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ore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标准英语第七册第六模块教案,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标准英语第七册第六模块教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标准英语第七册第六模块教案
标准英语第七册第六模块教案
标准英语第七册第六模块教案 Module6 Unit 1 A postcard from New York 一、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 1、学习句型:Have you got …? 2、比较“and”、“but”的不同用法,。 二) 能力目标:询问他人拥有的物品。 三) 情感目标: 善于与人交往,与他人做朋友。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利用“and”、“but”将短句连成长句; 2、询问同学们拥有的物品; 三、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单词卡片,明信片,贴花, 猜谜语 四、教学过程 (一、)准备: 1)Chant:Hobbies。 (2)教师拿出先准备好的包,然后让学生猜包里的东西。 T: I have got somethings in my bag .It’s a fruit,it’s red.What is it.Guess! Ss: It`s an apple . T: Yes , I have got an apple . What have you got ? Ss: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并运用“I have got…”进行语言表述。教师可以随即说 “ x x /he /she has got a ….”帮助学生复习句型。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此处设计了一个比赛,将全班分成四大组,每全组的成员自主表述一个句子加一分,看哪个组得的分多。 (3)We have learned the new words by yourselves already.Now let’s show in your groups。各组出示单词卡片并认读单词或者说句子,每说对一个得一分。 (二、)新知呈现: 1. 教师出示明信片, T : Look, I’ve got some postcards and they’re from my friends. Today Sam and Amy have got a postcard ,too. It’s from New York 2.引出课题A postcard from New York ”(板书课题,并带读。) 课件出示T: Now let look at the cartoon Pay attention the new words please. (三、)新课: 1.学生看问题,并自己学习课文。 1).Who sent the postcard to Sam and Amy? 2.)Where is the postcard from ? 3.)What has Daming got ? 4.)What has Laura got ? 5.)Can Laura use chopsticks ? 2.分组回答问题。 板书:Daming has got a Chinese kite and we fly it in the park. Laura has got some chopsticks but they are difficult. 3.小组内互读,并展示。 (四、)操练与巩固: 1.(1)T:教师拿出一个苹果边说边做动作“I have got an apple and I can eat it .”同时,教师出示课件: I have got a cat and I often play with it . T:What have you got ? Ss: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并试着运用这个句型表述。每说对一个句子就为该组得一分。 T:当学生表述完后,教师可以说“she/he has got a …and she/he can …”句子。当学生不会运用此句型进行表述时,教师可以用简单的问题引导。 2.(2)T:教师出示课件,边说边做动作“I have got a violin but I can’t play it. .同时,教师出示课件: I have got a guitar but I can’t play it . Sam and Amy live in China , but they`re not Chinese .They are American. Ss: 学生拿出自己的物品并试着运用这个句型表述。每说对一个句子就为该组得一分 T:当学生表述完后,教师可以引入“she/he has got a …,but she/he can`t …”句子。 3.Make sentences using “but” or“ not”. (五、)小结:将前面所比赛的分数做一个总评,给学生一个肯定。 (六、)作业:(挑选你喜欢的题目做两道) 1. 听磁带熟读课文。 2. 抄写本课单词、重点句3遍。 3. 给好朋友写一封postcard,下节课展示。 4. 预习Module6 Unit2。 板书设计: Module 6 Unit 1 A postcard from New York. Daming has got a Chinese kite and we fly it in the park. I’ve got some chopsticks but they are difficult. 教学反思: 六年级学生由于知识难度的增加和自身年龄的特点,学习积极性较低年级时有所下降,所以本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本着兴趣第一的原则。 我觉得这次授课,亮点有三: 第一主要通过韵句和问候将学生的心快速拉回课堂,同时也是为了加强英语的运用;第二新课的导入我运用了明信片导入的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主要是采用动态真实性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引入比赛,利用小组比赛的'形式,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开口讲英语;在复习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说一些简单易懂的句子和做动作以及课件,引导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句型,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句型表述自己的能力和喜好,同时在小组内检查预习情况,比赛继续延用下来,这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表现欲。 新课环节我充分利用小组互助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学习课文,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操练环节我借助课件练习新句型,真实又带有趣味性,因此达到了一举三得的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同时渗透第三人称,这样起到了画整为零的效果;本小节结束时,对比赛做一总结,这是给学生成功的肯定,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但同时,也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学生合作互助还不是很到位,学生练习时间欠缺,对学困生的关注还不够等。另外,还要注意语音的问题,比如:句子连读发音“I can send you one.”中的”send you”应该要让孩子学会连读,但是在这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忽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及时改正我的发音问题!篇2:第七册教案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已经掌握了“个”、“十”、“百”、“千”这几个计数单位,并且会正确地读写万以内数的基础上,把计数单位扩展到“亿”,再分别学习万级数的读法和含有两级的数的读法,万级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最后学习比较数的大小,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按照四位一级的计数特点正确读、写亿以内的数.帮助学生建立较完整的计数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亿以内加法和减法,乘数和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打下基础.本单元教学重点是万级数的读法和写法,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获取新知,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内容:教材1页―3页,例1、例2,2页―3页做一做,练习一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以及按数级读数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按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的数.
2.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数的概念,掌握一系列的计数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在万以内数的读法基础上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鼓励学生在科学领域中研究与创造.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读法.
教学难点 :每级末尾、中间带0的数的读法.
教具、学具准备:算盘、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1)一千里面有个百,一万里面有()个千.
(2)()个一百是一千,()个一千是一万.
2.复习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师出示5张卡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教师首先把“百位”贴在黑板上,指名同学按照顺序依次贴其它卡片.全部贴好后请同学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3.读数练习:
教师在贴好的数位下填数字,学生进行读数练习.重点引导学生复习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读法.
4.想一想,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规则是什么?
(引导复习万以内数的读法,为后面类推亿以内数的读法作铺垫.)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 :
(1)投影出示:
①1993年我国台湾省大约有20944000人.
②人造地球卫星速度是每分钟约474000米.
③某县去年试种水稻新品种,总计增产5471000千克,增值6705000元.学生自由读一读上面3句话.
(2)导语 :
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还经常用到这些比万大的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些比较大的数的读法.
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读法
2.新授:
(1)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①学生观察板书:个、十、百、千、万,想一想:它们之间有什么规律呢?你能按这样的规律继续往下数吗?
(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类推,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学生根据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的规律自己数出: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教师板书:十万、百万、千万.
②认识“一亿”:
用刚才的方法,我们接着往下数,十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学生认知有难度,可能会说出,十个一千万是十千万,在这时,教师要同学生一起数,并指明,十千万就是“一亿”.)
教师板书:一亿,并指出一亿是个很大的数,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看投影:
自由读一读.(把抽象的数形象化)
③结合板书,教师指出个、十、百、千……等都是计数单位.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哪些呢?
从刚才数数的过程中,你发现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然后汇报讨论结果.
引导学生明确: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2)教学数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①引导学生观察:计数单位之间是怎样排列的?
教师说明用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②师生共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板书:在每个计数单位下面写一个“位”字.
重点提示亿位前面要加“……”.
③分清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明确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几个一写在个位上,几个十写在十位上……几个千万写在千万位上.
同一个数字,把它写在不同的数位上,它表示的计数单位就不同.教师出示卡片:数字“5”,把它放在不同的数位上,同学分别说出它的计数单位.
④认识数位分级: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从右起每四位为一级.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百万、千万是万级,表示多少个“万”.
突出我国四位一级的计数知识,并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板书,进一步完成数位顺序表.
⑤反馈训练:
请同学仔细观察数位顺序表,完成练习一1、2题.(灯片出示)
(3)教学万级数的读法:
①先读出下面各数:
28、308、4007、3070
这些数都在哪一级?表示多少?
如果把这些数放在万级,又表示多少呢?
引导学生明确:同一个数在个级时表示多少“个”
在万级时表示多少个“万”
(渗透个级数与万级数读法的内在联系.)
②教学例1:
教师在标有计数单位的珠算上分别拨上二十八万和三千零七十万.
学生对照数位表,先写出阿拉伯数字,然后自己试读这两个数.
引导学生根据个级数的读法,类推出万级数的读法.
同学之间互相汇报试读结果.
③反馈训练:2页做一做.
④思考讨论:
万级数与个级数读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明确:读万级里的数,按照个级数的读法来读,在后面加一个“万”字.
(4)教学含有万级和个级数的读法.
①出示例2:
观察:例2与例1的各数有什么区别呢?
(例1都是整万数,例2是含有两级的数)
像这样含两级的数该怎样读呢?你能不能应用刚学过的知识再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自己读出这几个数呢?
②学生试读例2的三个数.
2460064070010030040
思考讨论:
先读哪一级,怎样读?再读哪一级,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0”不读出来,什么情况下“0”要读出来?
(用试读讨论方法,突破难点:鼓励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
③在学习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总结出亿以内数的读法法则.
④反馈训练:3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练习一第3题:读下面每组数
34和3400003004和30040000
340和34000003040和30400000
(通过此练习,使学生弄清个级的数与万级的数在读法上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读数法则的第二条)
2.练习一第4题:
学生充分说、读,面向全体,引导学生根据读数法则来读中间、末尾带零的数.
3.判断:
(1)4080500读作:四百八十万零五千()
(2)3706000这个数中所有的“0”都不读出来.()
(3)40506000这个数中有一个零要读出来.()
(此题考察学生对难点的掌握情况)
4.出示活动数字卡,在数位顺序表上进行读数练习: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数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第5题.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这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材7页例3、例4;7页做一做,练习二1-6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在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基础上,掌握整万数的写法和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2.能根据数级正确地写出亿以内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运用迁移、类推方法,引导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规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对反映国情的一组数据的读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学难点 :每级中间或末尾带0的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数位表、电脑.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
(1)在数位顺序表中,左起第5位是什么位?第9位是什么位?
(2)万级包括哪几个数位,个级包括哪几位数位?
(学生回答后,教师在黑板上贴上数位表)
2.读数练习:读出各数,并说一说读法.
(1)70000、700000、7080000
(2)102345、320600、2050700
(读数与写数有密切联系,通过此练习,复习亿以内数的读法,为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作铺垫)
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想一想:万以内数的写法规则是什么?
(从高位写起,哪一位上是几,就在那一位写几,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二、探究新知
导入 :万以内的数同学都会写了,那么用这个写数方法是否能写出更大的数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师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教学整万数的写法.
(1)出示例3: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
①读题,并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整万数)
②借助数位表写数
按照刚才写数的方法,你能对照数位表写出下面各数吗?请同学们在自己的数位表中试写这几个数.
③指名同学到黑板上对照数位表写出各数,并说明这样写的理由.
引导学生类推:根据个级数的写法,哪一位上是几,就对着那一位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对着那一位写0.
七万:在万级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
七十万:在十万位上写7,其它数位写0,写作:700000
七百零八万:在百万位上写7,在万位上写8,其它数位上写0,因此写作:7080000
(使学生运用迁移和类推方法获取新知,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的精神.)
(2)总结整万数的写法
①刚才我们是根据数位表来写,如果离开数位表,怎样很快写出这些整万数呢?
(请同学小声议论一下,不急于找同学回答,目的是给学生一段思考时间)
②借助电脑来理解万级数与个级数写法的联系.
请同学看屏幕,教师按以下步骤切换画面:
第一步画面: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在数位表中的写法,如图:
第二步画面:去掉数位表,请同学观察这几个数写法的共同特点.(个级都是四个“0”)
第三步画面:把三个数末尾的四个0去掉,请同学再读这几个数,提问:这几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观察去掉四个0后,三个万级数分别变成7、70、708,都成了个级数.)
如果把7、70、708再变成万级数七万、七十万、七百零八万该怎么办呢?
(再在7、70、708的后面添4个0)
第四步画面:第三步中每个数末尾去掉的4个0再分别回到原来的位置,并闪动两次.
③根据电脑演示,请同学想一想:整万数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理解写整万的数,先按照个级数的写法来写,然后在后面加4个0就可以了.)教师板书.
(通过电脑的动画效果,使学生直观地发现万级数和个级数写法的联系和区别,帮助总结整万数的写法.训练学生由直观――抽象的思维过程.)
(3)反馈训练:练习二第2题.
2.教学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1)出示例4:写出下面各数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①同学自由读一读,观察这些数与例3各数有什么区别?
②讨论:含有两级的数应先写哪一级,后写哪一级呢?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写数要从高位写起,所以应先写万级数,再写个级数.
教师板书:先写万级,再写个级.
③同学们按照这个写数顺序,试着在自己的数位表中填写出这三个数.
④指名同学边板演边讲述自己写数过程.
(2)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①在刚才写数的过程中,你认为应特别注意哪一点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特别注意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
②讨论:既然这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又为什么要写0呢?0到底有什么作用呢?
通过讨论,突破难点,使学生明确“0”在写数时起占位的作用,千万不能丢掉.
教师板书: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同学总结含有两级数的写法.
