不需要偶像”“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等,让学生大胆发言,据理力争,以理服人,而后择其一、二题写成辩论稿(或演讲稿),把口头作文与书面表达结合起来,可取得相得益彰之效。

篇8:英语完型填空命题趋势及应试对策

一、记叙文

【命题趋势】

完形填空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词汇知识的掌握情况。

要求考生通读全文,掌握文章大意,运用词汇、语法等知识,选择最佳答案,使文章意思通顺,结构完整。记叙型完形填空是高考和备考的重点。研读记叙型完形填空,可看出以下趋势:

1.首句完整,线索清楚。

一般作者在第一句话就交代了人物的姓名、身份、业绩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然后再介绍事件的发生、发展,最后得出结果。

2.叙述灵活,侧重语境。

文章以叙述为主,人物间对话较少,绝大部分篇章是作者在描述事件,较少加入作者的观点或评论。因此,常会出现态度与观点的跳跃变换,或语气上的差异。这增加了情景的迷惑性和干扰性,从而突出了对语境的依赖,实现了在理解上下文的基础上,通过语境,辨析词语,作出选择。

3.实词为主,虚词为辅。

高考记叙型完形填空,篇章不长,一般在200~260个词左右,始终紧扣话题中心,形成一个主题连续体。选项一般为同一词类或同一范畴。重点集中于动词、名词、形容词或副词等实词上,介词、连词、冠词等虚词的考查相对较少。实词为主,虚词为辅,更能体现在语境中考查英语运用能力这一思路。

【应试对策】

1.重视首句,开篇明义。

从历年的试题可以看出,完形填空首句一般不设题。这为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个“窗口”,它的句意往往为全文提供中心信息。所以应充分重视首句的指示作用,利用它为解题找到一个突破口,据此拓展思维,争取开局胜利。

2.利用语境,揣摩心态。

高考完形填空题逐渐摒弃语法分析,朝着深层化和语境化的方面挖掘,因此考生只有借助上下文乃至全文语境启示或限定,揣摩作者的心情,以及他对各个角色、各个事件的态度。在答题过程中,除了对关联用语的把握外,还要把握语气、动作等的描写。

3.理清线索,把握方向。

记叙文一般按事件发展顺序叙述,有时用倒叙。答题时,通过理清人物间的关系,把握人物各自所做的事情,从而把握细节,找准作者的记叙方向,正确理解文章。

二、说明文

【命题趋势】

说明型完形填空选材难度一般低于试卷中的阅读理解大题。

在设空与选项设计方面充分体现了语言知识运用题的要求:以实词为主,名、动、形、副等词类占全部小题数的90%,绝大多数小题都要从全文角度进行判断。这一命题思路体现了“语篇意识”。说明型完形填空一般用言简意赅的文字,按照一定的方法介绍事物,解释事理。最显著的特点是:

1.开头点题

做说明型完形填空时,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是具体实物还是理论性概念。因此,明确说明的对象是掌握说明细节的前提。在近年的说明型填空中,作者一般在文章的首句直接提出说明的对象。

2.结构清晰

把握语篇特征对理解文意与答题极为有利。说明文的写作一般按时间顺序(指先后顺序),空间顺序(从局部到整体,从上到下、从内到外),逻辑顺序(前因后果,先果后因,先主后次);认识顺序(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

【应试对策】

1.通过短文抓主旨

一般情况下,完形填空短文都不给标题,不容易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大意。但短文首句通常不设空格,这就为我们窥视文章全貌提供了一个窗口,而尾句往往是文章的总结、结论和点睛之笔,所以抓住开篇启示作用的首句和总结概括性的尾句是必要的。

2.精读短文析文意

应逐句精读短文,逐题分析选项,对特定的语境作深入的理解,克服“定式思维”,根据全文大意和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逐项填空。要吃透文意,理解到位,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从上下文的角度考虑,注意其内在联系。

