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ychoDov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三国文化征文1000,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三国文化征文1000,供大家参考。

三国文化征文1000

篇1:三国文化征文1000字

中国这条腾飞的巨龙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他那深远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不禁惊叹,其中出自罗贯中之手的历史名著――《三国演义》让我为之着迷。

说起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我想,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应该人人知晓,里面能文能武的名将让我敬佩。像蜀国名将:关羽、刘备、张飞。他们桃园三结义,手足情深,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魏国主公曹操的用兵如神、足智多谋,张辽的威武豪放……无不令我赞叹。最让我欣赏的就是忠义双全、义薄云天的大英雄关云长,他为了结义兄弟过五关斩六将、出生入死没有半句怨言。作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向任何人低头折节,这一点足以让我敬佩,让世人为之折服。

不光《三国演义》中的英雄豪杰让我赞叹不已,其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更让我大饱眼福。“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一篇我特别喜欢,尤其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之间的斗智斗勇这一部分。当刘备和孙权一起反击曹操时,因为水战用弓箭较适合,但孙权那里没有那么多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便约时三天让诸葛亮造出十万之箭,如造不出,诸葛亮将被军法处置。诸葛亮倒是不慌不忙,第一天只是在林中优哉游哉散步,到了第二天晚上,天气骤变,起了薄雾,诸葛亮命将士一字排开,船上布满了稻草人,让士兵擂鼓呐喊,曹军因看不清敌方,不敢轻易派兵,只能命将士用箭去射,箭全部射在稻草人上,十万支箭,一夜间“造”了出来,周瑜面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自叹不如,而诸葛亮却一笑而过。他的笑很有深意,他是笑周瑜的计策落空,曹操的无知,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出英雄本色。

畅谈三国,笑谈英雄,谈千年的文明,论世道英雄。

[三国文化征文1000字]

篇2:三国文化征文

三国文化征文800字

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在天与地的交汇处,谱写了一曲华丽的乐章。古往今来,多少历史文人,耗尽毕生的心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直至今日,读来朗朗上口,荡气回肠!而罗贯中家喻户晓的《三国演义》则更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易中天在《百家讲坛》用他独特的眼光为我们解读了三国的历史。

“三国”中的人物给我的感觉是“智勇忠义”交织而成。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周瑜是何等英姿焕发;刘备桃园三结义是何等重情重义。会为张义德单骑伫立长坂坡,“身张义德也,谁来共处决”,吓破敌胆而拍案叫绝;会为关羽走麦城,兵败遭擒拒降,被孙权所害而破涕大哭;会为周瑜久不得胜,吐血身亡而深感惋惜。当我读完《三国演义》,百感交集,千丝万缕的感慨,犹如喷发的火山,是那么强烈。合拢了书本,平静了心情。在易中天教授的引领下,我犹如梦回三国,曹操的奸雄,孙权的深谋远虑,刘备的重情重义,不但让人触手可及,而且古老的历史似乎已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人生豪迈,对酒当歌,生命苦短世事间几度春秋?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民族责任我辈当一力承担!

《三国演义》中惊险刺激的斗争至今想起来还依旧历历在目,其实人生本来就是难以预料的。生活,就像草地上纷飞的蒲公英,无奈的苦涩中总带着些幽香。诸葛亮的知恩图报,关羽、张飞的忠心耿耿,刘备的思贤如渴,曹操的`足智多谋……种种的人物形象,在当年战乱的年代里,铸就了一个个真实而伟大的灵魂,尘封的四壁,隐去了一切,落叶在街前遮住了往日的足痕。有时候,我往往会记得曹操的“挟天子而令诸侯”,而忽视他的真才实学;记得张飞的“醉失徐州”,而忘记他的赤胆忠心;记得关羽曾放过落败的曹操,而忘记他的“水淹七军”……人,似乎总爱遗忘。但是,请记得,他们都是堂堂正正、敢作敢当、信守承诺的英雄人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已碾过千年的光阴,那些立马横枪,驰骋沙场的英雄们已经化为繁星,点缀着浩瀚的历史苍穹,千年之前的是非对错谁又能说得清?静静的秋色,微微的风,看繁星点点,思索着书中的收获,生活在这个时代,不会再看到当年金戈铁马的场景,但你却不能让灰尘蒙蔽了双眼。

篇3:三国文化征文

三国文化征文1000

三国文化征文

通过对三国文化知识的学习,使我深刻的感受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取长补短,发扬团队精神,因而构成了一支出奇制胜的坚固队伍。

