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visg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四种积累文学常识的方法介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四种积累文学常识的方法介绍,欢迎大家分享。

篇1:积累文学常识方法
积累文学常识方法
1、很多文学常识其实都和故事有关,在背文学常识的时候可以讲下故事,帮助孩子们理解记忆,这样子在记忆的同时,也做到了扩展,而且较容易接受。
比如《聊斋志异》的作者是蒲松龄,“蒲松龄”一个名字放在那对于孩子来说多少有点无聊,但如果你跟孩子说从前有个奇怪的人,为了写本书,每天早上带着一大壶茶和一包烟就坐在马路边上,然后把过往的人都给硬拉过来,非要听他们说一些奇异的传说,渴了就给他们倒茶奉烟,然后把这事一做就做了二十多年,最后把这些故事汇总润色,写出了《聊斋志异》,这个人就是蒲松龄。这样子在记住的同时也了解到了蒲松龄写书的毅力。
2、当然,上面那个做法需要家长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和精力,更适合低年级起步时的积累,勾起来兴趣以后孩子可能就会自己去找相关的故事。
虽说好像很麻烦,但日积月累下来,孩子就会比别人知道的要多很多。除此之外,关于文学常识的周边也可以找到很多,就拿四大名著来说,光是电影、电视、动画甚至游戏就有好多资源,让孩子们有空的时候去看看,这其实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是一种从简单直观到专业深入的方法。
3、如果觉得找资源也麻烦,最简单直接的方法就是看书。
平时给孩子多买一些书,文学常识本身就蕴含在那些书里面,阅读是广泛积累文学常识的一个基础。当然,关于看书,有的家长会反映孩子只喜欢看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书,而不喜欢看老师或者家长要求他们看的`书,这一点在处理上个人觉得以孩子感兴趣的为主,以要求看的书为辅,毕竟孩子有阅读兴趣已经很难得了,随着他们自己年龄的增长以及关注点的变化,书的选取自然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孩子所看的书和考试要考的东西有冲突,看了很多书但是答不出试卷上的题目,那就需要保证先能答题,不过,如果孩子喜欢看书,搞定小学阶段的文学知识考试内容,应该不会是大难事。
4、如果孩子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看电影、电视、动画甚至游戏,也不喜欢听故事,家长没辙,只能硬背了,那建议背诵的过程要有一定的系统性。
将零零散散的文学常识交给孩子背诵,那么背起来的难度较大,可以按时间脉络、按作者重要性等角度来背,总之要有一定的逻辑。而且最好能规划好背诵进度,每天背的不宜过多,古诗的话一首足够,文言文五十到一百字足够,日积月累,能坚持下来的话,已经很多了。另外,动手抄也是一个背诵的方法,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除此之外,最好能够给孩子营造一个利于读书学习的氛围,在氛围之中,耳濡目染,对文学常识的积累和语文的学习也会有很大帮助,如果家长在孩子面前对此都一无所知并且不耐烦,肯定是不利于学习的。
最后,不是说孩子们积累了一定的文学常识之后,这就成功了。无论什么知识,如果不复习运用,是会很快遗忘的。复习的方法也有很多,可以平时没事抽空问问孩子,隔一段时间翻翻背背,将那些文学常识讲给家长听等等,甚至以练习的形式直接让孩子做(孩子不抵触的话)也是一种方法。
篇2:文学常识的积累方法
文学常识的积累方法汇总
一、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
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 、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
2 、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 我、我们 ),第二人称( 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 第一人称 和 第三人称 经常使用。
3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 写人 、记事 、写景 、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 明确、集中 。
4 、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为表现 中心思想 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 材料 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 写得具体些、详细些 ;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 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
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 顺叙 、倒叙 、插叙 。
7 、线索,指 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
8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 事物 说明文和 事理 说明文。
9 、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 特征 。所谓“特征”就是 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0、说明顺序主要有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 整体 到 局部 ,由 概括 到 具体 ,由 现象到 本质 ,由 一般 到 特殊 ,由 主要 到 次要 , 由 原因 到 结果 。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下定义 、分类别 、列数字 、举例子 、作比较 、打比方 、引用 、配图表 。
12 、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 描写 和 叙述 。
13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 见解 和 主张 ,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 中心 论点 ,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 分论点 ,分论点是用来 补充和证明 中心论点的。
14 、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 开头 ,或在 中间 ,或在 结尾 ,有的文章 标题 就是中心论点。
15 、论据是作者 阐述 或 论证 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 事实 和 道理 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
16 、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 事例 或 史实 以及 统计数字 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精辟理论,名人的 名言警句 以及 人们公认的 事理等、自然科学的 原理 、定律 、公式 等。