第二点:从词汇意义及用法、惯用方式和搭配的角度去考虑,准确判断。

第三点:从逻辑推理、常识等角度考虑,挖掘文章的寓意及隐含意义。

第四点: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角度去考虑,避免错误。

3.复读全文再检验

在做完一篇完形填空后,文章完整了,应从头至尾读一遍,根据复读的语感和对整篇短文的理解,再次将较明显的错误改正,个别需要推敲的再做调整,尽可能少出错。

三、议论文

【命题趋势】

议论文是一种通过剖析事物,论述事理,提出主张,发表见解的文体。

议论型完形填空分为两种,一种是夹叙夹议型完形填空;另一种是纯议论型完形填空。第一种的基本模式是:叙述事件,提出感悟,作出结论。第二种的基本模式是:提出论点,列举论据,提出看法。这种完形填空都有以下特点。

1.首句制胜,论点明确。

议论型完形填空绝大多数都把文章主旨句作为首句。作者一般在这一句话中提出论点,然后在各段的首句提出分论点。

2.结构清晰,脉络有序。

议论型完形填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它们一般有序地安排在引子、正文、结论这一议论文的一般结构中。能说明论据主要内容的答案,可以在论点里得到印证,而论点的答案也可以与论据结合起来,这样论点、论据形成一体,相互印证。有时作者为了使文章脉络清楚,逻辑流畅,都会使用一些连接词。如:on the contrary, all in all, in short, generally, worse still, on the other hand, in conclusion, as a consequence, hence, also, personally, further more, definitely, surely, undoubtedly, obviously, additionally, besides, likewise, for the sake of, firstly等。

3.按一定的方法论证。

议论型完形填空都是按一定的论证方法来论证的。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归纳法(分析个别事物,达到共同点,得出结论);推理法(从原理出发,个别分析说明,得出结论);对照法(正反对照,分析说明,得出结论);驳论法(阐述错误观点,逐条批驳,阐明观点)。

从命题的角度看,呈现以下趋势。

1.纯语法题和同义词辨析减少。

第一小题的四个选项都是词性相同的词汇,而且时态、语态也相同,因此不必考虑词性、时态、语态等语法功能。虽然选项词性相同,但意义却基本上有着较大的区别。这样就避免了考生把大量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同义词辨析上,而把时间和精力花在对文章意义的理解上,突出了应用能力。

2.词汇重复率减少,词眼互相呼应。

3.综合考查学生的经验、推理、推断能力。

不只单纯考查语法,词汇知识,而是以考查这些知识的运用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的生活经验,推理、推断等能力。

【应试对策】

1.多掌握一些固定搭配,包括固定短语和习惯语法等。

2.词语辨析,表面上是语境中词语的语意选择,其实是考查词汇的运用能力。

3.熟练的语法知识,尽管近年来单纯考查语法知识的题很少,但熟练的语法知识不但可以有助于快速理解文章的句子结构和大意,对解题也很有帮助。

4.注意培养结合全文结构和中心思想,根据常识和上下文提供的信息进行理解、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5.要加强对上下文逻辑关系的理解,如转折关系、让步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增补关系、比较关系、对比关系等,以及对转换词语的运用能力的培养。

6.要学会根据上下文的同义词线索、环境线索、对比线索、因果线索、顺序线索等进行分析判断。

篇9: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技巧与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技巧

高考英语阅读理解技巧

一、常考语法点

1.复杂长难句结构(复杂句中常有2个动词为标志)

2.强调句(it is that do not only but also)

3.正话反说(潜台词)(sound like/seem look as though utopia)

4.含插入语的句子(跳过不看)

5.双重否定(负负得正原则)(hardly unknown, do not less , nothing illegal)

6.一些特殊标点,如引语常考。要不支持,要不批判,要不大背景。

7.复杂句中的拆分的固定结构,如from to between and

8.同位语

9.指代关系

10.逻辑主语、宾语

11.省略句

12.虚拟语气

13.例子常考,看例子说明什么。

14.转折处,重点在转折后。

15.因果句常考,奇速英语注意分清那是因,那是果,不要颠倒。

16.类比比喻常考。

17.集中式列举一般会出题。

阅读核心语法:

1.定语从句

2.插入语

3.定语后置

4.并列句

5.分词现象

二、文章结构分析

提问-回答

新老观点对比型

独句段(极有可能是中心思想所在)

让步叙述型

争论辩论型

一分为二型(二个核心的平行结构)

总分总

三、阅读的黄金三原则

(一)剥洋葱式句法结构分析:

1.判断一句话有几个洋葱(主从句分节)。

1)如果一句话有and或or,并且and前后是句子并列,那么前后独立构成一个洋葱,分开剥皮。

2)看这句话中有没有but或yet,如果有but,yet那么前后独立各自成为一个洋葱。

3)看这句话中有没有特殊的标点符号:分号,冒号,破折号,有的话分开几句话剥皮。

2.对每一个洋葱分开剥皮,必须从第一层皮开始,也就是整个句话的核心主谓宾,以后一次每构成一个语法就构成一层皮。注意时态!

3.将每层意思翻译成中文。

4.用设问的方法将这些句子串联起来,组成复杂句。

(二)得分句、辅助句:

1.当得分句式某一段的第一句话,那么辅助句就是这一段的剩余文字。

2.最后一句话,那么辅助句是倒数第二句话。

3.中间一句话,那么是这句话的前后句。

(三)坐标轴原则:

就是选择与原文意思最接近的意思,如果都不接近就选范围大的那个。

确定零点很重要:中心词。

确定中心词:

1.看题干有没有人名、地名、大小写,时间、数据等。

2.看主语谓语宾语。

3.看其他词汇。

4.找到:好几个。一一对照,确定到底是那句。

5.找不到:顺序原则。计算原则。

6.例外:下面哪项是对的?要从选项里找中心词一一对照,有的是找不到中性词的。

四、阅读的几种题型

1.情感态度题,包括全文和局部

2.中心思想题,包括主旨大意题,最好标题题,目的题,例证题等

3.猜词题

4.事实细节题

5.推理判断题

五、做阅读的具体方法

1.先看题干,明白要问的是什么?确定是何种题型?

2.进入本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步骤。

3.再看文章对应的段落,在里面找正确答案。

4.做完一题,再看下一题的题干,在下一段找答案,一般都是一题与一段相互对应。

5.遇到“下面哪项对?下面哪项不对?”这种题目一般都是和段落对应,要不就放到最后做!

6.做完后分析文章的主旨大意,看看自己选择的是不是符合文章的主旨,很多题目都是这样的,包括细节题。

7.做完全部题目结合概率论来检查。基本上是5个平均,有时会有4、6现象,但只会出现二个,不会出现四个!(意思是一般是5A5B5C5D,个别年份是4A6B5C5D这种形式的)

六、阅读命题原则

1.避免考生根据一般常识而不用阅读文章就能得出答案!所以看似是常识的肯定不对!

2.正确选项的长度和结构要有迷惑性,不能明显异于别的选项!

七、正确答案分析

阅读问题的正确答案经常具有下列5大特征之中的一个或几个:

1.特征1——内容:常与文章的主旨有关。

即经常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文章后面几个问题的正确答案都对应文章的主旨,因此,要注意正确表达了原文主旨的选项。

2.特征2——位置:常对应段首、段尾和转折处。

在前面的做题步骤中已经指出段首、段尾和转折处是文章的重点,也是常出题的地方,值得关注。

3.特征3——改写:常对原文进行同义替换、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

同义替换、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是阅读三种最常见的答案编写方式,了解它们就等于能从命题角度把握问题。