刘备“仁”、“智”,关羽“忠”、“傲”,张飞残暴而又细腻。

后人评价说:“刘备的江山是靠哭出来的。”当然,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他只看到了刘备的“仁”,而未见他的“智”及关羽、张飞的协助。

正是“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刘备的“智”掩盖了关羽的傲气、张飞的残暴;一句“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 。关羽的忠,使生刘关张的队伍更稳固;彭德怀上书,以张飞自比,而又自愧不如,可惜“却有其粗,而一无其细”,是张飞细腻的一面给队伍又加了一层保护网,使其更强大。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况如今是刘关张三大将,顶的就不只是一个诸葛亮啦,而是开创了令人震惊的雄霸天下。

古代人杰尚且懂得充分利用团队精神,况吾辈乎!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应该有高度的集体主义感,维护班集体的利益,为班争光,让我们的集体强大起来。集体强大了,自己自然就进步了,因为集体是大家的集体,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有丰富饵料的海洋自然会蕴育出肥大的鱼儿。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更需要人们具有团队精神。曾在报纸上看到一家企业招聘职员的八项要求,其中有一项要求就是职员要有团队精神。一个大企业要想办成功,需要企业中职员们的共同努力,只有大家取长补短,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处使,才可能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才可能创造出今天的雄霸天下。

团结就是力量,团队精神非常重要,不容忽视。

三国文化征文

去年暑假,妈妈就安排我每天看两集《三国演义》。里面有许多精彩的故事和许多有名的人物,比如说: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孙策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刘备能识破许多计谋,并且对人彬彬有礼;关羽英勇无比,特别是在温酒斩华雄中,许多人出战,都被华雄一刀砍死,无一幸免,可关羽毫不畏惧华雄,出战前别人为他准备了一杯温酒,关羽还未等就冷却,就将华雄之头挂于帐下;张飞是一个既勇猛又鲁莽的人,他有勇无谋,经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在宛城之战中,因得罪了吕布,致使吕布攻打徐州,从而丢了徐州。除了这些英雄以外,我最敬佩的是赵云,因为他英勇善战,并且做事十分沉稳。

赵云身高八尺,姿颜雄伟,早年在郡衙当差。初平二年,袁绍称冀州牧后,与公孙瓒相争,常山郡人公推赵云为头目,率领大伙去投奔公孙瓒。也在这一年,刘备亦来投奔公孙瓒。刘备对赵云非常亲热,常给以帮助。赵云亦视刘备为长者,为知己,有心相依。经过几年的奔波和反复观察,赵云对公孙瓒的表现明显感到不满意,感到他胸无大志,不识大体,只顾自己,不是可以依靠的主人,便寻机离去。不久,赵云因兄丧请假回家。刘备知道他不会再回来了,依依不舍。赵云告辞时说,我终不会背叛您对我的恩德。建安五年春,刘备被曹操打败后去投袁绍。当时,刘备单身逃出,狼狈不堪。在邺城遇见赵云,与赵云同床眠卧,密派其外出招募队伍数百人,对外皆称刘左将军部曲。从此,赵云追随刘备,转战南北,终身不渝。

三国文化征文

三国,那个纷扰**的年代,有无数分不清对错的征战与纠葛,有战场上无情的刀戟和淋漓的鲜血,有场外的尔虞我诈机关算尽,当贪婪吞噬了恩情与孝义,我感叹历史是一支凄婉的歌。慢慢走进“三国”,它将不再是一个个的故事片段,而是至今绵延不绝的长河。尤其是那些“蜀中人”不时萦绕在我的心头,不知何时,我开始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呼,为他们的危局而担忧,为他们的失败而扼腕叹息。是的,我迷上了那“结义”的桃花,爱上了不离不弃的忠义,喜欢上了孔明的智慧, “蜀中人”的智勇忠义深深地打动了我,感染着我。

花香悠悠沁人心脾,情义浓浓涌上心头。花树间兄弟结义,携手共兴汉室江山。

一声“大哥”发自心田,面对曹操的欣赏无动于衷,面对美女、宝马与金银,他心依旧,“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和大哥团聚,他日日祈祷;担忧大哥的安危,他夜夜难眠,他执著地坚信着重逢的到来。这就是关羽,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关羽,是在大哥面前低头听令的关羽,是刮骨疗毒不皱眉头的关羽,是面对强敌傲骨依然的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面对死神的降临他毫不畏惧,放不下的是:与刘皇叔的桃园结义。关羽去了,张飞、刘备一个醉酒中为部将所杀,一个伐吴失利郁郁而终。在大多数人看来,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而在我想来,这大概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绯红的桃花悄然落地,无声无息,化入泥土滋养大地,他们的情义有口皆碑代代相传,无形中已经化作了我们这个民族的一种信仰。

