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rr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帝王故事:矛盾的帝王——爱理学也召妓的宋理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帝王故事:矛盾的帝王——爱理学也召妓的宋理宗,欢迎阅读与借鉴。

帝王故事:矛盾的帝王——爱理学也召妓的宋理宗

篇1:帝王故事:矛盾的帝王——爱理学也召妓的宋理宗

风流天子召妓入宫

宋理宗晚年喜好女色,三宫六院已经不能满足他的私欲。善于奉迎的内侍董宋臣看到了,就给他想了一个寻欢作乐的方法。

一次元宵佳节,董宋臣为宋理宗召来了临安名妓唐安安。唐安安既是临安名妓,那容貌歌舞,自然精彩绝伦。宋理宗一见面再也舍不得丢开,就把她留在宫里,宠幸非常。唐安安也仗着宋理宗的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唐安安家中的用具——上到妆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银制成的;帐幔茵褥,也都是绫罗锦绣;珍奇宝玩,更是不计其数。

除唐安安外,宋理宗还经常召一些歌伎舞女之流进宫。

有大臣见宋理宗太不像话,就上书劝谏他,说如此胡作非为败坏了皇帝三十年“修身”的效果。宋理宗看了,有点不好意思,于是嘱咐该大臣不要把奏本给别的大臣看,但自己却仍然舍不得就这么放走美人。那个大臣知道是董宋臣把妓女弄到宫里来的,就又给宋理宗献上了一幅高力士脱靴图。

董宋臣看了大怒,就在宋理宗面前告状,说那位大臣诋毁皇帝。宋理宗倒也不恼,还笑着说:“这个是在骂你,并不是在骂我呀。”

董宋臣赶紧解释:“这家伙把皇上比成唐明皇,阎妃娘娘比成杨贵妃,把臣比成高力士,他自己倒以李太白自居,实在狂妄。”阎妃是宋理宗最宠幸的人,于是宋理宗也就不高兴起来,疏远了这位大臣。

宋理宗的祖上宋徽宗也是有名的风流胡闹,可他看上妓女李师师,也只敢挖条地道通到她家,偷偷地钻来钻去,不敢召她入宫。像宋理宗这般将妓女召进宫的做法倒算得上是胆大胡为。

不过后人也有冷眼看破的,做诗道:“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安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

就连说他好话的《宋史》,也指出他“经筵性命之讲,徒资虚谈,固无益也”。

但宋理宗很聪明,知道理学家名声很大,万一贬斥他们,就会引起朝野很大反应。于是他就给那些人升了官,但不让他们管事。

这些理学家们,讲起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来是一套一套的,可到了治国平天下,却拿不出什么像样的方略。知名的理学家真德秀,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声望。

宋理宗召他入朝,大家都洗耳恭听他的大政方针,他却在奏章里劝皇帝正心诚意,不免为人嘲笑。当时的伶人都笑话他们:什么大学中庸,不过是白吃了许多酒食。

朱熹曾经说:“豪杰而不圣贤者有矣,未有圣贤而不豪杰者也。”在局势危急之时,正是需要有豪杰一般的人物来大力整顿国政的,可是那些理学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做到。他们给宋理宗的劝谏,也多是在个人小事上做文章。

这般“圣贤”功夫,也太虚了一些,也难怪宋理宗会烦,觉得这些“圣贤”们还不如他那个斗蟋蟀的小舅子贾似道,因为后者还能想办法弄到钱来给他花。

篇2:帝王故事:矛盾的帝王——爱理学也召妓的宋理宗

帝王故事:矛盾的帝王——爱理学也召妓的宋理宗

一次元宵佳节,董宋臣为宋理宗召来了临安名妓唐安安。唐安安既是临安名妓,那容貌歌舞,自然精彩绝伦。宋理宗一见面再也舍不得丢开,就把她留在宫里,宠幸非常。唐安安也仗着宋理宗的宠爱,过起了豪奢的生活。