教师在板书中加虚线框.
(3)反馈训练:7页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数的最高位是万位,它是()位数.
一个数最高位是十万位,它是()位数.
(2)一个8位数,最高位是()位.
一个6位数,最高位是()位.
(3)在写数时,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
2.练习二第3题.
3.练习二的第4题.
让学生读一读这些数,然后再按含有两级数的写法逐级写出各数.教师结合这几组数字向学生重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所取得的日新月异的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练习二第5题.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掌握了那些新知识?
(学生总结亿以内数的写法)
五、布置作业 :练习二第6题.
六、板书设计
亿以内数的写法
例3:写出下面各数: 例4:写出下面各数:
七万写作:70000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写作:102345
七十万写作:700000三十二万零六百写作:320600
比较数的大小近似数
教学内容:教材10-11页例5、例6,10-11页做一做,练习三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学会比较亿以内数大小的方法.
2.使学生学会将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3.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亿以内的数万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它的近似数.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发现问题.
2.培养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求的习惯.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篇3:美术教案第七册
人教版美术教案第七册
第1课 四季的色彩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够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应会:认识该课中介绍的四位画家,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其作品进行初步分析,并写出短文,以表达对画而的认识与感受。 2、隐性内容与目标 (1)通过本课欣赏,认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了解东西方不同的文化。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四季的色彩,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难点:用写短文的方法,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 课前准备 l教师设计《四季的色彩》课件,音像结合,图文并茂。 2学生搜集在不同季节拍摄的照片或相关资料,并和家人聊一聊对不同季节的感受。 导人 1请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四季图片) 2问题: (I)你看到了什么? (2)听到了什么? (3)又想到了什么?(请学生回答) 3自学:打开书第2页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试着用“这是季,是 的季节。”来形容它。 4全班交流:你对最喜欢的季节有哪些美好的记忆或感受? 5出示课题:四季的色彩 新授 I、欣赏。 (I)出示教材中的四幅画。 (2)问题:说说四幅作品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2.分组活动。 (1)要求: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由组长带领分组欣赏。 (2)学生根据要求.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反馈 l反馈。(以小组形式) (1)《早春之路》(日本画)东山魁夷(日本) ①画面体现了什么绘画风格? (写实性、装饰性) ②画家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表现春天? ③写一篇短文来表达你从这幅作品中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什么?(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④你还想了解什么? (2)《夏》列维坦(俄国) ①画家运用了怎样的笔触来表现画面?(细碎、完整) 小知识:笔触是画家在再现或表现自然和生活时运用的各种笔痕。 ②画面主要使用了哪些颜色? ④用短文表达欣赏这幅作品之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3)《金秋》(中国画)林风眠 ①画面用色有什么特点?(淡雅、浓重) ②树林在阳光照耀下呈现什么色彩’ ③给你带来哪些秋天的感受?试用短文表达。(请参考书上第2页对这幅图的提示。) (4)《冬猎》(油画)勃鲁盖尔(尼德兰) ①你从画面中看到了什么?(风景、人物、动物、植物)说一说。 ②观察作品的色彩,你有哪些体会? ③你能感受到哪些冬天特有的美丽?用一篇短文表达出来。(请参考书上第3页对这幅 图的提示。) 拓展 教师总结:虽然冬季将一切事物归于沉寂,但是却预示着春天的来l晦。四季的色彩是丰富的,有无限象征意义,四季的更替又是一种自然现象,它们之间是互相孕育、不断积累、循环往复的。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 希望同学们学会运用艺术的服光和美术的语言来观察、表达艺术作品和大自然带给我们 的感受。 第2课生活中的暖色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暖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画一幅以暖色为主的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暖色知识,体验暖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景象。 难点:以暖色为主的画中冷暖的搭配和感受。 (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暖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暖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活动 教学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内容: 1准备2~3张以暖色为主的图片。 2你认为暖色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3你喜欢冷色还是暖色?为什么? 组织教学 出示色卡,将暖色与冷色分开。 学生选择区分冷色与暖色。 认识暖色,了解暖色特点:对比中产生冷暖。 播放教学课件《生活中的暖色》。 你发现生活中、自然界中哪有暖色? 什么场合使用暖色? 研究活动 组织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自已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2暧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3.介绍一幅画的名称、也.彩以及给你的感受。 小组活动: 分析自己带的图片中哪些是暖色。 暖色画中的少部分冷色起什么作用。 介绍一幅画的名称、色彩以及自己的感受。 艺术实践 分析名家名作《红色的房间》表现方法,谈谈给你的感受。 仿照马蒂斯《红色的房间》,选用与其不同的暖色改画一幅作晶。 第3课生活中的冷色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l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冷色的色彩特点和所表达的感受。 应会:能运用冷色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2.隐性内容与目标 了解冷色知识,体验冷色带来的感受,提高学生色彩审美感受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冷色.初步掌握冷色基本知识,并能以冷色为主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难点:运用点染的方法画一幅风景画。 (三)学习材料 教师:色卡、冷色为主的图片、教学课件《生活中的冷色》、学生优秀作业、绘画用具 学生:冷色为主的图片、绘画用具。 教学活动 课前准备 布置课前准备:收集表现水的图片。 组织教学 欣赏书中图片《水》。 组织研究活动 冷色卡中再分析偏冷和偏暖色。举例说明对比关系。 欣赏冷色表现水的图片,淡一谈冷色给你的感受。 分析、交流活动。 冷色给人的感受:清爽、宁静、安详、庄重、高雅、朴素 讲授新课 演示运用冷色表现水波纹方法: 将冷色滴洒在盆水中,(不要搅匀)趁色彩没有完全散开,将生宣纸覆盖在水面上.浸透轻拿出即可呈现自然水纹。 艺术实践 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准备好水盆、颜料、生宣纸 小组合作完成作业。 展示评价 l组织小组展示作业。 2组织评价作业。 给自己的画起个名字,介绍自己的画中最得意之处。 第4课快乐的人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应知: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可以应用于线造型的各种各样的媒材,发现线材的美感并进行艺术创造。 应会:了解线材的基本制作方法。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习惯,培养学生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研究身边各种各样的线材,通过对身边线材的搜集、整理和组织,进行不同人物动态的造型。 难点:人物动态夸张、生动及线材连接点的处理。 (三)学习材料 各类线材,如不同颜色的铝线、铜线等,质地较硬的线材如粗铁丝不适合学生使用;辅助材料及工具,如大号螺丝、圆锥形瓶子等,尖嘴钳子。 激情引趣 让学生听一段节奏轻松欢快的音乐,伴着音乐欣赏不同风格的歌舞表演。 听到这样的音乐,你是不是觉得浑身都想动起来? 这样的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你觉得什么样的动作最能表现这段音乐? 小组探究 演示课件: 雕塑家族的新成员――动感雕塑。 小组研究: 表演并体会:当你活动时,主要是哪里在动? 欣赏书上名家作品: 它欢乐的动作和真实的人一样吗?哪里不一样?为什么? 动感雕塑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哪里? 研究教材 分析、研究材中学生作品: 你喜欢哪―件?为什么? 什么样的人是快乐的? 你打算运用怎样的造型突出表现快乐? 欣赏书中作品,看看他们如何用线材表现快乐的动感? 你觉得哪里的造型是难点?和同学交流一下。 技法指导 根据个人的喜好与力度情况,选择适合的线材进行表现。 教师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有制对性.的指导。 有些东西(螺丝钉、铅笔、曲别针等)不属于线材,你觉得它们像什么?能够与线材有机地配合使用吗?启发了你哪些想? 创作实践 提出作业要求: 个人独立创作或与别人合作完成有快乐动态的人物雕塑造型。 展评 营造社区环境,作为背景,将学生作品展示其中。 你在创作中遇见过什么难题?是怎样解决的, 谁的造型最大胆? 你最喜欢哪一组造型?为什么?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课后拓展 欣赏现代雕塑作品。 第5课自行车局部写生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力和线造型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自行车的基本结构,学习线造型的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用线精细地表现自行车。 (三)学习材料 白行车、图画纸、彩笔等。 教学活动 组织教学 导入新课 语言组织教学。 探究式学习活动 提问: l自行车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线有什么不同? 车把、车轮、车身、车上的线条有许多变化,比如,车条是直线、车筐是交叉线、链子上是曲线… 2谁能到黑板上画出自行车的某一部分? 组织同学们猜一猜是哪部分。 教师用线演示自行车局部写生方法,引导学生观察线的变化和衔接等。 学生观察、学习用线写生的方法。 小组讨论: 你认为教材上的学生作业哪些部分画得好?对你有什么启发? 组际之间进行交流。 他们观察得很仔细、表现得很具体、线条画得很丰富 学生动手实践 布置作业。 巡视辅导。 小结 教师组织学生小结、评价。 同学之间互相介绍、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作品。 课后拓展 展示几幅表现一组自行车的学生作品,引导学生回家可以进一步写生。 第6课猜猜我是谁 (一)教学内容与目标 1显性内容与目标 通过学习,发现、表现背面人物头部的美感,进一步学习写生及线造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线造型能力及画面的组织能力。 2隐性内容与目标 引导学生在小组学习探究中,相互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以及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会捕捉背面人物头部的特征,能用线描写生的方法表现出来。 难点:如何用线表现人物头部的特征。 组织教学 导人新课 语言组织教学。 探究式学习活动 讨论:展示儿位本班同学背而头像,请同学们猜一猜是谁。(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照好。) 板书课题。 提问:你为什么能猜出来刚才的几位同学呢? 板书:头型、发型、头饰、服装。 引导学生分析、感悟画家是如何通过背面篇4:美术第七册教案
人教版美术第七册教案
人教版美术第七册教案 全册教材分析 (一)主要内容及教材重点、难点: 主要内容: 本册教材是以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为主线,以由浅入深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内容为副线,主、副线密切关联,穿插并行。主要内容包括:色彩冷暖知识、线条、节奏、工艺制作、玩具、实用设计、电脑美术、欣赏等。 教材重点: 在循序渐进的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始终贯穿审美性和情意性的教学要求,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学习的两方面的需要。 教材难点: 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设计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强化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在继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美术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社会的进步与多元化的美术发展方向。 (二)教学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谈。 知识和能力: 通过观赏和各类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能用简单的话语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启发学生感受并表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帮助学生认识和使用常用色和点、线、面;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感受或意愿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形象记忆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欣赏、绘画、绘画创作等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美术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参与美术实践活动获得身心愉悦和持久兴趣;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具体措施 根据本班学生实际与个人的目标,抓住新课程理念的一个点谈本学期的具体措施(合作的学习方式、学科实践活动、创造性的培养、电教辅助教学、评价的改革、减负手段等) 合作的学习方式: 提倡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提高学生做小老师的兴趣及自学水平,也有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发展;学生仍然按照上学期分好的小组进行合作学习,鼓励合作与探究,合作作业以组为单位进行评价。欣赏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前期准备,如:上网查阅有关资料,采访有经验的家长等。橡皮泥雕课以小组为单位准备材料,进行合作练习。而造型表现课、游戏式活动方式的课业一定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集体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 学科实践活动(每学期2次): 1、在《会走的玩具》一课学习完毕后,自己设计、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间会走的玩具并进行展览。 2、 在《校徽设计》一课中,设计课后拓展作业为:为我们自己的学校设计一枚校徽。 创造性的培养: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提高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能力和切近自己生活的设计、制作能力。 采取巧妙的设计提问、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等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发散性,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将自己通过《变废为宝》一课学到的设计知识运用到为自己家的容器穿上花衣裳的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具有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的能力。 转变学习方式,把学习过程变成人的主体性、创造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讨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从而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进而发展综合实践能力。 以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方式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强调趣味性的美术学习,教学内容和活动方式要充分考虑开放性、立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全册教学进度 周次内 容 第一周《色彩的冷与暖》《线条的动与静》 第二周《美术的节奏》 第三周《变一变》《色彩的对比》 第四周《快乐的回忆》 第五周《登山游戏》 第六周《校徽设计》 第七周《精美的邮票》 第八周《做年历》 第九周《星座的联想》《窗外的景色1》 第十周《窗外的景色2》《我心中的未来》 第十一周《假如我是汽车设计师》 第十二周《梦幻之国》《纸带穿编1》 第十三周《纸带穿编2》《电脑美术》 第十四周 《会走的玩具》 第十五周《我们的生日聚会》 第十六周《漫画与动漫欣赏》 第十七周期末测评 第十八周优秀作业展示 第1课 色彩的冷与暖 教材分析: 色彩的冷暖会让人产生冷暖的联想。