我们生于九零后,长于零零后,成于一零后,少有服从与追随,更多的是对人际和谐的努力,对“公平正义”的向往,对家国民族的关注,生活中你会看到不计得失的帮助,敞开心扉的倾诉,彼此默契的合作。或许竞争的压力让我们有些沉默,但这并不表示我们缺少力量,有“义”的支点,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一样可以撼动世界。

小学时《草船借箭》里,我结识了足智多谋的他,初中时《出师表》里,我结识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他,高中时《挥泪斩马谡》里,我结识了有情有义,却又军法严明的他。他就是诸葛孔明。与他我一次又一次的相逢,一回又一回的崇敬。生不逢时,只愿隐居草庐,仰观俯察间了却此生,这又何尝不是乐事呢。 “茅庐三顾”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下决心、保明主、谋大业。这不变的承诺融入了那颗炙热的心。喜欢他手执羽扇的悠然,那份宠辱不惊,使我感到蜀汉的发展不可限量,曹魏大军是多么的渺小,东吴水师是那么的不堪一击。不是他呼风唤雨,是他的潜心观察与思考,顺应自然,揣度人心罢了:算定了曹操疑心太重,算定江中必有大雾,就算定了草船足可以借箭。这是一种态度,叫做自信,这是一种实力,让人深不可测。

有多少赞美就会有多少 。有人说他心胸狭隘,气死周瑜;我却不以为然,如若周瑜之前宽厚待他,同心协力,又怎么会有气死之说;夺取荆州只是一个军事家的谋略,为了蜀汉的他是对的,所谓“在商言商”嘛。有人说他小题大做“斩马谡”,挥泪亦是“作秀”,我还是要固执的为他平反:街亭乃要害之地,由于马谡的疏忽落入敌手,使蜀国陷于困境——马谡该斩,为了让蜀军重整旗鼓,只有严明法纪。马谡是马良的弟弟,孔明怎忍杀之;马谡饱读兵书也颇有才学,诸葛怎愿杀之。这不是小题,更不是大作,这是一种长远的政治目光——完成先帝遗愿,匡扶汉室。

孔明带着遗憾睡去了,有谁看到他眼底那颗晶莹的泪滴,有谁还依然记得他的曾经——如果此生事事皆已算定,又何必麻烦再来世上走这一遭,正是这种无常,才让人生是这样的多彩诱人!

事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叫做追求。

一线希望百倍努力,这叫做奋斗。

为了信念永不放弃,这叫做坚持。

孰为蜀中人?蜀中人有情有义有才具。

孰为蜀中人?蜀中人敢想敢为敢成功。

我们为何不做蜀中人,扬帆起航,去追寻那个“未曾遗忘却会在某些时刻丢掉的梦”。合上发黄的书页,心头绽放出朵朵灿烂的桃花,抬头望去,我的`路还很长,深邃里我看到了那智慧的目光。我知道我并不孤单——“蜀中”有我也有你。

三国文化征文

“历史使人聪明”。这是历史学家庞朴先生的一句名言。

因为历史是前人成功和失败的记录,由成功而失败,由失败而成功的经验教训的积累。无数英雄呕心沥血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形成了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这种积淀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无处不起作用的。它们有关于友情亲情的忠诚,也有关于臣子对国家的孝忠。这些优秀的文化无一不深深的薰陶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位炎黄子孙。

厚重的优秀的三国民族文化积淀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灿烂的一幕。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应大力发掘,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三国文化重在“信义”二字。诚信、仁义、道义自古至今都是应当作为人生的准则。刘关张兄弟三人也都是凭此信念才结下了“以天下苍生为已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生信条。

现在已进入21世纪,在知识爆炸、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高度发达的今天,“诚信”二字尤为显得重要。如果你是企业家,你要靠诚信来树立国打造你的品牌,纵横商场。如果你是处交家,你要靠诚信来树立国家形象,驰骋列国。诚信,在人们生活中无时无刻起着重要作用,纵观历史,古人尚能做到,更何况我们呢?