宋理宗虽然重用佞臣搞得国势衰弱,但《宋史》却给了他很高的评价。这是因为宋理宗在位时大力推崇理学,而《宋史》正是以表彰理学为第一要务。美国《侨报》援引《皇帝也疯狂》一书的部分内容称,可是崇尚理学的宋理宗却不顾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去召妓女……

理学在南宋取代五经

理学又称道学,为北宋周敦颐所创。周敦颐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清代学者黄宗羲在《宋儒学案》中说道:“孔子而后,汉儒止有传经之学,性道微言之绝久矣。元公崛起,二程嗣之……若论阐发心性义理之精微,端数元公之破暗也。”对周敦颐甚为推崇。

周敦颐继承《易传》和部分道家以及道教思想,提出一个简单而有系统的宇宙构成论,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参考《太极图说》)”。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后来,周敦颐的理学思想经程颢程颐兄弟传承,得以进一步发展。

到了南宋,理学在朱熹手中集于大成,他所著的《四书集注》后来慢慢取代了五经的地位,科举考试便在《四书集注》的范围内出题。

宋代教坊妓女原属宫廷,是为官妓;“绍兴年间,废教坊职名,如遇大朝会、圣节,御前排当及驾前导引奏乐,并拨临安府衙前乐人……”另有私妓,在市井演唱。

权臣相斗牵连理学

宋宁宗时的权臣韩侂胄(侂音同托,胄音同骤)由于结党营私,骄奢淫逸,很让“灭人欲”的理学家们看不起。

韩侂胄索性把理学定为“伪学”,规定凡是“伪学”中人,一律不能做官。大小官员在写述职报告时,还要多加上一句“不是伪学党中人”。此事在历史上称为“庆元党禁”。

开禧三年(1207),韩侂胄北伐失败,金朝向宋索要主谋。史弥远时任礼部侍郎兼资善堂翊善,与杨皇后等密谋,杀害了韩侂胄,然后用匣子装上韩的头颅送往金朝求和。

此后,史弥远升任右丞相兼枢密使,把持国家大政。史弥远对于理学并没有太多心得,不过本着“敌人反对的都要支持”的原则,就对理学家颇为照顾,提拔了不少人到朝中做官。

嘉定十七年八月,宋宁宗死,史弥远矫诏拥立赵贵诚,改名赵昀,是为宋理宗。同时,史弥远封原太子赵竑为济王,出居湖州。

宝庆元年(1225)正月,湖州人潘壬等谋立济王赵竑未遂,史弥远派人逼赵竑自缢,对外诡称病死。

理学家不满意史弥远的做法,纷纷上书为济王伸冤。史弥远看到理学家们如此不识抬举,便很生气地把他们赶出朝廷。

史弥远死后,宋理宗亲政。他为了励精图治,便把那些理学家重新召回朝廷,在朝野上下掀起了一股尊崇理学的风气。对于那些已故的理学大师,如程颢、程颐、朱熹等人,宋理宗都赐给谥号,请进孔庙。

宋理宗很认真地研读理学经典,一时间“周程张朱吕之说,家传而人诵之”,理学一下子由“伪学”变成备受推崇的“正学”了。

理学家学问的要义在“存天理,灭人欲”,不仅对小民,也对达官贵人,甚至要求皇帝也要“正心诚意”。据说,程颐凡赴宴只要得知宴会上有歌伎时,他便会看也不看一眼就拂袖而去。

因上书弹劾秦桧被贬到海南的义士胡铨,晚年回到京城时,有一次看到一个歌女脸上的酒涡很可爱,情不自禁赞赏了几句。

朱熹为此特地做诗一首:“十年浮海一身轻,归对梨涡却有情。世上无如人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言下之意就是责备忠臣义士老来为一个歌女动情,忘了国家大事和君臣大义,实在是修养不够,“人欲”灭得不彻底。

篇3:帝王故事史上最好色帝王:一夜召幸三十妃

历史上说一代帝王坐拥后宫佳丽三千,这三千佳丽其实不过是个虚数,只是为了表明帝王的嫔妃之多而已;但是,其中的一位皇帝一夜召幸三十个嫔妃,这可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一夜召幸三十妃,这个纪录可令历史上所有的荒淫帝王为之汗颜!这个创纪录的皇帝是谁呢?他究竟有多么强的性欲,又是怎样连续召幸这些嫔妃而创下惊艳历史的纪录的呢?