本课以直观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色彩的冷暖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体会色彩的情绪。并激发学生在色彩创作中有意识的运用冷色和暖色创造不同的画面效果。 课型:造型・表现 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冷色与暖色,了解色彩的基础知识。 2、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3、激发学生热爱美术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体验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 教学难点: 知道冷、暖色调各有哪些颜色。 教学准备: 投影仪、名家作品、水彩笔、油画棒、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谈话:色彩给人的联想 ① 红、黄、橙使你联想到什么?(火焰、太阳火热热、温暖的景色、物体) ② 蓝、绿、紫使你联想到什么?(天空、海水、冰雾等 ;宁静、寒冷的场面) ③ 小结: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不同的感受和联想。 2、欣赏名家作品,了解画家的用冷色与暖色表现的丰富画以及表达心中不同的内心情感。 3、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色并用的线条及色块表现画面,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 二、创作阶段: ① 提出作画要求: A、用线描或色块作画表现画面。 B、画面造型可以抽象的,也可以具体的。 C、用冷色或暖色或冷暖并用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②学生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4、展示作品,引导评价。 5、教师总结,提出意见和建议。 学生在三年级时对冷色、暖色有初步了解了,因此本节课的难点较快突破。在作画时画面表现的冷色调,暖色调相对比较明确。 教学反思:关于冷和暖不是绝对的,是要置于一个大环境中来对比分析的。 第2课 线条的动与静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线条的平直与弯曲,会使人产生动或静的感觉。平行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平直的地平线,有静止的感觉,而弯曲的线条,会使人联想到蜿蜒的河流,有流动的感觉。充分运用线条的各种造型,已经成为重要的表现手段,而且对美化画面和深化主题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学生发现存在于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中的线条,并能巧妙地利用它们去塑造形象,从而赋予作品鲜明的艺术感染力。从教材的例图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线条能赋予画面的生动性和悦目性。 教学目的: 1、观察平行和弯曲的线条,使学生认识线条的曲直在视觉反应上产生的静止和流动的感觉。 2、运用线条和色彩进行作画练习,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 教学重点: 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线条表达流动和静止的感觉。 教具准备: 课件、作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复习以前学过的《点、线、面》中的线条的种类。 师小结:板书--线条有粗、细、曲、直。 2、请同学说一说线条给人的感受,引出课题(板书)--线条的动与静。 三、讲授新课: 1、欣赏课件(流动的河流、静止的公路、地平线等),说一说,看到了什么样线条,给人什么感觉? 师小结:流动的河流展现的是曲线,有动感,而公路和地平线是静止的直线。 2、请同学回忆大自然中还有那些静态和动态的线条,它们各是什么样子。 师小结:平直与弯曲的线条会使人产生动与静的感觉。 以直观的图片让学生感受线条的曲直与动态的关系。 3、请学生欣赏课本范例,进一步感受线条的动与静。 想一想,线条在绘画中的作用。 4、教师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色彩的冷暖》讲解线条与色彩在不同画面中的运用。 (1)暖色和曲、直线的配合,产生的视觉反映。 暖 + 直 =温暖、平和 暖 + 曲 =热烈、欢快 (2)冷色和曲、直线配合 冷 + 曲 = 宁静、幽远(如蜿蜒的河流) 冷 + 直 = 单调、呆板 通过欣赏范图、教师讲解,让学生了解该如何更好的应用线条。 四、作业布置:用平行或弯曲的线条,表达静止或流动的感觉并上色。 五、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倡导学生在作业中的创新意识,对学生的创新画法给予表扬,及时鼓励好的作业。 六、作业展评: 1、个人分析画的内容,画面好在哪里? 2、同学互评,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作业,说一说它的优点? 3、教师简评。 七、拓展 教师展示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作品。请学生欣赏。 八、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现在有一种材料叫做毛根,性质柔软,色彩艳丽。利用它在课堂上讲解示范线条的曲与直,特别直观。一个好的教具的选择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第3课 美术的节奏 课型:造型、表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教学重点: 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教学难点: 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命运)、彩纸、剪刀、作品若干。 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篇5:第七册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锻炼学生以动作、线条再现情景的下雨喽能力。
2、利用色彩、粗细、节奏不同的点、线,以及细小的形状,大胆、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情景。下雨喽
3、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下雨喽。
教学准备:准备一些雨中的视频、图片,绘画工具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表达自己的不同感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音乐声中,播放下雨的场景。
让学生回忆下雨时情景。
2、引导学生用手的动作来表现不同的雨。
3、学生讨论。
二、教学新课。
1、可以用哪些细小的形状来表现不同的雨?
2、用语言或动作来表演人或动物在雨中的不同的感受、表现和情绪。
三、情感互动。
1、分小组表演雨中的即景。
2、欣赏教材上的作品,对作品的形式,师生共同进行分析。
3、作业要求。
四、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五、作业讲评。
自评、互评、师点评相结合。
篇6:第七册练习教案
第七册练习教案苏教版
课前思考:
教学处处留心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这段文字,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然后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让学生通过讨论,从感性上认识对联的有关知识。学生说出的答案不要轻易的否定,可让学生自己通过讨论选择最合适的字,以激发学生揣摩对联的兴趣。在教学中不要过多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第二部分是照样子对对子。教学时要认真分析例子,从感性上理解“细雨”和“和风”的对仗关系,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例子对出下句。要鼓励学生多找答案,通过讨论交流选择最确切的。
口语交际是一项以“如何用好压岁钱”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零钱的教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图画,从画面中人物的神态想象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然后指导学生阅读前面的一段文字,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即讨论如何使用压岁钱。教学时,在同桌练说、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可以推荐同学在全班介绍,注意在交流完后留出一点时间让大家进行补充、评议。在听、说、评中进行生生、师生互动交流。在活动中,教师要参与其中,对学生在听、说、评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使学生明白在讨论中如何说,如何倾听,如何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口语交际中要鼓励学生说真话,在讨论中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使用压岁钱的习惯。
授后小记:
学生对于春联比较感兴趣,有些小朋友也收集了许多的春联,我们在周一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也进行了交流,但在字词句的推敲上,我们还是不够熟练的。在教学处处留心部分前,我先让学生回忆了春联的几个特点,我想,这应该有助于他们找到最合适的字填入吧!进入讨论环节,学生争得不亦乐乎,在集体交流中,有些小朋友也是振振有辞,说到的字有“点”、“洒”、“润”等,基本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理由,我没有否定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来判定,我想,这样应该更有利于他们学习春联吧!
授后小记:
本课的教学与对联有着一定的关系,如“千帆竞发”与“万马奔腾”、“国泰民安”与“人寿年丰”等。而且,在理解词语的意思时,它们的解释也有些相似,部分学生能够发现其中的一些特点,因此,学得很有意思,其他小朋友也能够被带动,了解词语意思。春联的学习,我们主要以诵读为主,正所谓,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学”嘛!
授后小记:
本课的教学气氛比较活跃,因为学生谈到新年就兴奋不已,说到压岁钱更是激动得不得了,学生交流的欲望比较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关键是要让学生有条理地讲,有目的地讲。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还注意到,有些小朋友在用压岁钱的时候,只考虑到自己,而且买一些娱乐玩具,但也有些小朋友能够考虑到父母、爷爷奶奶,送一些小礼物给他们,更有些有爱心的小朋友,想要捐一些给希望工程。我想,压岁钱的价值就体现在这些地方吧!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本课我从从复习《春联》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春联字词上对仗的知识,运用这一知识来思考讨论,学习使用文字的技巧。并且要求学生运用过去积累的有关春联和对仗的知识,进一步进行词语训练,从感性上学习一点文字使用技巧,领略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奥妙。
授后小记:(第一课时)
“处处留心”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补上对联中的一个字,并说明补这个字的理由。我指导他们明白对联中的词语要词性相近结构相似,而且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推敲,尽量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我先让学生读短文,并让学生思考一下到底补个什么字,还没等我问完,大家脱口而出:“润”。我问他们原因,很多小手举起来,有人说“润”写出了雨的温柔;有人说上联的“拂”感觉风是轻轻地吹,所以这个雨也应该是很轻柔的。接下来的找样子对对子也就顺利成章了。我先让学生看例子,从感性上理解“细雨”和“和风”的对仗关系,再指导他们根据例子对出下句。我鼓励他们多找答案,效果还不错。
授后小记:(第二课时)
“读读背背”是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的一项练习,它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有8个词语,分成四组。我让同学们先读正确、读熟练,再联系生活实际,大致了解词语的.意思。在此基础上,我让他们继续开动脑筋,让他们想一想,课本为什么要这样排列这八个词语。有学生说,它们有相同的韵脚,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有同学说,每两个词语之间在意思上都有一定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三副春联,描绘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在教学时,我提出了这样三个问题:描写了什么?怎么做到对仗的?你能读出抑扬顿挫、和谐动听来吗?然后让学生自读自练。通过这三副春联,也激发学生对祖国语文的热爱、对春联产兴趣。
授后小记:(第三课时)
这是一项以“如何用好压岁钱”为话题的口语交际训练,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钱的教育。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从画面中人物的神态想象他们是怎么说的,怎么想的,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然后再指导学生阅读前面一段文字,明确这次口语交际的要求,即讨论如何使用压岁钱。我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鼓励他们发表自己见解,接着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一说,其他同学仔细听,认真想,最后做出适当的补充和评论,把你认为最好的见解挑选出来并说说原因。在同学们的发言中,我发现他们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能够合理使用压岁钱,有些同学定的计划非常周全,从中也体现出他们的爱心、孝心。
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三个字,发现它们的共同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描红,再书写。学生书写时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再观察教师范写,自己临摹,仔细揣摩字型。
教学反思(第三课时)
如何用好压岁钱,学生有许多想法:1、用于交学费,购买学习用品;2、爱心捐款,帮助希望工程的孩子上学;3、为绿化出一份力,进行植树活动;4、部分压岁钱存入银行,支援国家建设。5、购买图书,参加班级的“图书漂流活动”。……本课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学生进行不乱花零钱的教育。
篇7:第七册练习教案
练习内容:
1.区别形近韵母。
2.多音字组词。
3.补充成语。
4.熟记成语。
5.读读背背。
6.口语交际。
7.写毛笔字。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区别形近韵母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韵母。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集体讨论,归纳区别方法。
二、多音字组词。
1.自读,思考不同音时字音有何变化。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集体订正。
4.齐读。
三、补充成语。
1.自读。
2.学生做题。
3.集体订正。
4.齐读。
四、熟记成语。
1.自读,想一想每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2.学生汇报理解的词语。
3.熟读成语。
4.发散练习:将这些成语连起来说一段话。
五、读一读
1.自读,将文章读通顺。
2.分段指读,理解诗句意思。
3.自由读,读出感情。
4.朗读比赛。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够将周围发生的事说给同学们听。
教学过程:
一、明确要求
1.自读,明确要求。
2.讨论说话要点。
3.分小组排练的要求。
二、分小组排练,教师指导。
三、集体交流。
1.指名上台表演。
2.学生评议。
3.老师指导要点。
4.表演竞赛。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立刀旁和双耳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篇8:第七册练习教案
练习内容:
本次练习安排了7道题目,内容包括画出三拼音节,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改写句子、熟记成语,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写毛笔字。其中,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看图编故事是训练重点。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完成第一题
1.自读,读准字音。
2.再读拼音,找出其中的三拼音节。
3.说说双拼音节和三拼音节有什么不同?
4.独立练读,检查。
二、完成第二题
1.自读词语。
2.这些词语在那篇课文出现过?是什么意思?
3.快速在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解释。
4.将解释代入词语中,看看是否正确?
5.总结。
三、完成第三题
1.读句子,看看量具有什么共同点。
2.读句子,找找两句有什么不同点。
3.分析“把”字句和“被”字句怎样进行变换。
4.做题,订正。
四、完成第四题
1.自读,思考词语含义。
2.学生讨论。
3.教师结合诸葛亮的一生,解释词语含义。
4.熟读词语,直至背诵。
五、完成第五题
1.自读。
2.简要介绍歇后语的知识。
3.熟读,背诵。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能看图编出完整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画
1.仔细看图,看看每幅图说了什么?
2.指名说。
二、理清故事梗概
1.将四幅图连起来,看看说了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
三、练习说话
1.结合图画,发挥想象,编一个完整的故事。
2.学生练说。
3.同桌互说。
4.指名说,教师指导。
5.再练习说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能按照题目要求,独立完成各题。
教学过程:
一、观察字形
1.仔细看书,明确练习内容。
2.观察木字旁和提手旁有什么特点?
3.看看指示线显示这两个偏旁该怎么写?
二、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并讲授书写要领。
三、学生练写,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篇9: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填。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 )位数,也可能是( )位数。
2.在○里填上“>”、“<”或“=”。
425÷45○10
374÷12○10
608÷21○30
565÷11○50
3.计算798÷19时,可以把“19”看作( )来试商,商的最高位在( )位上,商是( )位数。
4.在除法算式60÷12=5中,如果除数除以4,要使商仍是5,被除数应( )。
5.□÷□=9……27,除数最小是( ),这时被除数是( )。
6.计算[175-(49+26)]×23应先算( )法再算( )法,最后算( )法。
7.下面的`( )里最大能填几?
