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子果”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仿写李万君颁奖词,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仿写李万君颁奖词,希望能帮助大家!

仿写李万君颁奖词

篇1:感动中国李万君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都是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

其中李万君的事迹让我感动,他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如今,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李万君的颁奖词是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他们衬托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放飞追逐着我们的中国梦。感动中国,感动我们的心灵。中国梦,凝聚中华儿女的百年期盼,让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烘托我们美好的中国梦,支撑我们美好的中国梦。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收到了神圣的洗礼,一个平平凡凡的人,经过一点一滴,也能变得很伟大,在感动于眼泪的背后,我收获的不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语的那份震撼与动容。当他们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时,人们都为之感动,感动的不只是那优秀的品质,还有那无私的爱。

篇2:感动中国李万君观后感

日前,在平凡岗位上创造非凡业绩的电焊工李万君荣获“感动中国人物”称号。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 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他从1987年19岁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在做焊接,虽然焊接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他用30年的时间,用手上的焊枪证明了自己的坚守,从普通的焊接工人变成了焊接大师。

他眼里的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李万君手中的焊枪已“出神入化”,他能把两根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而不留一丝痕迹;他能在20米外,从焊接声中精准地判断出电流地大小、电压的高低。他不仅自己技术高超,他培养的徒弟也本领惊人。如今,“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已攻克100多项技术难关、总结出20多项操作法,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他的10多位弟子已获“省首席技师”称号。李万君还陆续撰写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焊接艺术化标准》等册子,把自己严谨的质量追求,变成了广大焊工的操作规范。

他在节目中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的坚守,就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坚守,需要这样的大国工匠,需要这样的榜样。

篇3:榜样节目观后感+李万君

握住“焊枪”的手,感悟坚守――李万君。一位焊接师,创造奇迹的大国工匠。他说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焊接工作又苦又累,20多年间,用焊枪证明了自己。看到高铁,他说不出的自豪,最想做的就是把这种光荣和精神传承给更多的人。隔着20多米就能知道电流的大小。他希望徒弟技能不断提高,在生产中不断创新,都能成为大工匠。有一次一位新加坡的老板开出了比现在高10倍的价钱挖他去那边工作,被他拒绝了,他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展现了共产党员的执着坚守。

篇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观后感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李万君观后感

事迹简介:大国工匠

李万君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为在外国的技术封锁面前实现突围,他一次次试验,参与填补了国内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空白,技术攻关100余项!没有这样的大国工匠,就没有强大的中国制造业!点赞致敬!

颁奖词:器成天下走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 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他从1987年19岁开始工作到现在,一直在做焊接,虽然焊接工作又苦又累,但是他坚持下来了,他用30年的'时间,用手上的焊枪证明了自己的坚守,从普通的焊接工人变成了焊接大师。

他眼里的焊接工作不仅是一门技术,更像是一门艺术,一门功夫。李万君手中的焊枪已出神入化,他能把两根直径仅有3.2毫米的不锈钢焊条,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而不留一丝痕迹;他能在20米外,从焊接声中精准地判断出电流地大小、电压的高低。他不仅自己技术高超,他培养的徒弟也本领惊人。如今,李万君大师工作室已攻克100多项技术难关、总结出20多项操作法,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他的10多位弟子已获省首席技师称号。李万君还陆续撰写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焊接艺术化标准》等册子,把自己严谨的质量追求,变成了广大焊工的操作规范。

他在节目中说做人要知恩图报,我的技能和荣誉是企业、是党给的,尤其我作为一名党员更要在自己的岗位干出个样来,这就是独具匠心的大国工匠的坚守,就是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我们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坚守,需要这样的大国工匠,需要这样的榜样。

篇5: 学习李万君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李万君个人事迹心得体会

李万君一个普通的高级工人技师,却用不普通的焊接技术让动车平稳舒适,正是李万君对技术的不断完善,对质量的不断要求,才使得焊接技术成为第一,才使得动车稳固耐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李万君的事迹心得。

当我们乘坐动车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是车辆的平稳和舒适。而这个安装在车辆底部的不显眼的转向架,就是决定轨道车辆速度和安全的`关键。转向架就像高速动车组的双腿,要求及其苛刻,因为它不但需要承载50多吨的车体,而且要稳固耐用,适应温度的变化。我国的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跑出如此之高的速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工人技师李万君:以前我们分三段到四段来焊,段数越多缺陷越多,应力不均匀所以直接影响它的使用寿命。

为减少焊接段数,李万君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一枪”的焊接技术,他能将600毫米周长的转向架环口一气呵成焊接好,不留任何瑕疵,“李一枪”就此得名。

李万君还在在实践中摸索、记录下的大量数据,为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试制、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试制提供了重要参考,他参与编制的《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破解了转向架批量生产的难题,也定义了世界超高速转向架焊接的最高标准。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及多项发明创新奖项的李万君,如今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生产一线,以精湛技能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高速列车。