翻开尘封历史的资料,不难看出这个创纪录的皇帝就是南宋度宗赵禥。

赵禥,原名赵孟启,1251年赐名孜,1253年立为皇子,赐名禥,登基后成为南宋第六位皇帝,在位十年。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宋理宗赵昀弟嗣荣王赵与芮之子,也就是宋理宗的侄儿。赵禥幼时读书用功,聪慧敏捷,时常一语破的,令宋理宗十分喜爱。宋理宗没有儿子,便立赵禥为皇太子。赵禥二十五岁即位,三十五岁就因酒色过度而身亡了。赵禥死后葬于永绍陵,谥号为端 文明武景孝皇帝。

赵禥虽然幼时聪敏,但长大后却十分昏庸无能,荒淫无度。他即位时,金朝已经灭亡多年,而北方元朝军队正大举南下,国难当头,他却将军国大权交给奸臣贾似道执掌,使南宋偏安江南的锦绣江山处于暗无天日之中。当时朝廷政治十分腐败,百姓 生活十分困苦,而赵禥自己却依旧穷途奢侈,荒淫无道,长期沉湎于酒色之中。南宋王朝病入膏肓,无可救药,只有等着走向灭亡。

当时北方元军多次出兵饮马长江,进攻南宋。南宋朝廷虽然腐朽不堪,但是广大军民的奋勇抵抗,使得元军每前进一步就不得不付出沉重代价。赵禥即位后,元军猛攻襄樊。这一次是决定南宋朝廷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但是贾似道却密而不报,并谎报军情,说大败元军,战果辉煌。而赵禥竟然对此言深信不疑。最后,元军于咸淳十年,即公元1274年初攻破了围困五年之久的襄樊城,南宋王朝的丧钟终于被敲响。赵禥闻讯后顿时昏倒在地。

赵禥在位十年,南宋王朝一直处于元军大兵压境的岌岌可危之中,但赵禥不思组织广大军民抵抗元军,却每日白天借美酒浇愁,晚上幸美人散心。他与历朝历代的帝王们一样不仅期盼自己长生不老,而且希望自己永远拥有强烈的性欲,以驾驭后宫嫔妃,以追求声色犬马。他在服食所谓“不老药”仙丹的同时,还遍寻“壮阳药”,欲幸遍后宫美色。

据清乾隆年间毕沅编著的《续资治通鉴·宋纪一百八十》上关于赵禥的记载,“帝自为太子,以好内闻;既立,耽于酒色。,嫔妾进御,晨诣閤门谢恩,主者书其月日。及帝之初,一日谢恩者三十馀人。”意思就是说,赵禥做皇太子就以好色出名。当了皇帝之后还是如此。根据宫中旧例,如果宫妃在夜里奉召陪皇帝 睡觉,次日早晨要到閤门感谢皇帝的宠幸之恩,主管的太监会详细记录下受幸日期。赵禥刚当了皇帝时,有一天到閤门前谢恩的宫妃有三十余名。史学界就此段文字获知,赵禥性能力超强,一夜竟然召幸了三十余名嫔妃。

赵禥即位做皇帝时,那年他二十五岁,正是他一生中性欲最为强烈的年龄。既然皇帝有与任何 女人发生性关系的特权,后宫遍是佳丽美色,刚获得这种权力的赵禥自然大喜过望,不会放过每一个春宵良辰。真可谓春宵一刻值千金!所以,赵禥一夜召幸三十多个嫔妃还是相当可信的。但这也有让人怀疑的地方,以一夜十二小时、三十个嫔妃计算,赵禥与嫔妃上床一次的平均时间是二十四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赵禥不可能在自然 生理状态下完成这轮番的召幸过程。因此史学界认为,赵禥如果不借助于药物,在床上不可能如此强悍。