20×( )<172
40×( )<315
90×( )<643
( )×80<504
( )×28<214
( )×78<747
8.要使□63÷57的商是两位数,□里最小应填( )。
9.甲数是乙数的14倍。①如果乙数是28,那么甲数是( )。②如果甲数是70,那么乙数是( )。
10.根据84÷12=7,请运用商不变规律,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 )
二、我会选。
1.下列算式中商是两位数的是( )
A.325÷33
B.564÷47
C.594÷60
2. 516除以( )的数,商是一位数。
A.大于51
B.小于51
C.等于51
3. 300÷40=( )
A.7……2
B.7……20
C.70……2
4. 除数是23,商是28,当余数最大时,被除数是( )。
A.695
B.671
C.666
5.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与560÷40=14相等的式子是( )。
A.(560×4)÷(40÷4)
B.(560÷10)÷(40÷10)
C.(560+40)÷(40+40)
6. 4米长的铁丝约重200克。同样的铁丝重4000克,它可能约是( )米长。
A.100
B.20
C.80
三、我会算。
1.直接写出得数。
180÷20=
420÷21=
120÷12=
320÷80=
1400÷70=
840÷20=
240÷81≈
350÷68≈
294÷29≈
961÷19≈
2.脱式计算。(能简算要简算)
71×19+322÷23
[540-(89-21)]×45
7000÷25
34×28+34×72
120+480÷(83-23)
4000÷125
四、我会解决生活问题。
1、某化肥厂生产化肥1000吨,运出28次,还余下104吨。平均每次运出多少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朋友去栽树,12人栽144棵。照这样计算,增加7人可以多栽多少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辆汽车12小时行960千米,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2千米。汽车每小时行的路程比自行车多多少千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周末大扫除。全班同学分成了3个小组,每个小组20人,最后班长统计一下,一共擦了180玻璃,平均每人擦几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地相距是500千米,一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2时行了200千米,照这样计算,到乙地还有几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学校组织同学参加兴趣小组,美术小组175人,是书法小组人数的5倍,艺术小组350人,它的人数是书法小组的多少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英语第七册Unit2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英语第七册Unit2教学教案和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动物的一般习性之后,所设置的一部分巩固操练的内容。课文从听、说等方面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前一单元的理解,并进行升华,使学生能够结合本模块的核心句型、结合情境内容替换其中部分信息。
学情分析
1.本课是新标准英语第七册Module7unit2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一些动物的习性,让学生学会运用一般现在时描述动物及它们的习性。六年级的学生天真活泼,大胆且独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学生基本熟悉教师的课堂用语。在热身和复习环节中,我认为可以运用自制的重叠动物卡片,复习动物的单词及它们的`单复数,并呈现了“What are they?----They are elephants. They are big.”句型,通过小组问答,师生对话,俩俩对话等方式,帮助学生回忆并巩固已学知识。这样的复习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学习本课的效率,我让为可以提高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学习兴趣。然后可以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利用学生的信息差,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大家互相帮助,一起努力,能更好的巩固本课内容. 师生访谈情况看:在教师和学生的交流和访谈中,发现本班学生都想学好英语,但学习方法不当,不知如何去学,存在一定问题:
(一)部分学生英语基础不是很扎实,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十分吃力;
(二)部分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抓不住重点;
(三)许多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通常不请教老师和学生,把问题放在那里置之不理;
(四)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沟通,对个别学生缺乏针对性的辅导。
从学生作业分析反馈情况看:
从本学期的月考和期中考试结果统计的数据看:全班月考平均成绩为82.2, 90-100分8人,80—89分14人,70—79分:14人。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83.41。90-100分9人,80—89分16人,70—79分人。由此看来,学生英语成绩有些进步,头小、尾大是不争的事实。
从以上分析发现:中段学生英语成绩人数较多。但是英语尖子生较少,个别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生基础较平衡。但对英语仍然有很多疑惑,一知半解。 2.学生认知情况。
(1)、我所任教的是六年级共有37名学生,其中男生15人,女生22人,他们心理的想法很多、有主见,还有逆返心理,独立性增强了,大部分学生愿意动脑筋,学习也自觉了,竞争意识很强,有自尊心,有端正的学习态度。根据本班学生年龄相对较高,家庭教育相对较好、家长知识层次也较高,所以,学生贮存了较多的知识、见识较广。学习素质较好的特点,形象、抽象思维较全面,而且学生个性活泼,大部分乐于发言;很听老师的话;学生的感兴趣的话题也较多方面。因此,我首先是让学生跟老师认识单词、诵读全文、初认课文,然后根据学生诵读流畅情况,让学生再依次当堂提问,让学生在充分诵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尝试着自我预习。我没有进行任何的预习指导,而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难题,写成小纸条上交,真实反馈问题。
(2)、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对熊猫等动物的个性、特点及对英语的单词、句型都积累了较多的知识,尤其是本学期之前学了较多新的单词、句型等对本节课又起到奠基的作用,特别是本班学生在本学期中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全面,掌握了这些知识,因此,在导出新课的时候就显得事半功倍了。加上学生在自然课中对动物的习性也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加上他们平时爱看电视节目《动物世界》,因此对动物们的生活方式认识全面,尤其是孩子们都是农村的孩子,对常见的蛇、猫、鱼等动物更是了如指掌,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了这节课奠定了基础。(3)、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方面。本班学生听力较弱、郎读、练习写单词书面信息、口头表达能力较好;理解掌握新知识较快的特点。我充分发挥学生优势,避其劣势,有步骤、有次序的一一引导;同时抓好尖子生和学习困难学生两个层次,以好带次,共同提高。(4)、学生学习风格分析方面。班级整体学习风格思维活跃、反应迅速,但往往思维深度不够、准确性稍微欠缺。因此,我通过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合作等方式尽量取学生之长、补其之短。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
A. 学生对一般现在时的理解不透,存在摸凌两可、认知不深刻,容易做错题目。
B. “like”和“love”的用法掌握得不够好。
C. 作业的形式虽然多样,但有时达不到理想要求,学生容易造成混乱现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 Words: bamboo, snake
2. Structures: They love / like /sleep/ play with…
What are they? They are …
2)技能目标: Using the simple present tense to describe animals and talk about their facts.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运用句型:They love … What are they/is it? Do …like…?
教学难点:Talk about the animals facts as more as they can.
篇11:新标准英语第五册第六模块教案
新标准英语第五册第六模块教案
Module 6 Self-assessment Unit 1 You can play football well. 学习任务: I don’t play well. You can jump really high. You were very good at baskeball. You can catch the ball well. Lingling is a fantastic goalkeeper. 功 能: 表扬评价,肯定与鼓励人 运用任务: 1. 评论说明足球或篮球比赛; 2. 小组调查:小组各种能手(Xiaoyong can cook well.Lanlan can wash clothes well… 教学程序: 1.热身复习教师说一些学过的动词和动词词组,学生重复并做动作。 play football play basketball play table tennis jump jump high jump far run run fast run slow ride ride fast ride slow 学生回答问题:Who can run fast?Who can jump high?Who can play football?Who can play football well?能做到的学生就马上说I can. 2.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有关运动的影片或动画片,如《灌篮高手》、《足球小子》。问学生是否喜欢看,喜欢片中哪些运动明星。说明这节课要学习用英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他们。 谈论关于运动的话题。教师与单个同学交流,为课文教学做好铺垫。 示例: Can you run fast? Can you jump high? Can you play football well? Are you good at basketball?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做适当的反应。例如学生说自己跳得很高,而且很喜欢打篮球。教师可以问他Do you want to be in our school team?而有的同学说自己跑得不快,跳得也不高,教师也应找到他/她的其他优点,加以表扬。 然后听录音,找到玲玲擅长的运动。 3.课文教学 (1) SB 活动1 播放磁带,学生听然后回答问题: 1. Can Lingling run fast? (No,she can’t.) 2. Can Lingling control the ball?(No,she can’t) 3. Can Lingling jump high? (Yes,she can.) 4. Can Lingling catch the ball well? (Yes,she can.) 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写fast,high,well,badly这几个词。领读这四个词,确定学生已掌握词意。 把全班同学分成三部分,分角色表演课文。 (2)学生独自做SB活动3,然后和同桌说一说 (3)全班一起做AB练习2 先让学生看懂问题,然后教师播放磁带。每一句话后停顿,学生找出答案。这个练习不难,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对答案。 在小组内就本练习进行问答练习。 (4)全班一起完成AB练习3 先写完一道小题的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教师给这些我学生贴纸(教师用书中间夹页)作为奖励。 4.任务完成 (1)节选精彩的一段体育节目,如日本动画《灌篮高手》。学生评价球队表现,并说一说他们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教师允许学生使用少量汉语。 示例: They’re good at basketball.They’re fantastic.I like Liu Chuanfeng.He’s thin and tall.He can jump very high.He can catch the ball well.He can control the ball well,too.And he’s very cool. (2)学生三人一组谈论个人喜欢哪些运动健将,为什么以及他们擅长什么项目。教师允许学生使用少量汉语。 示例: I like Tian Liang.He can dive very well. I like basketball very much.I like Michael Jordan.He can jump very high and run very fast. 5.课后作业 学生思考他们擅长做的事情,为下一节课制作班级的DIY册打好基础。DIY册里面呈现所有学生的特长,每个人有一页位置。大家要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构思和图片搜集。 Module 6 Unit 2 I can do it very well. 学习任务: How well do you play football? I can do 6 very well. I sing very badly. 了解ear,eer;oor,our;air,ear在单词中常见的读音。 功能: 评价自己与他人 运用任务: 1. 相互评价做某事的水平; 2. 制作班级DIY册; 3. 小组调查:小组各种能手,如做饭,洗衣等。 教学程序: 1. 热身复习教师说动作名称,学生重复并做相应动作。 示例: run junp ride swim read cook draw eat write row draw a picture wash clothes play the flute play football make a cake jump high run fast write a letter play the violin row a boat read fast draw a dragon ride a bike cook noodles repair a chair make tea fly a kite take a picture 学生从fast,high,well,badly中选择喜欢的造一个句子。 2. 任务呈现与课文导入 学生学会评价,肯定和鼓励自己和他人。制作一本班的DIY集,每一个同学的名字和特点都要收集在这本DIY册里。 3. 课文教学 (1) SB Unit 2 活动1 把本活动中的图都贴在黑板上,标出序号。表述自己能做和不能做的事并同时做动作。 示例: I can do 1. I can’t do 2 at all. I can do 6 very well. What about you? 请几个学生回答后,学生两人一组,在两分钟内一边说一边做动作。 (2) 用电脑课件或图片加简笔画为背景搞活动 学生假设自己是动物学校的成员。学校要选一名有特长的来当形象大使,很多学生来竞选。 示例: 第一幅图 M King 孙悟空 根据M King的特点进行猜测他会怎样说。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力来表现:I can run fast. I can jump high. I can help you. I can fly.等。教师可以用一些令人意外的.描述来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趣味性。比如就第一幅图的M King说I can play the flute. 第二幅图 Kitty Cat 学生根据Kitty Cat(日本的一只可爱的卡通猫)的特点进行猜测她会怎样说。答案可以是I can speak Japanese. 第三幅图 Snoopy Dog 学生可以说 I can ride fast. 如果教师使用电脑,可以露出局部进行提示。比如第三幅图,可以露出骑车的脚、自行车把等进行提示。 (3)全班一起完成AB Unit3练习3 教师说M King,Kitty and Snoopy can do lots of things.What can you do?What can you do well?And what you can’t do well?Tell four things you can do well.And tell four things you can’t do well.Please open your activity book and write then down. 教师说Now compare with your partner. 示例: A: I can read English very well. B: I can count very well. 教师让小组评出一个最好的:Share in your groups this time.Then show me the best one in your group.这个过程也是孩子们对自己和他人评价的过程。教师给每组推荐的同学奖励。 (4)全班一起完成SB Unit 3 活动 2 学生看书上的图片,a读韵诗。放第一遍录音,学生听。放第二遍录音,在每行结尾处停顿,学生重复。确定学生能明白韵诗的意思。 全班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说单数句,另一部分说偶数句。然后互换角色,边说边拍手。 (5)SB Unit 2 练习2 教师在黑板上的六幅图后面加上第七幅:She sells seashells at the seashore.并且说I can say it very well.教师说绕口令,学生模仿。让学生单独说绕口令,其他学生用本单元学过的句子进行评价。 示例: She can say it very well. He can say it well. 教师也可以参与,并适时鼓励学生You’ve made great progress. 4. 任务完成 (1) 下一节课要开一个English Party。本节课要选拔选手。根据班级的人数,把全班学生分成十人左右一组。每组发一张表格。 Class Party Sing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anc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aying a Chan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cting out a Pla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每个组每一项都要出一个节目,并填好节目单。教师在学生活动时要在各组间走动,鼓励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 示例: S1:I can dance well. Can you sing well? S2: Sorry,I sing very badly. But I can say a chant. [Student’s name] can sing well. (2) 制作班级的DIY册 学生完成DIY册自己的那一页,最好为学生准备统一的纸。因为课前有所准备,所以要求学生快速完成,然后在小组内展示。展示时用英语进行交流。 例如: Mary can wash clothes well. Look, Tom can cook noodlea. Wow,Miss Guo can make a cake. 教师也可以把自己制作的DIY页展示给同学们看。 课后把每人的一页放在一起,装订成册,并推选一名学生制作封皮。 5. 课文教学 语音教学 SB Unit 3 练习1。把pencil,apple,banana,table,toe,rabbit,dog,hand这些词随意贴到黑板上。教师一边贴,学生一边读。教师播放录音磁带(pencil,apple),全班学生听且重复。让学生到前面来找出这两个单词,并放在一起。 6.课后作业AB Unit 2 练习1,2 AB Unit 3 练习1篇12:英语第七册五六模块备课
英语第七册五六模块备课
课题 (教学内容) module 5 unit1 Pleased to meet you! 课时 安排 共需要1课时此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使用情态动词can
2、主要语言 Can you speak English? Can I write to your friend?