“原来我们生产的列车时速80公里,只要焊结实就行,外面的焊碴都不用清理。”李万君说,现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掉一个焊碴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须表里如一、没有瑕疵,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

在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撑,李万君主动请缨,传技能,教绝活。

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万君从头学起,思考如何将复杂的工艺操作过程分解成具体的步骤教给学员。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

20xx年以来,李万君带头完成国家发明专利21项,革新70多项,重大技术创新10多项,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项,获奖104项。在打造中国高铁金名片的路上,大国工匠李万君们坚定前行。

“焊得好!”在赛场巡视的领导走到李万君身边停住脚步称赞。“焊得好不是目的,我来就是争第一的。”李万君站起身大声回应道。“真敢说大话,历届第一的高手都在这里比赛呢。”听到这话,李万君红了脸,感觉自己的话有些鲁莽。但比赛结果没有“打脸”,每种焊法的第一名都是他。这是,29岁的李万君第一次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上的一幕。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李万君从职业高中毕业生,成长为今天的高级技师,拿过中华技能大奖,被誉为“高铁焊接大师”。

李万君这以其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篇6:感动中国李万君的感人故事

感动中国李万君的感人故事

适用话题:奉献,超越,杰作,工匠

2017感动中国李万君的感人故事

仿写李万君颁奖词(合集10篇)2月8日,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播出,时代在变,感动不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颁奖次及感人事迹完整版,火海救人英雄王锋、功勋科学家孙家栋、潘建伟、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张超、中国女排、耶鲁村官秦玥飞、最美乡村教师支月英、大国工匠李万君、好医生梁益建、红丝带校长郭小平、新疆焦裕禄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等十大人物入选,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个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

【李万君:大国工匠】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万君颁奖词及事迹介绍:器成天下走

李万君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为在外国的技术封锁面前实现“突围”,他一次次试验,参与填补了国内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空白,技术攻关100余项!没有这样的大国工匠,就没有强大的中国制造业!点赞致敬!

李万君颁奖词: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李万君事迹介绍: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

篇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万君励志故事

李万君:器成天下走

【颁奖词】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人物事迹】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20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如今,热点资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

篇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万君励志故事

千锤百炼,钢铁“绣”工技艺高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会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李万君说这样的话毫不夸张,这样高超的技术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境界。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的烈焰,夏天时,一身装备就有几斤重,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由于工作条件艰苦,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选择留了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上市场买。

在工作时,他除了跟着自己的师傅学,一有时间还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时候问得多了,老师傅们都嫌他烦,嫌他黏人。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会举一反三,问的次数也在变少。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荣获“中华技能大奖”。

探索创新,专研成就大师名

转向架制造技术,是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我国的高速动车组之所以能跑出如此之高的速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长客股份公司的转向架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李万君就工作在转向架焊接岗位上,他不断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李万君先后参与了我国几十种城铁车、动车组转向架的首件试制焊接工作,“绣”活了得,使得冷硬的钢铁被耀眼的电弧完美焊接,彰显出技能之美。李万君先后总结并制定了20多种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技术攻关100多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20,作为全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主力车型,法国的时速250公里动车组在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由于转向架环口要承载重达50吨的车体重量,因此成为高速动车制造的关键部位,其焊接成型要求极高。试制初期,因焊接段数多,焊接接头极易出现不熔合等严重质量问题,一时成为制约转向架生产的瓶颈。关键时刻,李万君凭着一股子钻劲,终于摸索出了“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成型好,质量高,成功突破了批量生产的关键。这项令法国专家十分惊讶的“绝活”,现已经被纳入到生产工艺当中。

,中国北车从德国西门子引进了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技术。由于外方此前也没有如此高速的运营先例,转向架制造成了双方共同攻关的课题。带着领导的重托,李万君参加了转向架焊接工艺评定专家组,并发挥了高技能人才的特殊作用。以李万君试制取得的有关数据为重要参考,企业编制的《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在指导批量生产中解决了大问题。如今,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8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李万君也因为在高铁制造中所做出的特殊贡献而赢得了“高铁焊接大师”的美誉。

此外,李万君还参与了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以及出口澳大利亚、新西兰、香港、巴西、泰国、沙特、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列车的生产,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

传承技艺,培训史上创奇迹

为高速动车组生产培养新生力量,是李万君对中国高铁制造的又一大贡献。为确保时速250和350公里动车组的生产,以及时速380公里超高速动车组的试制,李万君肩负起了为企业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一边工作,一边编制教材、承担培训任务,创造了400余名新工提前半年全部考取国际焊工资质证书的“培训奇迹”。他精心撰写的编制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平板对接、单面焊双面成形焊接工艺等教材通俗易懂,深受欢迎。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一遍遍地重复着示范动作。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且频频在省市大赛中获奖,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20,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5年来,李万君先后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大大提升了一线员工的技术水平,拓展了他们的职业成才之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李万君所带的徒弟中,已有多人成为技师、高级技师,1人成为“长春市高技能人才指导师”,5人考取国际焊接技师证书。他本人也多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张超励志故事