18 、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 被证明 和 证明 的关系。
19 、论证方法有 例证法 、引证法 、对比论证法 、比喻论证法。
20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立论 和 驳论 。
21 、小说的三要素是指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
22 、小说是以 刻画人物形象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环境描写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3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 肖像描写 、语言描写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 侧面 描写。
24 、小说的故事情节有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有时前面有 序幕 ,后面有 尾声。
25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 自然 环境描写和 社会 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 交代背景 , 渲染气氛 , 衬托人物 , 发展情节 服务的。
26 、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 长篇小说 、中篇小说 、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 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
27 、塑造人物形象 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 情节 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 现实生活 为依据,经过 艺术加工 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8 、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 说理性散文 。
29 、叙事散文以 写人记事 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 ,抒情散文以 写景状物 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 《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 。
30 、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集中性 、精炼性 、音乐性 。
31 、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 叙事诗 、抒情诗 ;按形式分,可以分为 格律诗 、自由诗 和 民歌体 。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 木兰诗》《 石壕吏 》
32 、词是 旧体诗歌 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 音乐 脱离,成为一种 有固定格式 的诗歌体。词牌是 曲调 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 沁园春 ”是词牌,“ 雪 ”是题目。
33 、民歌体诗是 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 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 口头创作 ,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 敕勒歌 》。
34 、散文诗是用 散文 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 散文 和 诗 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 高尔基 写的《 海燕 》。
35 、散曲是 元 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
篇3:积累文学常识的四大方法
积累文学常识的四大方法
一、以新联旧法
在学到某作家的又一作品时,一定要联及以前学过的他的作品,并尽最大可能把他的生平、作品内容搞得清楚明白、了然于心。比如学到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首先要把柳宗元的`生平、作品弄懂吃透,然后联及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的具体所指,再联及已学过的《马说》、《爱莲说》的情况(作者、作品主旨),最后联及文体知识“说”。知道“说”是一种文体,属寓言性杂文……这样,学一而联二、联三……文学常识便越联越多,也越联越熟。
二、以点带面法
不论人教版还是各省版教材,所选名家名作的数量都比较多。我们可把某一名家的作品作为“点”,再由这一“点”扩展到这个名家入选初中课本所有作品这个“面”。比如古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苏轼等;现代的如鲁迅、郭沫若、矛盾等;外国的如高尔基、莫泊桑、布封等。分别将这些作家的作品逐一归纳,弄清文体,了解写作时间、背景,掌握作品中的人物、写作技法等等。例如鲁迅的作品,入选初中课本的有《风筝》《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雪》《故乡》《孔乙己》等,我们首先要掌握鲁迅生平这个“点”,然后知晓其作品集、各作品集的命名方式、这篇作品出自哪个集子、是什么体裁、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使用什么样的技法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这样,由点扩展到面,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效率也比零散记忆高得多。
三、纵向扩展法
就是从纵向的角度去梳理和记忆文学常识。比如以文学史为线,就从先秦、两汉开始,到魏晋、唐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一步步梳理;若以文体发展史为线,就从《诗经》开始,到先秦诸子及历史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进行梳理。然后,再把这条“线”中每一时期内的重要作家、作品或文体、技法分门别类地归纳出来。整理后的文学常识,就像一串凹凸有致、色彩诱人的冰糖葫芦,“条”分明,“块”清楚。记忆时,纵向有线可循,扩展的横向内容也一目了然。
四、横向比较法
就是把同一属性的文学常识搜集在一起,找出它们的异同,并据其异同进行组合,做到“文”以类聚。比如古代一些作家诗文集的命名方式就可使用此法。大家可以这样排列组合:用官职命名的作品集有:《杜工部集》……
用自号命名的有:《苏东坡全集》……
用书斋名命名的有:《七录斋集》……
用帝王年号命名的有:《嘉祐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