3、通过介绍自己的情况结识笔友或网友 教学准备 教学用具:单词卡片,录音机及磁带,光盘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 用can 讲述自己的能力
情态动词can 的用法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二次备课 一、热身复习
1、Write the following words on the board.
jump swim dancesing
2, Teacher do actions ,example
T: jump / I can jump.
Repeat this with other words on the board.
Then, introduce the question form of “can” by asking volunteers some questions.
Example: T: Can you jump?
二、学习课文
1,listen,point and find “can”
T:write the fllowing wordson the board: England China America
T:Play the tape
2,Teacher ask :who's Laura?
Where is laura from? How many English friend s has Daming got? Can laura write Chinese ?Can Daming write English ?Can They be pen friends.
3,对每幅图片的对话进行学习
a,请同学读回读的句子,并式 着理解。
b,老师领读,
C,老师讲解带can的句子,讲解结束后再放一边录音
4,小结 完成练习1,SB活动2
2,AB练习1:首先让学生依次读出问题,完整的听一边录音。
2,练习2,Before doing the exercise,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Example:
T: The boy is riding a bike.
2,Then elicllowing response from the sts. listen,point and find “can” T:write the fllowing wordson the board: England China AB练习1:首先让学生依次读出问题,完整的听一边录音。 问题探究和拓展活动 练习2,Before doing the exercise,ask the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作业设计及其它要求 Homework:选择完成用运任务3,通过介绍自己,结识笔友。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Module 5 Pleased to meet you !
Can you speak English?
Can you write Chinese?
Can you ……….?
Yes, I can . / No, I can’t . 教学探讨和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任务型教学”,提倡学生在体验、思考、调查、合作与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而,为了到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本课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借助课外知识和轻松对话,引入新课;借助课件和tape recorder分两部分呈现对话Pleased to meet you!,并通过把回答问题和判断正误作为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及检验其学习效果;借助图示和游戏,复习can的用法并同时复习前几单元涉及的内容如爱好等。在整个教学中,一方面,借助多媒体课件化解难点,另一方面,我注意师生的互动,通过模仿对话―表演对话―实际运用对话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 课题 (教学内容) Module5unit2 Pen Friend 课时 安排 共需要1课时
此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会用运句子 Who can be your pen friend? He can speak French.
2,、会听别人介绍自己,学会询问别人的能力。
3、会唱“I can speak English “
4、根据兴趣爱好结交笔友或网友。 教学准备 录音机 磁带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Can 及 Can’t 的用运
教学难点:Can 及 Can’t 的用运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二次备课 一,教学过程warmer
1,Revise ‘can’ and “can’t”
Ss: 朗读chant
T:将name age hobby language can 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介绍他们的笔友。
二,课文导入
T:今天我们将认识几位新朋友,他们也在寻找新朋友,通过今天的学习和了解,我问所有的人都要给自己的笔友写一封信。
三,Look, listen ,and Find .
1,Teach “hongkong ,French,Australia.”pet.
2, Play the tape.
3, 请学生介绍书中的人物
T: 们听到的是四个小朋友的'口头自我介绍。同学们都已经认识了。
4,Play the tape again ,
5,再放录音,学生跟读。然后请学生脱离书本把着几个人物的情况介绍出来。6,Work in pairs.ask and answer.
7,最后全班交流。
四,完成任务
1B活动3,
老师把句子写在黑板上,学生听录音
2,AB练习1,
先请学生读出书上的句子,然后边听录音边判断。
3, Listen and say ,than sing.
根据学要,多放几边。先让学生完整的欣赏,在边听边小声唱,最后大声横唱。
4,SB活动5,listen and do
请学生看图跟读几边,然后开展活动。
完成作业:AB练习3,4。 将name age hobby language can 写在黑板上,请学生介绍他们的笔友
再放录音,学生跟读。然后请学生脱离书本把着几个人物的情况介绍出来。6,Work in pairs.ask and answer. 问题探究和拓展活动 B活动5,listen and do 请学生看图跟读几边,然后开展活动。 作业设计及其它要求 AB练习3,4 板书设计 Module 5 unit 2 Pen Friends Can you speak English ? Yes,I can speak some English . 教学探讨和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任务型教学”,提倡学生在体验、思考、调查、合作与交流中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达到发展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因而,为了到达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化解教学难点,本课以任务型教学为主,借助课外知识和轻松对话,引入新课;借助课件和tape recorder分两部分呈现对话Pleased to meet you!,并通过把回答问题和判断正误作为学习任务来激发学生学习及检验其学习效果;借助图示和游戏,复习can的用法并同时复习前几单元涉及的内容如爱好等。在整个教学中,一方面,借助多媒体课件化解难点,另一方面,我注意师生的互动,通过模仿对话―表演对话―实际运用对话等一系列活动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 课题 (教学内容) Module 6 Unit1 A postcard from New York 课时 安排 共需要1课时
此为第1课时 教学目标 A. 基本要求
B. 基本能听懂、会说词汇:.postcard hobby chopsticks soon address wonderful
understand sometimes dancing really stamp fork knife.
基本能听懂、会问“have you got …….; has she got …….……”的语言结构,
并会做答“Yes, I have. No, I have not. Yes, she/he has. No, she/he has not.
B.初步要求
初步感知This postcard is from America Have you got ……and….;
Has she got …….and… 的含义。?初步感知语音中语调的升降变化。
C.复习巩固
Can you swim/sing a song/guess? Have you got any pencil sharpeners / erasers / stamps?
2.2运用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语言结构询问对方有什么或表述我有什么。
2.3素质教育目标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在小组中积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准备 录音机 磁带 核心问题
(教学重难点) I have got some stamps from China. I have got some …….and………but, I have not ……… 教 学 过 程 师 生 互 动 二次备课 1、Warm up 2、⑴Greetings: T―Ss how about you? What about you today?
3、(2) Five different groups show their slogans and do action
4、(3) Guessing: T students today I take some good things for you .can you guess
what things in my bag.
S: do you have a book /eraser /sharpener /stick/apple……
T: I have got a apple/notice book/knife /ruler (appear the “have got “on the blackboard) yes,
it is for you.
T: collecting postcards is my hobby .now; I have got lots of postcar Let us look at them.
2、导入 Leading
(1) Question:
T: now, I have got two kinds of postcards.
Can you talk about this postcard?
It is about …….from……(show the power point about postcards)
S: It is about ani
篇13:《古诗》语文第七册教案
《古诗三首》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材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选编了三位唐代著名诗人的七言绝句,分别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牧的《山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3个生字。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朗读几遍,并让学生通过试着理解词句,然后再抓住较难懂的词语,指导学生逐词逐句读懂诗句,最后指导学生通过背诵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生学习过程
一、学习《望庐山瀑布》
1 导入新课
(1)从课前全班背诵学过的一些古诗导入,板书课题《望庐山瀑布》,提出本课学习任务。
(2)读课题。
(3)讨论学习步骤和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了,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教师归纳学生发言,板书“读、思、背”。
2 读诗。
(1)试读。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同学们轻声试读。
(2)同位互读。
(3)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教师范读。
3 理解。
(1)粗通诗意。同学们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学生提问,互相解决,借助注释和字典、辞典理解词句,教师适时点拨指导。)
(2)说说诗的大意。先同位互说,再汇报说。
4 背诵。
(1)试背。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谁来背一背。
(2)汇报背诵结果。
二、学习《山行》。
1 导入新课。
(1)出示投影,同学们,这是一幅多美的风景画。能不能用几句话描绘一下这美丽的景色。
(2)板书课题及作者。
2 试读古诗。自由轻声读、指名轮读、分小组齐读、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3 理解诗句。
(1)分小组讨论,解决重、难点词句。学生边读边画出不懂的词句,在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不了的,做上记号,在全班交流中解决。小组讨论。各组之间互相提问解答。
(2)粗通诗意。试着把每行诗的意思说一说。先自由试说,再指名说。
4 练习背诵《山行》。
三、指导感情朗读。
1 展开想象。假如你是作者,你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景色,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 再读诗。分小组,小组成员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美。
3 比较阅读。看看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业设计
默写《望庐山瀑布》《山行》。
板书设计
21 古诗三首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出有人家。
篇14:小学数学第七册教案
以下为节选点击此处打开,或右键另存为下载
第三单元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除法
整体感知
本单元是在学过了乘数、除数是二位数的乘法和除法后继续学习乘、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对乘、除法的法则有了全面认识,为今后各种计算打下基础.
本单元分四节,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乘、除法中的一些简便算法.
本单元的口算是乘、除数是整百的口算,它是后面学习笔算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利于提高计算能力.本单元的笔算是乘数、除数是三位数的乘、除法,这些内容是两位数笔算乘、除法的扩展,笔算的计算法则是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两位数乘、除多位数的方法)通过自己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概括三位数乘、除的计算法则,这样,不仅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加深对计算法则的理解,便于记忆,而且能使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认知结构,渗透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本单元还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这些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又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学生在对前面的学习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概括起来的一些知识,学生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对乘、除法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就有了比较全面、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概括乘、除法的意义做准备.乘、除法的一些简便计算,不论是乘法简算还是除法简算,它们都是使学生初步发现一些规律,有利于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本单元主要是计算,对学生来说难免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这就需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愉悦.
口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49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二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用整百数乘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片出示口算题)请同学们口算:
100×6300×54×208×60
200×7400×813×3023×20
2.通过上述后四个题的练习,你能说出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应该怎么想吗?(通过以上两个内容的复习,使学生明确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和算理,突出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为学习新知识创设了条件)
3.引入课题:我们已经学过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乘法,那么乘数是整百数又该怎样口算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乘法.
板书课题,乘数整百的口算的乘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投影)例1的坐标纸图,让学生横着数每排有几个小方格,有几排,这张坐标纸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方格?
引导学生先明确,用乘法计算:100×4板书:100×4=400
(2)再引导学生竖着数有多少个小格?
启发学生明确:用乘法计算4×100板书:4×100
(3)教师启发学生观察上面两个算式,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根据被乘数和乘数交换位置,得数不变.因为100×4=400所以4×100=400
2.出示100×1212×100启发学生先思考,然后分组交流
引导学生明确:100×12表示求12个100是多少,即12个一百是1200
12×100就是算一个数乘以100,可以想100乘以这个数,简便算法实际上是几乘以100就在几的末尾添写两个0.
反馈练习:6×10018×10027×10049×100
(先口算,再指名说说你的口算方法)
(通过说算理,既加深了学生对例1算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例2的学习做了铺垫)
3.教学例2:
(1)出示例2,7×200引导学生想200是几个百?
(2)那么7和200相乘得多少可以怎样表述
引导学生口述: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百,也就是1400
(3)出示算式:12×300学生独立试算,订正时汇报算法.
[通过(12×100)、(7×200)逐步过渡到(12×300)不但使教学的层次清楚,而且也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总结用整百数乘的口算规律.
(1)教师提出问题:根据上面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分组讨论后汇报.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简要概括:用整百数乘,要把整百数看成几个百和被乘数相乘,得多少个百,再在得数后面添上2个0.
(3)完成49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三个题说应怎样想)
(通过基本题的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促进学生新知内化)
三、巩固发展
1.50页练习十二第1题,先独立完成,然后指名三人说说前三组题中上下两题的关系(含义和计算的想法)
2.练习十二的3、4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练习十二的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题目,每小组指一名学生抢答,哪组抢答的多,哪组优胜.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二第5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整百的口算乘法
例1:100×4=400例2:7×200=1400
4×100=40012×300=3600
100×12=1200想:7和2个百相乘得14个
12×100×1200百是1400
笔算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2-5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2.知道因数概念及检查乘法的计算是不是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的验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出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抽象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314×2314×5314×30314×14×400
2.算出下面的乘法题,并在右面的方框填上数
(一人板演,其它同学填在52页书上)
3.说说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法则
4.导入: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分别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的每一位数,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又该如何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这方面内容,板书课题:笔算乘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复习,充分利用知识的迁移,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学生试做例3
(2)小组讨论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用乘数的个位数十位数去乘被乘数的计算方法与乘数是两位数的相同.