4.特征4——语气:常含有不肯定语气词和委婉语气词。

有些问题的答案,尤其是推理题的答案中常包含不肯定语气词和委婉语气词,如may等,以显示推理的相对性。

5.特征5——特性:常具有概括性和深刻性。

由于考研阅读考查的对象是文章要点与重点,因此答案通常具有概括性和深刻性,所以选择答案时对于包含过于琐碎细节的选项要警惕。

做阅读问题时,如果能以原文为依据,并结合上述正确答案的五大特征进行思考,结果会比较理想。

八、干扰选项的特点

1.看似合理,其实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要么利用在文章中没有提到的生活常识编造选项。

要么把文章中的事实和细节当主旨,把片面的次要的观点当成主要观点。因此我们要从文中找依据,找答案,看似合理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答案。

在主旨题中,应该排除细节干扰,把握文章主题。

2.偷梁换柱,张冠李戴。

要么对原句中的细微处做了改动,要么截取文章中的词语或类似结构进行编造。要么在备选项中把因说成果,把果说成因,把别人的观点或作者反对的观点说成是作者的观点。因此我们要注意,过于相似的选项不一定正确,除非程度、范围都与原文完全一致。我们要注意:“原文越多,对的可能性越小”!

3.用常规含义代替偏用词义。词意句意题中,通常把要考察的词或句的常规含义作为干扰项。

4.过度引申。要注意选项是不是大大超出了文章允许的范围,切勿过度发挥。

5.最具迷惑性的选项是一半对一半错的!

高考英语语法填空解题技巧

解题思路

一、读懂首句,判断体裁,确定时态

二、动脑思考,分析推理

三、通读全文,验证所填的词

2

考查范围

一、语境(上下文)

二、语法:动词(时态、语态、非谓语形式)、名词、代词、冠词、介词、固定搭配、情态动词、复合句、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及构词法、倒装等。

3

解题技巧

冠词:a, an, the

介词:in, on, at, with, as(作为), before, after, by, from, through, to, for等

代词:one, another, other, both, none,I, we, you等人称

连词:

(1) and, or, but,however (用于两个完整的句子之间)

(2) that, which,who, whom, whose, when, where, why (引导定语从句)

(3) that, whether,if, whose, which, who, what, when, where, how, why (引导名词性从句)

(4) when, before,after, until, while, because, so, if, unless, although, as (引导状语从句)

(一)无提示词

1. 缺主语或宾语,一定是填代词或名词(多考代词)

例:She did not hesitate for long : although her father smoked a pipe only once in a while, she knew that this was a present which was bound to please( ). (2009年广东高考)

解析:不定式后动词please缺少宾语,应填代词;又从文章和句子意思可知是给父亲买礼物,使他高兴,确定填??her。

2. 如果句子基本结构完整,名词前面无限定词(冠词、不定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则设在该名词前的空格很大可能是填限定词。

例:It is said that a short-tempered man in the Song Dynasty (960—1279) was very anxious to help( )rice crop grow upquickly. (2008年广东高考)

解析:名词rice crop前还没有限定词,应当填限定词;根据句意,这个急性子人当然是急于使“他的”禾苗长得快,故填形容词性物主代词his。

3. 如果句子基本结构完整,名词或代词在句中既不作主语、表语,也不作动词的宾语时,其前面的空格通常是填介词。

例:When Jane got home, with her small but well-chosen present in her bag, her parents were already ( )table having supper. (2009年广东高考)

解析:分析句子知道名词table在句中不作主语、宾语,也不作were的表语,空格处应填介词,使table成为介词的宾语;根据having supper确定应填介词at,at table表示“在餐桌边,在进餐”,是固定搭配。

4. 如果两个句子(即两个主谓结构)之间没有分号或句号,也没有关联词连接或引导,则填并列连词或从属连词。

例: He was very tired from/after doing this for a whole day, ( ) he felt very happy since the crop did “grow” higher. (2008年广东高考)

解析:两个句子间是逗号且无关联词连接,则空格处一定是填关联词;再根据前一句他感到very tired和后一句子的very happy得出前后为转折关系,确定填并列连词but。

5. 和it有关的一些特殊句型也是判断纯填空题的一个重要技巧。

(1)根据it作形式主语或形式宾语的句型来判断空格处是否应填it。

例:She remembered how difficult ( ) was to choose a suitable Christmas present for her father.