在三国历史文化积淀中也涌出了许多优秀的人物,他们在推动历史进步方面也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虽然他们各自也有性格上的弱点。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看待一个人应当像苏轼看庐山一样,从不同角度观察和评价,才能跳出历史看历史。

读史使人明鉴,也正是历史上这些优秀的文化和崇高的精神不断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我们才更近于完善,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开启美好的明天。

篇4:三国文化征文

“历史使人聪明”。这是历史学家庞朴先生的一句名言。

因为历史是前人成功和失败的记录,由成功而失败,由失败而成功的经验教训的积累。无数英雄呕心沥血演绎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形成了厚重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积淀。这种积淀是无形的,无处不在的,无处不起作用的。它们有关于友情亲情的忠诚,也有关于臣子对国家的孝忠。这些优秀的文化无一不深深的薰陶着中华民族的每一位炎黄子孙。

厚重的优秀的三国民族文化积淀便是这历史长河中灿烂的一幕。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更是我们应大力发掘,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三国文化重在“信义”二字。诚信、仁义、道义自古至今都是应当作为人生的准则。刘关张兄弟三人也都是凭此信念才结下了“以天下苍生为已任,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人生信条。

篇5:三国文化征文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从这本书中我认识了骁勇善战的关羽,急性子张飞,一身是胆的`赵子龙(赵云)还有谨慎的曹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卧龙先生--诸葛亮 。

他,足智多谋。“草船借箭”中的他聪明过人,知人善用,精通天文、地理,不伤一兵一卒,借到了十万多只箭;“空城计”中的他才智超群。当时他身边无一名武将,只有一班文官,利用司马懿多疑的性格,又不伤一兵一卒躲过了这一劫;“火烧赤壁”这一战,更显出他的聪慧,用火就轻而一举的打败了曹军,让曹军几乎全军覆没。他,足智多谋!

他,有胆有识。“孔明借东风”中体现了诸葛亮知晓天文星相,利用东风借到十万只箭,又预料到周瑜妒忌心强,会派人到南屏山杀他,所以他早已安排赵云带兵接应,顺利回到蜀国。他,有胆有识!

他,用兵如神。在“智取汉中”这一章中,他指挥的井然有序,山上鼓雷喧哗,敌后拦截粮草,山谷中伏兵埋伏重重,使的曹操受伤,将汉中白白让给了刘备。他,用兵如神!

他,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用兵如神。在我眼中,他就宛如神仙下凡一般。

篇6:三国文化征文

三国文化征文800字(最新)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首先我看到的是像“滚滚长江东逝水……”这一类脍炙人口的诗句,接着引入正文。第一句话这样说到:“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书中还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中人心。它写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袁术、袁绍、刘表、刘璋,气量狭隘的周瑜,长厚的鲁肃,勇者张飞、许楮、典韦,下至因行间而贻笑千古的.蒋干,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这是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而约好一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又读过《春秋》,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做所为值得我们学习。

封建统治时期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现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可能是因为他的儿子篡了汉。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

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而以上几人也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们很值得我学习。

篇7:三国文化征文

许昌位于河南省中部,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几千年的悠久文化,他虽然没有桂林山水那么秀丽,也没有长江、黄河那样波涛汹涌,但他是曹魏故都,曹操雄踞许昌,在这里纳贤士招枭雄、谋霸业战四方。这里名胜古迹灿若群星,这里遗踪胜迹星罗棋布,是三国文化的一个胜地,是人人向往的旅游城市,更是我的美丽家乡!

许昌的旅游景点不计其数。就拿位于许昌博物馆内的文峰塔来说,书上说它建于公元16,共有十三层,外面是八角形,高49.536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等部分组成,好玩的是,除第一层外,其它层都由下而上均匀减少高度,估计等减到了第十三层,连小孩子也只能爬着才可以进去。 记得在我8岁的时候,妈妈要去一趟许昌,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就没把我带上,等她回来之后我吵着让她讲许昌的名胜,妈妈当时因为我小,便开了个玩笑说:“那儿有一座十三层的小床。”我信以为真,就急问“小床”的样子,妈妈说,那的层数越多,就越低,我于是就问妈妈:“那他怎么越长越低呀?”直把妈妈逗得哈哈大笑。

许昌不仅历史名胜不计其数,社区风景更是有一番都市风光。

有句话这样说“天下西湖三十六,许州西湖在其中”,其中的许州西湖想必就是今天的许昌西湖。许昌的西湖公园位于城区的中部,是一个空气清鲜、又甜润,景色秀丽、又幽雅的园林。西湖湖面碧水如镜,在水面上行船,真有点“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我小的时候,曾经去过一次西湖公园,现在模糊的记忆里,也只剩下那满树的桃花、幽静的小亭子了。想想那当时的满园春色,真令人流连忘返。

几千年前,曹操在这里创立魏业,雄站北方,在许昌留下了他的足迹;几千多年前,关羽在灞陵桥辞曹操,留下了他的义气;几千年前,各代英雄人物在许昌各展风采,才是许昌变成一座名胜之城、文化之城、历史之城!