②用乘数百位上的2乘被乘数,表示200个314是628个百,所以第三部分积628的末位数8应与百位对齐.
③最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4)扩展:若乘数百位上的2改为3去乘,表示什么?积的末位数应该写在哪里?为什么?若改为4、5、6……呢?
(5)练习:52页的做一做
2.概括法则
(1)比较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和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概括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使学生明确:
①从低位到高位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②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③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3)练习:235×314
3.教学因数概念及乘法验算方法
(1)学生自学53页下半部分内容,同时完成书上填空.
(2)通过自学使学生明确:
①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因数.
②检查乘法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可以用交换因数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
(3)练习: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
221×123=271837×9=63a×b=c
(4)完成53页做一做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在乘法里,被乘数和乘数都叫做积的
(2)用乘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对齐.
2.判断改错.
3.55页3题
4.55页4题
四、全课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本节课学习了什么?五、布置作业:55页1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是三位数的笔算乘法
例3:
法则:1.从低位到高位分别用乘数每一位上的数去乘被乘数.
2.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3.然后把三次求得的数加起来.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教学内容:教材57页,练习十四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进行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简便计算.
2.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教学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一步可以省略,省略后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2031×30025×40300×2260×2
304×24100÷413700÷37
2.计算下面各题(分小组完成)
306×213621×167
提问:结合具体题目说一说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法则.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乘数是三位数的乘法.(板书课题)
2.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287×304
(2)启发学生自己计算:
287×304=87248
(3)揭示简便算法
教师提问:从式题当中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口述:第二部分积是0,既然这一步乘积为0,在计算中是不是可以省略?引导学生明确:用0乘这一步分可以省略.教师提问:省略这一步作你能准确计算吗?应该注意什么?试试看.学生在书上完成.学生板演.
请板演的学生讲述计算过程:第二部分得零不写,第三部分的积末位与百位对齐.
3.把计算补充完整
4.完成57页做一做(学生能运用法则和所学简便算法去完成)教师订正.并提问用2和5去乘被乘数所得积的末位与哪位对齐?
5.小结新知: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什么?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数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投影出示)
6.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质疑问难.
三、巩固发展
1.填空.(投影出示)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乘这一步可以省略.但要注意用乘数()上的数乘,乘得的数的()就要和()对齐.
2.判断并说明理由(投影出示)60页4题.
[此练习设计突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用0这一步乘可以省略,但要注意下一位的对位这一难点,强化重点]
3.计算:(小组赛)
60页1题的后2个
60页2题的前2个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又学会了哪些知识?
师生共同总结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计算法则.
五、布置作业:60页3题.
六、板书设计
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58-59页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的5-9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扩大”“缩小”的含义
2.理解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的规律.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抽象概括: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倍数的规律.
2.能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这一数学规律的教学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进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这一数学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并运用规律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24××3016×8×300
2.下面两题,用竖式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28×402800×3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扩大”或“缩小”几倍的含义.
(1)讲授把一个数“扩大”几倍就是把这个数乘以几.
如5扩大3倍就是5×3=15板书: 15,把一个数缩小几倍就是把这个数除以几.如15缩小3倍就是15÷3=5板书: 5
(2)练习:
①6扩大4倍是多少?②3扩大10倍是多少?
③200缩小20倍是多少?④8缩小8倍是多少?
2.教学例6.
(1)出示表格
(2)学生口算填表
(3)想:发现了什么?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
①第2、3、4、5组的第二个因数同第一组比较,分别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积也随着扩大5倍、10倍、100倍、500倍.
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
(4)练习:58页做一做,说说是怎么想的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加深,通过教师必要的点拨,使每位学生透彻理解]
(5)观察1、2、3、4组第2个因数与5组第2个因数比较,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
(6)启发学生把发现的两条规律进行概括.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7)填空练习:
①在4×5=20中,如果4不变,5扩大2倍,那么积也()倍
②在6×8=48中,如果8不变,6缩小3倍,那么积也()倍
3.教学例7.
(1)出示例7
(2)启发学生从用两位数乘的方法类推出用三位数乘的方法
①先自己试算.
②订正:使学生明确怎样列竖式最简便
(3)练习:59页做一做1(直接填在书上)
59页做一做2
三、巩固发展
1.填表
观察:每次计算同前一次比较,因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2.填空:
(1)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积也().
(2)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一个因数缩小7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一个因数不变,要想使积扩大24倍,另一个因数().
3.练习十四6题(填在书上)
4.改错
5.练习十四7题第一横行(三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十四8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四61页7题第二横行、9题.
六、板书设计
因数和积的变化规律
例6: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若干倍.
例7:280×340=95200
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六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提高口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用整百数除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口算卡片等.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360÷6360÷9410÷10540÷60500÷10
2.用整十数除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3.口答:500是多少个百?1300是多少个百?3200呢?
4.我们已经学过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今天我们来学习除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除法,板书课题“口算除法”.(通过复习,一方面老师可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口算方法的.复习,为把口算规律迁移到除数是整百的口算除法做了铺垫.)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
(2)根据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你能推导出500÷100得多少吗?(学生思考)
(3)指名说结果并追问:你是怎样求出得数是5的呢?引导学生说出:想5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500里面有5个百,所以500÷100=5
(4)再出示2400÷100,你能很快算出它的商,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吗?引导学生口述2400里面有几个百,因为2400里面有24个1百,所以2400÷100=24(通过迁移,扩展和学生思考,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学生自觉地学会用己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
2.教学例2:
(1)出示例21200÷400
引导学生想:1200是多少个百?400是多少个百?12个百里面有几个4百?
使学生明确:因为12个百里面有3个4百,所以1200除以400等于3.
(2)出示3600÷300
教师启发学生,应该怎样想?
引导学生明确:36个百里有12个3百,所以3600÷300=12
3.总结规律:
(1)根据刚才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师生一起总结出用整百数除的口算规律: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分别看成几个百,再除.
(2)完成67页做一做(订正时,找两题说应怎样想)
三、巩固发展
1.68页第1题
2.第3题找朋友练习(把第3题的算式和得数分别做成卡片分两组,每组10人,其中5人手拿算式,5人手拿卡片)
3.练习十六第2题,做为小组抢答题,教师出示板条每小组指名一人作为代表抢答,哪组抢答的又多且对,哪组为优胜.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口算除法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六4、5题.
六、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例1:500÷100=5例2:1200÷400=3
2400÷100=243600÷300=12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教学内容:教材78-79页例7例8及做一做练习十九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除数是三位数除法的计算算理.
2.掌握笔算除法的计算法则.
(二)能力训练点
1.能运用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法则正确地进行笔算.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知识间的迁移类推,渗透辩证唯物主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用三位数除商多位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商多位数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计算:
(1)2432÷421(2)4832÷592
[复习商的定位和试商方法]
2.计算并讲算理:
(1)845÷32(2)2736÷48
3.口答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4.导入:教师在845÷32的被除数、除数的后边加一位变成8450÷325,从而揭示出这节课要学的内容,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7
(1)出示例78450÷325
(2)请同学们根据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试算(全班齐练,一人板演)
(3)订正,引导学生明确:
①除数是三位数,先用除数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就是除845个十.
②商2写在十位上表示2个十.
③325除1950商6,商写在个位上面,这道题的商是26.
(4)启发学生用乘法验算,检查商是否正确.
(5)练习,先确定商的最高位在哪一位,再计算
2.教学例827480÷482
(1)学生交流比较例8与例7有什么不同?
(2)引导学生明确算理,自己试算,互相订正,并检验.
(3)练习:下面各题,先说出商是几位数,再计算出来.
[教师鼓励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确定商的位置与位数,并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使之学有信心,并且印象深刻]
3.概括法则:
(1)引导学生明确:
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与除法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每次除得的余数必须比除数小.
④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除数是三位数的除法,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被除数的前四位数.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3)概括法则
(4)练习:79页做一做(两人板演,全班齐练)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计算25144÷449时,先用449去试除被除数的前()位,商是()位数.
(2) ()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两位数?()内填哪些数字商是三位数?
2.确定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4.小组赛:80页练习十九2题
5.练习十九3题(一人板演、全班齐练)
6.练习十九6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九3题(1)(2).
六、板书设计
笔算除法商多位数
例7:8450÷325=26
325除854个十,商2个十余195个十,325除1950商6
法则:
1.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三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四位数.
2.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3.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例8:27480÷480=57……6
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内容:教材84-85页例10、例11、例12.85页做一做:练习二十的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能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的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总结规律的能力.
2.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渗透函数思想,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商不变规律.
教学难点:运用商不变规律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88÷4003600÷3005400÷9008000÷800
1200÷200÷7001500÷5006000÷600
2.提问:扩大几倍是什么意思?缩小几倍是什么意思?
3.填空(投影片出示)
(1)把24扩大10倍是()
(2)把4800缩小200倍是()
(3)70扩大()倍是490
(4)4800缩小()倍是120.
4.填表(小黑板出示)
提问:从表中发现了什么?
二、探究新知
1.导入新课:表中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为什么不变呢?你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2.教学例10,引导学生总结商不变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
①2组同1组比较,被除数有什么变化?除数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②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准确表述: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了5倍,商不变.
③让学生分别照上面的样子总结出:3组同1组比较,4组同1组比较,5组1组比较被除数、除数、商的变化.
④教师提问:如果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30倍,100倍3000倍商会怎样?
教师提问:通过观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总结.教师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2)教师提问
①我们把2、3、4、5组同1组比较发现了以上规律,如果我们把4、3、2、1组同5组比较又会发现什么?
②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并说给同桌.
③师生一起订正讨论结果:
第4组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倍,商不变.
第3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20倍,商不变.
第2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第1组同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了200倍,商不变.
教师板书:缩小了2倍、20倍、40倍、200倍.
④如果同时缩小20倍、50倍、500倍,商会有什么变化?板书: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相同倍数,商不变.
(3)概括规律:你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今天学到的规律吗?
(4)看书理清重点词语.
①如果被除数扩大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②如果被除数缩小100倍,要使商不变,除数应该怎样?
③如果除数扩大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④如果除数缩小了10倍,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怎样?
3.教学商不变规律的应用.
(1)出示例11,说明式题特点.3600÷600,启发怎样利用所学规律算出商?(板书)
3600÷600=6
想:把3600和6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36÷6,得6
4800÷400得多少?怎样想?
把4800和4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48÷4=12
尝试练习(投影出示)
420÷60660÷64800÷8005400÷9006000÷3000
53000÷1000(提问1-2个是怎样想的?)完成书上85页做一做
(2)出示例128760÷120
提问:被除数、除数有什么特点?根据刚才的口算方法,怎样算更简便?在竖式上怎样表示呢?请观察老师怎样做? (老师演示)提问:老师怎样做的,表示什么?如果同时划出2个0,3个0呢?876表示的是什么?(876个十),12表示什么?(12个十)
学生完成笔算部分,一生板演.
练习(投影出示)
①判断:(投影)划的0对不对,为什么?
②计算:
8060÷6500÷270(2人做投影片,其余做练习本)
三、巩固发展
1.根据商不变的规律判断(投影片)
48÷12=4
(4×5)÷(12×5)=4
(48×6)÷(12÷6)=4
(48÷3)÷(12÷4)=4
(4÷2)÷(12÷2)=4
48÷(12÷3)=4
2.填空: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扩大(或缩小)()倍数,()不变.
3.下面计算对吗?(投影出示)
4.87页1、2题在书上完成.
四、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得了什么知识?(学会了商不变规律和运用规律口算除法和笔算除法).
五、布置作业:87页3题.
六、板书设计
商不变的规律
例10:
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例11:3600÷600=64800÷400=12
想:把3600和600同时缩小100倍,变成36÷6=6
例12:8760÷120=7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5-96页例1、例2、例3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二.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掌握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应用这些关系,对乘法进行验算和求乘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概括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做出判断推理,概括出关系式.
教学难点:根据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熟练进行乘法验算和求未知数X.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下面各题:
65÷517×345÷517×0×4
15×512×8480×160÷25×9
25×()=100()×14=280
2.说出下面各题中X的值,并指出计算根据.
X+15=45X-6=2490-X=3036+X=40
3.引入新课:
同学们对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已经很清楚了,那么乘法各部分间又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
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图:
教师口述题意:每盘30个鸡蛋,3盘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引导学生口述算式:30×3=90(个)(板书)
学生口述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及各部分间的关系.
板书:因数×因数=积
(2)出示例1的(2)(3)两题
学生先口述题意,然后引导学生在书上直接计算,启发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90÷3=30(个)90÷30=3(盘)
2.观察比较,总结关系.