那么赵禥借助了什么样的药物?不容置言,无疑是壮阳药也!尽管关于赵禥的史料中没有记在这方面的内容,但史学界的猜想不会是空穴来风。

篇4:帝王故事史上最好色帝王:一夜召幸三十妃

据有关媒体上资料表明,壮阳药也叫媚药、春药、房中药。但媚药、春药、房中药的使用范围宽泛,并不仅限于 男人,女人也可服用。此类药在古代帝王宫中极为流行,今日遍布街头的成人用品商店,应当是古人的遗风和继续。春药有不同的名称,“三益丹”、“益肾丹”、“保肾丹”、“快女丹”、“受宠丹”、“保命丹”、“童女丹”、“益女丹”、“得春丹”、“遇仙丹”、“合欢散”、“寒食散”、“春散”、“相投散”、“一笑散”、“相思方”都是这种药物的不同说法,还有的名字更形象,“美女提倒金方”、“灵龟展势方”、“美女颤声娇”、“贵妃夜夜娇”、“旱苗喜雨膏”、“金枪不倒丸”……虽然叫法不一样,但药理功能是一样的,都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让人性兴奋的药物。

按 中国古代一部最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礼记》上的说法,“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而皇帝多不守古制,随意扩充后宫。《新唐书》上说,“开元天宝中,宫嫔大率至四万”,开元、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其后宫的美女多达四万名,比秦始皇的一万多人还要多得多,大概创造了有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纪录。由于皇帝可以发生性关系的对象实在太多了,壮阳药在宫中广为流行是可以想像出来的,有的方家术士甚至将之制成点心、 水果,供帝王方便食用。民国著名文人孙静庵所著的《栖霞阁野乘》中说了一件“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的事情,足可证明壮阳药在宫中的流行程度。

这件事情说的是,“丁文诚官翰林,一日,召见见于圆明园。公至时过早,内侍引至一小屋中,令其坐,俟叫起。文诚坐久,偶起立,忽见小几上有蒲桃一碟,计十余颗,紫翠如新摘。时方五月,不得有此,异之。戏取食其一,味亦绝鲜美。俄顷,觉腹热如火,下体忽暴长至尺许。时正着纱衣,挺然翘举,不复可掩,大惧欲死。急俯身以手按腹,倒地呼痛。内侍闻之,至询所苦,诡对以暴犯急痧,腹痛不可忍。内侍以痧药与之,须臾,痛益厉。内侍无如何,乃饬入从园旁小门扶之出,而以急病入奏。公出时,犹不敢直立也。”

这个故事发生于咸丰年间,当时的皇帝是清文宗奕詝,即咸丰皇帝,后来的西太后慈禧就是他宠幸的后宫嫔妃。当时丁文诚意外得知奕詝在暗暗服食壮阳药后,再次进圆明园见到奕詝时进献了这壮阳秘方,“皇上调养圣体,最好每天饮鹿血一杯;燥热之药切不可用。”奕詝问他饮鹿血有何功效,丁文诚告诉奕詝鹿血是壮阳活血之妙品。奕詝当即记心里了,吩咐内务府买梅花鹿一百多头,放养在园中,这也是圆明园中出现梅花鹿的原因。据说此后奕詝天天取鹿血喝,果然见效,可夜夜与宫妃欢娱。

中国古代帝王可以说人人喜欢服用春药,依赖春药,来增强自己的性欲,以便随时随地召幸后宫的嫔妃。因此,作为南宋第六世的皇帝宋度宗赵禥恐怕也概莫能外。

篇5:帝王故事:梁武帝因滥“爱”毁了江山被饿死

萧衍吃素礼佛、对人宽容,一心要做一位仁慈的君主,却因为他的滥爱毁掉了江山,也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公元549年,大将侯景率领十万叛军攻破了南梁首都建康(今南京),并将梁武帝软禁在台城。几十天后,这位曾叱咤一时、统治王朝达48年之久的皇帝竟被活活饿死。而导致这一下场的,就是他的“菩萨心肠”。