许昌,是河南的一颗启明星;许昌,是河南的一座历史之城;许昌,是一座英雄之都。哦!我爱许昌!许昌还有很多风景名胜,比如说关圣殿、华佗墓、三国故城遗址……等。希望你有时间也到许昌大饱眼福。

[三国文化征文]

篇8:三国文化征文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说的是三国时孙权劝手下大将吕蒙多看点书增长知识,吕蒙发奋读书,从一个大老粗变成了饱学之士。鲁肃原来瞧不起吕蒙,认为他有勇无谋,后来与吕蒙交谈时,发现他的学识大有长进,感叹道,你不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

这个典故的意思不言自明,那就是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用老眼光看人。但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普通人的进步,我们一般都能给予肯定和好评,但对于犯过错误甚至严重错误的人,多数情况下则持一成不变的态度,看不到他们的转变和改进。如果他们能知错就改,将功补过,那还是应该刮目相看的。

三国时的张昭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张昭是东吴重臣,孙策在江东创业时,辟张昭为长史,以管仲视之。孙策临终时将孙权托付给张昭,嘱咐孙权“内事不明问张昭,外事不明问周瑜”,并对张昭说:“若仲谋(孙权)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足见其对张昭的高度信任。张昭也不负重托,忠心耿耿辅佐孙权,成为东吴的“谋主”。

可就是这么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中央高干,张昭居然犯了个致命错误,那就是在赤壁之战时居然给孙权出了个“馊主意”,劝其向曹操投降。其实,当曹操号称“八十三万雄兵下江南”时(当时曹操部队实际只有二十三万人),东吴上下是一片恐慌,劝孙权投降曹操的大有人在,非张昭一个。虽有鲁肃、周瑜等主战派人士的反对,但主降派还是占了上风,是战是降连孙权都有点犹豫不决。最后在主战派和诸葛亮等人的力挺下,孙权才下定决心与曹操“PK”。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取得胜利后,主战派自然受到尊宠,主降派的处境可想而知。在孙权登上帝位的庆祝大会上,孙权对前来祝贺的张昭说了句很尖酸刻薄的话:“当初如果听了你的话,我早就当要饭花子了。”张昭听了,羞愧难当,伏地流汗。

按理说,犯了如此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张昭应该知趣地淡出东吴的政治舞台,在东吴类似于人大、政协等部门找个差事混日子安度晚年得啦,可张昭却没这么做,一如既往地为东吴发展建言献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弥补以前的过失。虽说地位已一落千丈,不如周瑜、鲁肃等,但他位降未敢忘忧国,拳拳爱吴之心未泯,继续发挥着余热。尤其是在“公孙渊”事件中,他更是犯颜直谏,差点将自己的老命搭上。

辽东太守公孙渊想脱离曹魏自立为燕王割据一方,便私下与东吴联络,想得到东吴的援助。孙权打算派两个使者去结交公孙渊,但张昭认为,公孙渊反复无常,是怕曹魏讨伐他才权且与我们交好。如果他再一反复,又归降曹魏,我们的使者肯定有去无回,反倒惹得天下人笑话。张昭有个毛病,脾气耿直,说话声色俱厉,与孙权争辩个没完,弄得孙权下不了台。孙权忍无可忍,拔出宝剑龙颜大怒:“吴国人士入宫则拜我,出宫则拜你,我对你也够尊重的了,干嘛你老是当着众臣的面冲撞我?我常担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动了杀机!”张昭也毫不畏惧,看了一眼孙权说:“我知道我的意见不可能被采纳,但我之所以竭尽愚忠者,是没有忘记托孤顾命的重任。”说罢老泪纵横。孙权也受了感动,掷剑与张昭对泣。但最终还是没有听取张昭的意见,派了两个使臣出使辽东。

张昭见孙权根本不听自己的,便称病不上朝。孙权气坏了,将张昭的府门用土堵上。张昭也是个老倔头,从门里面用土也堵上了。不久,公孙渊果然杀了东吴的使臣,臣服于曹魏。丢尽脸面的孙权这才认识到张昭的意见是对的,忙派人去向张昭道歉,又亲自到张昭的府门外召唤“张爱卿”,但张昭死活不见。孙权想烧了他的门他怕着火就会出来,没想到张昭不但没出来连窗户都关上了。孙权着急了,赶忙派人灭火,强行入内将张昭“请”了出来,并深自克责,做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张昭这才收起倔脾气,与孙权握手言和。

张昭晚年还著书立说,给孙权的太子当过师傅。

所以,门缝里看人,容易把人看扁了。即便对于张昭这样的犯过严重错误的人,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给他们改正错误、悔过自新的机会,只要他们改了,有进步了,就是好同志嘛,就应该刮目相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