(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2)式和(3)式与(1)式比较,发现了什么?
(2)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互相讲自己的想法.
(3)以小组为单位汇报讨论结果.
启发学生明确(2)式(3)式与(1)式比较,都是知道了两因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同时板书: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3.教师提示:应用此关系,可以对乘法进行验算.
(1)引导学生说出怎样验算
(2)完成“做一做”验算24×36=1008112×43=4736
4.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求未知数X.
(1)教学例2启发学生思考X在什么位置上,用什么方法计算.引导学生口述:X是乘法算式中的一个因数,根据已知两个数的积与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2)教师板书:X×6=96
X=96÷6
X=16
(3)引导学生进行检验:16×6=96
(4)教学例3:出示例3后,先启发学生议论,然后独立试算,汇报时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5.看书质疑.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2)因数×因数=()
2.练习二十二第1题(分两个小组练习)
3.填表,说说你是怎样想的,97页2题
4.练习二十二第3题(分组练习,每组选一个题说方法)
5.共同完成第5题,并说说你的根据.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共同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二第4题.
六、板书设计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材98页―99页,例4.例5.例6.99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三第1-4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掌握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除法验算和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体会“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的道理.
重点: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式.
难点:除法各部分间关系的推导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纸盒3个,月饼模型18块.(也可以用其它代替)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28÷7= 8÷4= 4×7= 25÷5=
17×2= 45÷9= 35×4= 18÷3=
18÷6= 6×3=
2.口答:
求未知数x,并说明根据:
35x=70 x+18=20 x-6=15 42-x=40
3.导入: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那么除法各部分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掌握它.板书: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二、探求新知
1.教学例4:
(1)引导操作:指导学生操作并完成(1)小题.
拿出学具,把18块月饼,平均放在三个盒子里,怎么分?如何列式,并说出18.3和6的名称.
你是怎样求商的?它们有什么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2)学生完成(2)小题.引导学生说出已知什么?求什么?列式回答.
和(1)小题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18÷6=3(盒)
此题中的18.6和3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被除数、商,求得是除数.
(3)指导学生按(2)小题的学习方法学习(3)小题.此题中的6.3和18在原来(1)小题中各是什么数?
已知的是商、除数,求得是被除数.
2.归纳总结关系式:
仔细观察(2)、(3)小题,各求得是什么?各用什么方法计算?从而各得到什么?
因此由学生归纳出: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3.关系的应用:
(1)验算:
以前我们都是用乘法验算除法,今天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还可以用除法验算除法.
完成做一做.
让学生汇报你是怎样验算的.
(2)求未知数x.
我们学习了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求除法算式中的未知数x.
出示例5,
求280÷x=56中的未知数x
引导学生口述,x在除法算式中是什么位置,根据什么来计算?
280÷x=56
x=280÷56
x=5
(3)解文字叙述题:
出示例6.
一个数除以48得15.这个数是多少?
启发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引导学生口述,x是除法算式中的什么数?怎样来计算?
设要求的数是x
x÷48=15
x=15×( )
x=( )
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并说出根据.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除数=( ) 被除数=( )
2.判断:
(1)验算“1944÷36=59”时,因为59×36=1944,所以此题的计算是正确的.( )
(2)求“4815÷x=45”中的未知数x的过程是:
4815÷x=45
x=4815÷45
x=107( )
(3)解“什么数除以64得28”文字题时,过程是:
x÷64=28
x=64×28
x=1792( )
3.选择:
(1)根据“120÷8=15”,验算正确的算式是( )
①120×15=8 ②15×8=120 ③120÷15=8
(2)被除数=( )
①商÷除数 ②商×除数 ③被除数÷商
(3)在“x÷50=14”中,求x的式子是( )
①50÷14 ②14÷50 ③14×50
(4)在“256÷x=64”中,x的值是( )
①4 ②9 ③16384
4.求未知数x(分组练习,并说出根据)
x÷104=9 x÷120=31 141÷x=47
5.文字题:
15375是哪个数的75倍?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三,1:(2),2:(后三题),3:(2).
六、板书设计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例4.例5.
商=被除数÷除数
(2)18÷6=3(盒)
例6:x÷48=15
除数=被除数÷商x=15×48
(3)6×3=18(块)x=720
被除数=商×除数
乘除法的一些简便算法
教学内容:教材107―108页例1、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五的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的积的算理.
2.理解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转化为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的算理.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运用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2.正确、合理地进行简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灵活、合理的简便算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掌握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和一个数乘以一个两位数的简便算法.
教学难点:选择合理的简便算法.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12×30 18×20 24×40
35×4 25×4 45×2
2.把两位数写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15=( )×( ) 30=( )×( ) 24=( )×( )
3.应用题:商店有5盒手电筒,每盒12个.每个手电筒卖6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让学生自己用不同方法列综合算式解答)一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练习本上.
第一种解法: 第二种解法:
6×12×5 6×(12×5)
=72×5 =6×60
=360(元) =360(元)
你发现什么?
(1)两种解法的结果是一样的,即6×12×5=6×(12×5)从而得出:三个数相乘,除了从左到右依次相乘外,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结果不变.
(2)当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数时,第二种算法简便.
板书课题:简便算法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出示例135×5×2
学生试做
(2)订正:使学生明确简算方法
35×5×2
=35×(5×2)
=35×10
=350
(3)拓展补充45×2×9
(4)学生完成做一做
2.教学例2
(1)出示例225×16
①讨论怎样计算简便?
引导学生说出把16分成4×4,这样25×4×4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25×16
=25×(4×4)
=25×4×4
=100×4
=400
②启发学生想不同的算法.
(2)拓展补充
15×12怎样算比较简便?
(3)练习:108页的做一做
三、巩固发展
1.填空:
(1)27×4×5 (2)15×12
=27×[()○()] =15×[()○()]
=27×[()○()] =15×[()○()]
=27×[] =15×[]
= =
2.在()里填上适当的数,在○里填写适当的运算符号,使计算简便
46×25×4=46×[()○()]
3.练习二十五1题
4.练习二十五3题(填写在书上)
5.练习二十五5题
四、全课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五4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有时一个数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改成乘以这两个一位数和积,比较简便.
例1:35×5×2
=35×(5×2)
=35×10
=350
有时一个数乘以两位数,改成连续乘以两个一位数,计算比较简便.
例2:25×16 25×16
=25×(4×4) =25×(2×8)
=25×4×4 =25×2×8
=100×4 =50×8
=400 =400
简便算法(二)
教学内容:110-111页例3、例4.111页做一做.练习二十六的1-5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的规律.
2.使学生掌握除法中两种简便算法:
(1)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一位数,如果这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把两个一位数先乘起来,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
(2)一个数除以一个两位数,如果能把除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而且用其中的一个位数去数被除数比较简便时,就可以用这两个一位数依次去除被除数.
(二)能力训练点
1.进一步掌握总结规律的方法.
2.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能力和积极探索规律的精神.
2.通过对规律性知识的运用,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育学生做事要符合实际不要生搬硬套.
教学重点:了解一个数连续用两个一位数去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这一规律.掌握由此规律得出的两种简便方法.
教学难点:在除法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简便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投影出示)
240÷20 360÷40 450÷30
350÷70 450÷50 630÷70
800÷100 240÷80
2.填空,把下面各数,分解成两个一位数相乘.
35=( )×( ) 54=( )×( )
32=( )×( ) 40=( )×( )
25=( )×( ) 28=( )×( )
3.应用题(小黑板出示)
三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3组,每组多少人?(两种方法解答)
读题,学生独立完成,一生板演,教师巡视点拨学生,订正.
二、探究新知
1.教师:刚才我们用两种解法解同一应用题,观察两种算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学生明确:已知数相同,计算结果也一样,只是运算顺序不同.
教师说明:也就是说两个算式相等.
教师板书:90÷2÷3=90÷(2×3)
教师:抛开具体的事理,单看两个算式,90÷2÷3还可以用90除以2和3的乘积计算
填空练习:
180÷4÷5=180÷( ) 140÷5÷4=140÷( )
240÷5÷6=240÷( ) 190÷5÷2=190÷( )
教师提问:由以上练习,你能得到什么规律?请同桌讨论,学生试述.
教师引导明确: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每次都能除尽的时候,可以先把两个除数相乘,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投影出示)
教师:学习了这一规律,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除法中的简便计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内容“除法中的简便算法”教师板书课题.
2.教学例3
(1)出示例3390÷5÷6①学生独立完成,②引导学生汇报,先算出5和6的积,再用积30去除390.
提问为什么?因为两个一位数的乘积是整十数利用上面的规律计算简便.
反馈练习1360÷8÷5引导学生口述思路.
(2)练习810÷9÷2怎样计算简便?学生独立试算,教师巡视把学生的不同作法板书并比较:
810÷9÷2 810÷9÷2
=90÷2 =810÷(9×2)
=45 =810÷18
=45
教师提问:(启发学生)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在计算连除法时,如果两个除数的积是整十数时,就可以先把两个除数先乘起来,用它们的积去除被除数,计算起来比较简便.
教师提示:计算时方框的步骤不必写出来.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并补充:190÷19÷2(加强对比灵活运用)
教师巡视,指点差生,集体订正.
3.教学例4
教师:在例3中,我们利用这一规律把连续除以两个数,改成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来简算.
(1)出示例4:420÷35
教师:你能进行简便计算吗?试试看,学生独立去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中的不同作法,然后板书:
420÷35 420÷35
=420÷7÷5 =420÷5÷7
=60÷5 =84÷7
=12 =12
请同学们比较两种作法哪种要简便?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第一种简便,因为第一步用7去除,能迅速地用口诀求商,所以比较简便.
(2)教师小结:在计算时,要注意,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怎样使计算比较简便,就怎样计算.
(3)反馈练习:111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350÷25480÷32
4.新知小结:今天你又学得了哪些新知识?
教师提示:今后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使计算简便.
三、巩固发展
1.用简便算法填空:(投影出示)
750÷2÷5=720÷( )
420÷3÷7=420÷( )
190÷5÷2=190÷( )
180÷36=180÷( )÷( )
360÷24=360÷( )÷( )
420÷28=420÷( )÷( )
2.判断哪种方法更简便?
(1)360÷8÷5 360÷8÷5
=360÷(8÷5) =45÷5
=360÷40 =9
=9
(2)810÷45 810÷45
=810÷5÷9 =810÷5÷9
=162÷9 =90÷5
=18 =18
3.简便计算:
800÷5÷8 240÷48
4.112页3题(小组赛)
四、全课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又学习了什么新知识?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问题?
五、布置作业:112页4、5题.
六、板书设计
简便算法
90÷2÷3=90÷(2×3)
例3:390÷5÷6
=390÷(5×6)
=390÷30(整十数)
=13
810÷9÷2
=810÷(9×2)
=810÷18(非整十数)
=45
例4:420÷35
=420÷7÷5
=60÷5(口诀求商)
=12
420÷35
=420÷5÷7
=84÷7(不能口诀求商)
=12
第四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亿以内数的四则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初步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一、两位小数,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为以后系统学习小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教材编排上小步子特点,在教学小数意义时注意加强小数与分数的联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结合整数加减法教学小数加、减法.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教学中采取多种直观手段,结合几何初步知识和计量单位知识,通过观察、操作、迁移、类推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认识一位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127―118页例1、例2:118页的“做一做”.练习二十八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一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熟练的读写一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小数的学习,鼓励学生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究.
2.在初步认识小数产生的过程中,渗透“实践第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一位小数的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示意图,投影仪、学生准备米尺.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投影出示: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2.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1份是1米的――,是――米;
3份是1米的――,是――米.
3.口答.1米=()分米1元=()角
二、探究新知
1.设疑导入.出示(标有实物及价格的商标纸).
观察:从这些数中发现了什么?(3.6)(7.8)(1.5)比整数多一个小圆点.
导入: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新知识.
板书课题四、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一位小数
2.新授.教学例1(出示米尺示意图).
学生拿出米尺.
(1)观察后说出图意.
(2)引导学生明确:①每段长几分米?
②1分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
2分米、3分米……
(学生依次把分数写在图下面)
(3)提示:
①说明:这些十分之几的分数还可以这样表示, 米可以写成0.1米(图下标出)“0.1”中圆点左面不够1米,用0占位,右面的“1”表示 ,读作:零点一.
②学生类推:2分米、3分米……写成小数.
③讨论交流:1米4分米=()米
④学生举例(任意说小数)
(4)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第1题.
(独立做,巡视时纠正学生写法上的错误)
3.教学例2.出示:1元=10角.
(1)引导学生讨论:把1角、2角、1元3角以元为单位分别用分数、小数表示
(2)使学生明确:钱数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3)交流后板书:1角=元=0.1元
2角=元0.2元
1元3角=1.3元
(4)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2题(独立做,同桌交流)
4.一位小数的读写.
(1)自学课本117页―118页前三行.你知道了什么?