解析:分析句子可知,宾语从句中真正的主语是后面的不定式to choose…,空格处应填入作形式主语的it。

(2)根据强调句结构:“It is/was+被强调部分+ that/who+句子剩下部分”,来判断空格处填it还是that。

例: … and ( )was only after I heard she became sick that I learned she couldn’t eat MSG. (广州一模)

解析:分析句子结构,可知该句为强调句句型应填it。

强调句判断方法:

将it is/was...与连接词去掉,句子仍然完整正确,就为强调句型。

(二)有提示词

1.动词:

(1) 给出的提示词为动词时,考生应首先分析句子结构,判断该动词在句中是谓语动词还是非谓语动词,或者是否需要转换词性等,然后再具体解题。

例: … people stepped on your feet or ( ) (push) you with their elbows, hurrying ahead to get to a bargain. (2009年广东高考)

解析:提示词push在句中与stepped作并列谓语,要用一般过去时,填pushed。

(2)如果一个句子没有谓语动词,或者提示词与已有谓语动词之间是并列关系时,所给提示词就是谓语动词,此时要根据语境考虑时态和语态。

例:Her mother was excited. “You father has at last decided to stop smoking,” Jane( ) (inform). (2009年广东高考)

解析: 主句没有谓语,考时态和语态;根据文章意思可知Jane是“被”她母亲告知父亲决定戒烟的,确定应用一般过去时和被动语态,填was informed。

(3)如果句子已有谓语动词,给出的动词提示词也不作并列谓语时,则考查非谓语动词,这时要根据句子所缺成分和非谓语动词各自用法特点,选择动词-ing 、动词-ed 和不定式,具体确定方法如下:

提示词在句中作目的状语、only后的结果状语、情感形容词或动词后的原因状语时,通常用不定式。

例:For example, the proverb, “ plucking up a crop( )(help) it grow”, is based on the following story. (2008年广东高考)

解析: 分析结构可知句子已有谓语is based,help在此为非谓语;根据句子意思,把禾苗拔高的目的是帮助它们长高,确定用不定式作目的状语,填to help。

(4)提示词给的是动词有时也会考查词类转换,考生须仔细分析句子结构,正确填词。

例:But Jane knew from her past experience that her( ) (choose) of ties hardly ever pleased her father.(2009年广东高考)

解析:分析句子可知,choose在同位语从句中作主语,且在形容词性物主代词her后,确定用名词形式choice。

2.形容词和副词

(1)提示词为形容词或副词,重点考察它们的比较等级、形容词副词之间的词性转换,具体解题技巧如下:

考察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等级。一般来说,如果有表示范围的in/of介词短语,用最高级;than的前面要用比较级,但考生要特别注意的是,在特定语境中, “than+ 比较对象”和表示比较范围的of/in短语常常被省略。

例:The water was simply the container for an act of kindness and love. Nothing could be __39__(sweet)”.(2010年广东高考)

解析: 由语境可知,这水是好心和爱的表现,没有什么比它更甜了,这是省略了than the water的隐性比较级,确定填sweeter。

(2)形容词和副词之间的词类转换。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整个句子,作状语,用副词形式;作表语、定语或补语,通常用形容词形式。

例:His teacher took a deep drink, smiled ( ) (warm), and thanked his student very much for the sweet water. (2010年广东高考)

解析: 修饰动词smiled要用warm的副词形式,确定填warmly。

4

总结

一、首先熟悉语境

二、对于连词、介词、关系代词、关系副词等,不仅要理解它们的意思,还要熟记它们,在考试时能准确、快速地提取它们

三、对于动词,要掌握常用的时态、语态和非谓语动词的用法

四、对于句子,要能够分析其结构,懂得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词性

五、对于单词,不仅要背诵其意义和拼写,还要掌握基本的词形变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