寺院舍身太荒.唐

梁武帝,名萧衍(464?549年),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是南梁朝的开国皇帝。他博学能文,精通音乐、书法,在年轻时曾与谢眺、沈约等名士一起被誉为“竟陵八友”,是当时文化界的名人。登上帝位后,他在执政前期曾创造了良好的业绩。他矫正前朝的诸种弊端,鼓励学术,减轻人民负担,勤政爱民,虚心倾听民间的呼声,使国家一度政局稳定,国库充足,文化繁荣。

由于深受佛教的影响,他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以近乎苦行僧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据史书记载,他是一位彻底的素食主义者,在重大的祭祀和宴会场合也禁止食肉,甚至每天只吃一顿粗米饭;他穿的是布衣,床上挂的是用木棉做的黑帐子,被子几年才更换一次;他还不饮酒、不听音乐、不近女色,几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俭朴的皇帝。

不过到后来,这位皇帝在宗教信仰方面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作为一名狂热的佛教徒,梁武帝在位期间花费大量公款,兴建了大量佛寺。公元519年,他在寺院受菩萨戒,从此被称为“菩萨皇帝”。更荒.唐的是,为了显示自己对佛祖的虔诚,公元527年,身为一国之君的梁武帝到同泰寺做法事时,竟突发奇想地宣称要舍身于此,甘为寺奴。正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为了让他赶紧回宫,群臣只好按他的旨意筹集了一万万钱将他“赎”回。四天后,心满意足的梁武帝才还俗返朝。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将国家大事视同儿戏的他后来又曾三次上演了同样的闹剧,逼得大臣们只好每次都花费一万万钱为他赎身。

梁武帝标榜自己是“菩萨皇帝”,却因其个人喜好而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菩提达摩大师前来拜访时,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广造佛寺、整理经文、超度众生,可不可以算是有功德呢?”不料后者直言道:“这算不上什么功德,佛家主张罪福并舍、空有兼忘,反对有为之善。”

纵容亲小无法度

在梁武帝所处的时代,很多王朝都发生过皇室内部骨肉相残、导致国破家亡的悲剧。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头顶“菩萨皇帝”光环的梁武帝决心以一种非常“另类”的方式维系皇室的团结。于是,他对皇室成员处处纵容,即使这些人威胁到自己的身家性命,他也格外宽容,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梁武帝有个六弟叫萧宏,被封为临川王,腐败堕落、无恶不作,但因受到皇帝哥哥的娇纵,却总能逃脱惩罚。公元506年,梁武帝派萧宏率军与魏国打仗,由于萧宏的临阵退缩,梁军惨败。梁武帝竟没有丝毫责备他,反而体贴入微地安慰他,并在一年后对其加官进爵。萧宏有个小舅子叫吴法寿,仗着自己是临川王的内弟,到处横行不法。有一次,吴法寿因抢夺民财并持械杀人而受到官府通缉,萧宏公开出面包庇。官司打到梁武帝那里,有大臣强烈要求追究萧宏的责任,梁武帝当时虽被迫罢免了他的官职,但很快又将其官复原职。

由于长期受到纵容,萧宏有恃无恐,竟异想天开地做起帝王梦来。公元518年,萧宏听说梁武帝将要到建康城郊的光宅寺举行佛事,便派人埋伏在必经之路准备行刺。不料事前被人告发,被捕的刺客当即供出幕后策划者萧宏。梁武帝派人叫来萧宏,然后眼泪汪汪地对这位要害自己的凶犯讲起了大道理:“我虽然时刻害怕被人推翻,却从未怀疑过骨肉至亲,没想到你却打朕的主意!我并不是不能像别的皇帝那样处置你,只是因为你愚昧无知,才特加怜悯;而你却不感恩戴德,竟做非分之想,真是太无人性了!”当萧宏跪地求饶后,梁武帝仅仅罢免了他的官职,令其闭门思过。