(2)使学生明确:①整数、小数的概念及区别
②小数的读法
(3)反馈练习:118页“做一做”3题
(同桌互读,纠正错误,对读、写有困难的学生适当提示)
三、巩固发展
1.119页练习二十八1题(填在书上,同桌互议)
2.读出下面各小数.
0.30.81.73.54.410.6100.8
3.填上适当的小数.
1角=()元3角=()元
8分米=()米6分米=()米
1元2角=()元9米4分米=()米
4.在每个图里,涂上颜色表示下面的小数.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八2.
六、板书设计
小数的初步认识
1.认识一位小数
例1
例2
1角=元=0.1元1米4分米=1.4米
2角=元=0.2元1元3角=1.3元
(注:.用红色标出)
认识两位小数.
教学内容:教材121页―122页例4、例5、例6,122页做一做,练习二十九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2.知道小数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小数的数位;
3.学会两位小数的读、写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熟练地读、写两位小数;
2.通过直观演示、迁移类推等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根据小数点易丢、易错,对学生进行做事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2.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为实践服务”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小数数位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米尺、投影仪、米尺示意图.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口答:1米=()分米=()厘米
1元=()角=()分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大家知道,1分米是10厘米,那么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分米?1厘米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米呢?这节课继续学习两位小数.
板书课题:认识两位小数
2.教学例4.
出示米尺示意图.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①1厘米用分数表示是多少米?为什么?
②2厘米、5厘米、15厘米……
使学生明确:1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几厘米可以用 米来表示.(引导学生在米尺示意图上标出各分数)
(2)鼓励学生任意举例.
(3)教学两位小数的写法.
提示:百分之几的分数也可以用两位小数来表示.
①回忆 写成0.1的方法;
② 米写成小数.不够1米,整数是0;也不够1分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也写0. 米要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写“1”,就是0.01米,读作:零点零一米.
③类推:2厘米、5厘米、15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要求学生说出思考方法,注意:将15厘米写成0.15米后,读数可能有难度,教师给予点拨)
④学生任意说出几个两位小数.
⑤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3题.(独立填空,同桌交流)
3.教学例5.
(1)引导学生讨论:1分、2分、2角5分、1元3角8分用分数、小数表示是多少元?
明确:
①元、角、分为单位的钱数改写成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表示方法;
②区分2分、2角5分中的两个“2”表示的意义.
交流后板书:1分=元=0.01元
2分=元=0.02元
2角5分=元=0.25元
1元3角8分=1.38元
(2)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4.教学例6.
出示复合片(抽拉)
(1)引导学生观察:一小格用分数、小数表示分别是多少?
3个格、36个格、10个格……
(学生任意举例)
明确:
①每个正方形图都表示整数1”.
②表示百分之几的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
(2)渗透“十进”关系.
讨论:0.10为什么等于0.1?
点拨:10个小方格是 即0.10,也可以看作1个长条,即 ,小数表示是0.1.
明确:①10个0.01是0.1;
②10个0.1是1.
板书: =0.01 =0.36
=0.03 =0.10=0.1
(3)反馈练习:122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完成,同组互议)
5.教学小数数位和读法.
(1)引导学生自学122页上半部分.
思考:通过读书你明白了什么?
使学生明确:
①小数的数位顺序;
②小数的读法.
(2)点拨:
①整数、小数相邻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②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③百分位后面还有数位,以后再学.
(3)检查效果:出示120.85
要求:
①指出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数位名称.
②读出小数.
板书:(见板书设计)
(4)质疑.
(5)反馈练习:读出下面各小数,说出各小数的数位名称.
出示:10.115.49100.480.70.340.0590.062.07
三、巩固发展
1.124页二十九第1题(填书,同桌互议)
2.124页练习二十九第2题
(互问,重点明确同一个数字“1”所在位置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
3.填空.
(1)10个0.01是().
(2)0.01是()分之一.
(3)98厘米=()米.
(4)4元零7分=()元.
(5) =().
(6) =().
(7) =()=()
4.判断.
(1)0.37中,没有整数部分,只有小数部分.()
(2)7.25读作:七点二十五.()
(3)3.02元表示3元2角.()
5.出示:7、0、6三张卡片,一学生将“.”放在三个数字之间,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数和一个较小的数,并读出来.
(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小数点位置的重要性,渗透做事要认真仔细的思想)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对小数又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二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懂得了小数的数位和读法.有关小数的知识今后还要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练习二十九.3题.
六、板书设计
认识两位小数
例4
例5例6
1分=元=0.01元 =0.01
2分=元=0.02元 =0.03
2角5分=元=0.25元 =0.36
1元3角8分=1.38元 =0.10
=0.1
读作:一百二十点八五
简单的小数加法
教学内容:教材127―128页例1、例2、128页“做一做”,练习三十第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正确区分整数加法和小数加法的异同.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计算小数加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加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对齐数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答.说出下列小数中每一位数表示的意义.
0.40.081.0323.715.26
2.说出下面的钱数各是几元几角几分.
1.82元0.03元7.90元0.65元0.27元15.04元
3.整数加法法则是什么?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竖式计算1283+2642479+560
转化成12.83+26424.79+5.60导入课题.
板书简单的小数加法
2.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小红买一支自动铅笔用0.65元,买一支转笔刀用0.27元.一共用了多少钱?
启发学生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
①列式.
②用几角几分知识计算.(学生试算,教师巡视时提示:列竖式时把数位对齐)
(2)小数计算的方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时提示:
①0.65中的“6”“5”、0.27中“2”“7”的意义.
②竖式排列的道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即小数点对齐.
③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④和的小数点和加数的小数点对齐.
板书(见板书设计)
(3)启发思考: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明确:①相同数位对齐.
②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③结果对齐加数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4)比较以上两种方法哪种简便?
(5)反馈练习:127―128页“做一做”1、2.(要求独立完成,同桌交流)
(6)教学例2.
出示:王宏的妈妈买花布1.5米,买白布2.6米.一共买了多少布?
①用例1的方法类推,学生独立计算.
(教师巡视时点拨十分位上满10个0.1向前一位进1的道理.)
②检查效果.
板书1.5+2.6=4.1(米)
③质疑.
④反馈练习:182页下面的“做一做”1、2题.(分组做,互相交流)
(7)启发学生思考:小数加法和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相同点:(1)相同数位对齐(2)从低位加起,满十向前一位进一.
不同点:小数加法在和里点上小数点.
(8)计算导入时的两个小数加法.
12.83+2.6424.79+5.60
三、巩固发展
1.填空(用小数计算)
(1) =()+()=()
(2) =()+()
(3) =()+()=()
2.判断对错,并改正.
3.计算.
0.45+0.780.34+0.520.54+0.080.47+0.37
4.129页2题.
四、全棵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
(重点从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及整数加法的异同方面总结)
五、布置作业:练习三十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加法
答:一共用了9角2分.
简单的小数减法.
教学内容:教材130页例3、例4.131页做一做,132页练习三十一1―3题.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并掌握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2.懂得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地计算小数减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通过减法教学,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计算小数减法,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
教学重点: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本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的算理.
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口算.
0.32+0.450.27+0.691.4+1.90.33+1.25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方法.
2.竖式计算:489-2641000-905
说出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强调: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
二、探究新知
1.导入.
(1)出示:
求:梳子和牙刷一共多少元钱?(学生计算)
(2)思考:梳子比牙刷贵多少元钱?怎样列式?
板书:0.65-0.48
(3)揭示: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小数减法.
板书:简单的小数减法
2.教学例3.
(1)启发学生思考:根据0.65-0.48这个算式,你想到什么?
(2)使学生明确:①用几角几分计算,②用小数计算.
(3)学生试算.
揭示:①用元、角、分计算时,分与分不够减,怎样退位;
②小数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
③百分位不够减要从十分位退1作10,在百分位上加10再
减.
(4)交流后板书:0.65元=6角5分
0.48元=4角8分
元角分
(5)讨论: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
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低位减起;③百分位不够减向十分位借1,然后再减.
(6)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一题.(同桌订正)
3.教学例4.
出示:跳远比赛,张明跳3.1米,李华跳2.9米,张明跳的比李华跳的远多少米?
(1)启发思考:通过看题,你知道了什么?
明确:①列式,②计算.
点拨:十分位不够减时的借位方法,个位相减应得“0”.
(2)交流后板书:3.1-2.9=0.2(米)
(3)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完成,互相订正)讨论交流:小数减法和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计算小数减法要注意什么?
明确:(1)小数减法与整数减法都要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减起;
(2)哪一位不够减都要向前一位借1;
(3)和里小数点的位置.
4.反馈练习:131页“做一做”第3题.
三、巩固发展
1.判断.
2.选择.
(1)1.35-1.30=()①1.05②1.22③0.05
(2)12.12-8.88=()①4.34②3.24③3.34
3.计算并验算(板演).
5.8-4.30.93-0.478.1-6.9
4.132页练习三十一第3题.
5.计算比赛.
0.46-0.132.2-1.50.49+0.65
4.3-1.93.4+2.75.1-3.8
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又学到了哪些新知识?引导学生总结.
五、布置作业:132页练习三十一第1题后4个题.
六、板书设计
简单的小数减法
第五单元面积单位
整体感知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土地面积单位一公顷、平方千米.通过学习,可使学生对土地面积有一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因为土地面积单位是抽象的,靠教师的室内讲解是很难使学生建立这些土地面积单位观念的,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指导学生进行实地测量,实地观察,以便使学生对1公顷有多大具有明确的表象.第136页上的例题是一道联系实际的题目,计算出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后再换算成公倾.在初步感知1公倾有多大的基础上,教材接着说明计算大面积的土地用平方千米作单位,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大,以及1平方千米也叫做1平方公里.然后让学生推想1平方千米土地有多少公顷,进而引出土地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得出相邻两个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篇15: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次练习安排了四项内容:“处处留心”“读读背背”“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书时作记号的方法,便于自己的学习
2.积累词语和名人名言,体会名言的含义
3.认识歇后语,训练口头表达的能力
4.继续练习钢笔和毛笔字的书写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读书做记号。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练习3-教案教学设计不错
理解成语的意思。
学会在生活中使用赞美语。
教学准备:
卡片、小黑板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读书时作记号的方法,便于自己的学习
2.积累名人名言,体会名言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 处处留心
1. 读题目要求
2. 自己看表格中的内容,明确对应的记号
3. 你怎样将这些记号记下来,(学生讲自己的方法)
预习15课,尝试用记号做批注
学生读名人名言,指生读,记下来
思考:两则名人名言是什么意思?作者运用打比方想告诉读者的'是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记成语,理解意思
2.认识歇后语,训练口头表达的能力
3.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读读背背
1.(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学生分组讨论成语的意思。
(3)交流。
(4)同座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
篇16:第七册教案1赵州桥
第七册教案1赵州桥
1、赵州桥教学目标
1.能找出重点词句,正确理解第2和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照样子,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4.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15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意思;能抓住重点词句,正确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
教学难点:用“不但……而且……”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
2 知道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二)教学过程
1.启发谈话。
谁还记得《南京长江大桥》这篇课文是怎样介绍这座大桥的?指名说说南京长江大桥的结构特点。
(南京长江大桥有9个大桥墩,22孔引桥,大桥分两层。底层是铁路,铺双轨。上层是公路,两侧是人行道。)
这座现代化的桥梁是1968年建成通车的。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介绍我国古代的石桥,名叫赵州桥。
zhàozhōu
板书:赵州桥
2.指导预习。
(1)读课题。注童读准zhàozhōu这两个翘舌音。
(2)轻声读课文。拼读生字音节,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3)用部首查字法查“创、固、慧、遣”等字。
3 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字,讲讲词语意思。(2)指名回答查字典结果。(3)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4.指导学习第l自然段。
(1)阅读本单元“学习提示”,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抓重点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2)指名读第1自然段,教师在图上指出赵州桥的位置。
(3)课文是围绕哪个重点词语来叙述的?(世界闻名的石拱桥)
(4)说说“世界闻名”的章思。跟这个重点词语有关的词语还有哪些?(“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
小结:以上这些词语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
5.练习作业。
(1)抄写生字。重点指导“减、慧”书写的间架结构。注意“减”字的偏旁是两点,“慧”字上面部分中间不要加竖。
(2)完成作业本1、2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2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知道赵州桥的设计是建桥史上的一个创举。
(二)教学过程
1.复习生字。
2.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3 指导阅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这段中的重点词句是什么?(“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个创举。”)
(2)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5句话)第1句写了什么? (桥面又长又宽);第1句写了什么?(全都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第3句写什么?(写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第4句写什么?{这一句揭示了“这种设计”的作用);第5句写什么?(点明了为什么说“这种设计在建桥史是一个创举”)
---------------------------
教师小结:因为“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是世界建桥史上从未有过的,所以说它“是一个创举”。
4.完成作业本第5题。
笫3教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第3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