不久后,梁武帝听手下报告说萧宏又有谋反的迹象,便赶紧带着亲信去打探。原来,萧宏在为官期间曾大肆盘剥,并将搜刮来的财宝都秘密存放在近百间库房里,因此有人怀疑里面藏的都是兵器。有一天,梁武帝借口来萧宏家饮酒。酒过三巡后,梁武帝提出要看看萧宏的库房,不等回答便起身向库房走去。打开库房后,只见里面堆满了制钱,梁武帝等人粗略地估算了一下,竟有三亿万以上。做贼心虚的萧宏以为贪污勒索的罪行败露,非常惶恐。谁知梁武帝见状反而笑着对他说:“阿六,你可真会营生啊,家当不小!”随后又拉着萧宏的手回去接着喝酒。经过这次突击搜查,梁武帝觉得萧宏只知道囤积私财,并无政治野心,于是又下令恢复了他的官爵。这件事传出后,许多王公贵族看到贪财聚敛的萧宏不但没有被治罪,反而备受信任,也纷纷仿效他的行为,使梁朝的吏治迅速败坏。

又过了几年,萧宏又与梁武帝的亲生女儿永兴公主勾结起来阴谋刺杀皇帝。一次,梁武帝决定斋戒三天,并邀请诸位公主共同进入斋室。永兴公主乘机派两名心腹书童一同准备行动。不想两个书童因胆小露出马脚,被值班的护卫识破。两个书童招供说是受萧宏和永兴公主的指使。面对这样的情形,梁武帝也只是将那两个书童斩首,将永兴公主赶走,而对萧宏仍没有治罪。不久萧宏因惊恐而死,梁武帝又追封他为侍中、大将军、扬州牧,并以隆重的葬礼为他发丧。

萧宏有个儿子叫萧正德,其德行与其父如出一辙。当初,由于梁武帝没有儿子,便将萧宏的三儿子萧正德过继为嗣子,以备承继帝位。后来由于梁武帝生了儿子,又将萧正德还给了萧宏。当不成太子的萧正德因此怀恨在心,竟于522年投降了梁朝的敌国北魏。由于没有得到人家的重用,一年后他又悻悻返回。面对这样的不孝子孙,梁武帝又是哭着训斥了一番,然后照旧予以重任。后来,梁武帝任命萧正德为南兖州刺史。没几年的功夫,萧正德便将该地治理成满目荒凉、百姓相食的人间地狱。当被梁武帝罢免了官职后,萧正德又企图模仿他的父亲,寻机谋反。

饿死台城悔已晚

公元547年,东魏朝的大将侯景前来投降。当时各国都知道他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因此都不接纳他。当走投无路的侯景前来南梁投靠时,贪图小利的梁武帝不顾大臣们的反对,执意接纳了他,并封其为大将军、河南王。不久,为了解救被东魏俘虏的另一位侄儿萧渊明,梁武帝准备与东魏讲和。侯景听到这一消息后,为求自保,便立刻举兵反叛。

面对汹涌而来的叛军,糊涂的梁武帝竟派萧正德到前线统帅军队。两军对垒后,侯景派人诱骗萧正德说,只要他肯做内应,在推翻梁武帝之后,就拥戴其为皇帝。于是萧正德秘密派了几十艘大船,帮助侯景的叛军渡过长江,还亲自带领叛军渡过秦淮河,可惜他没等美梦成真便被侯景杀死。侯景攻入建康后,将梁武帝居住的台城包围起来。而那些平日受到梁武帝娇纵的王公贵族,尽管手下有几十万兵马,却都袖手旁观。直到这时,梁武帝才如梦方醒,大骂那些不忠不孝的子孙,可惜悔之已晚。

被围困在台城后,梁武帝缺吃少穿,加之年事已高,最后竟被活活饿死,享年86岁而不得善终,真可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而这位皇帝的“菩萨心肠”,也成为了历史中的千年笑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