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家栋故事

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秦玥飞励志故事

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支月英励志故事

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锋励志故事

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梁益建励志故事

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励志故事

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李万君励志故事

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布列林励志故事

1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郭小平励志故事

篇9: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的故事

李万君,1968年出生,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焊接车间电焊工。他从一名普通焊工成长为我国高铁焊接专家,是我国第一代高铁工人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工人院士、高铁焊接大师。7月,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提起我国的高铁,不能不说制造高铁的技师,他们用双手默默生产出让国人骄傲的现代出行工具。在高铁复杂的生产中,转向架是核心,其制造技术被列为高速动车组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李万君便是焊装高铁转向架的第一人,被誉为高铁战线的杰出工匠、工人院士。

飘散的烟尘里,电焊枪发出刺眼蓝光,李万君戴上焊枪帽,又过了一把电焊瘾。“我就是干这个的,‘大国工匠’不是摆出来的,是干出来的。”李万君对多次前来采访的《经济日报》记者说,“你上次来时,我在为美国纽约城轨项目试焊接材料。那次用的铁板有40毫米厚,焊接时,要把100多斤的焊接件抱起来,每天累得胳膊疼痛,最后终于满足了对方的技术要求。你不知道,这个活曾经令几个国家的技师都很作难,干不好就要撵走你的”。

已获得“中华技能大奖”以及多项发明创新奖项的“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如今依然手握焊枪活跃在生产一线,以精湛的'技术打造最安全可靠的、中国制造的高速列车。

极致与创新

1987年,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电焊车间水箱工段工作。“远看像逃难的,近看像要饭的,仔细一看是水箱工段的”,这是当时社会上对这个工种的评价。即使今天的现代高铁制造车间里,也是火星四溅,烟雾弥漫,声音刺耳,味道呛鼻。

李万君说,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这份工作,热爱了才能更敬业,才能豁出去,让技术在手中升华。

在李万君工作室,有一个圆形焊接口成为展示中心。李万君介绍说,他试制时速250公里动车组时,列车转向架每天要承受零件的反复碾压,如何将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焊接成型,成为转向架生产的瓶颈问题。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提出这个想法,来自阿尔斯通的法国专家认为这不可能。李万君经过1个月的反复摸索,总结出“构架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枪就能焊完整个环口。他说:“核心的技术是把焊枪喷嘴做小,以适应小角度和远端的焊接,焊接时不能大口喘气,以保证稳定性。因此,我们一般不能喝碳酸饮料,就怕焊接时打嗝。”法国专家看到焊好的环口,还以为是机械手焊接的,李万君就给他做现场示范,让法国专家竖起大拇指。这个令法国专家十分惊讶的“绝活”,现已成为公司的一项技术标准。在李万君看来,“无论外国怎么进行技术封锁,我们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去革新和突破核心技术,这是中国高铁产业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李万君的技术创新无处不在,小到发明钢构件上的打号机,大到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李万君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以前,焊头一坏就进行整体更换,后来,我们将焊头改为两截,头坏了只需换头,每个花20元,就能省下10元钱,两个车间有400多名焊工,每人每天省下一个焊头,就能节约400元,一年下来能节约数十万元呢。”李万君说。

“技术工人要高度自觉,争当创新主角,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进程中贡献力量。”李万君这样定位他的角色。

中国高铁意味着高速度,而高速度要有高质量作保证。“原来我们生产的列车时速80公里,只要焊结实就行,外面的焊渣都不用清理。”李万君说,现在时速300公里的高铁,掉一个焊渣都有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须表里如一、没有瑕疵,每一个焊件都得是艺术品。为此,李万君编写了图文并茂的《焊接典型质量问题汇编》,制定了《转向架铆焊工标准操作手册》,提炼出《焊接艺术化标准》,创新的工艺填补了我国氩弧焊焊接转向架环口等方面的空白。

传技能教绝活

“技能报国”是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李万君的矢志追求,是他的无上荣光。

在短短6年时间里,中国高铁完成了时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级跳”。但与此同时,我国高铁人才捉襟见肘。李万君常说,打造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名片,需要千百万个优秀技能人才,“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李万君主动请缨,传技能,教绝活。20,长客股份公司引进德国西门子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但与之相匹配的高技能工人缺少。德国人提供的转向架焊接试验片,只有李万君一人能焊出来。为实施新项目,公司成立了新产品车间,抽调高素质人员,还从技校招来了400多名学生让李万君培训,要求短时间内就要形成生产能力。

德国的工艺标准是全新的,李万君也要从头学起。当时,为赶时间,李万君上厕所都一路小跑,生了病就吃药顶着,体重掉了20多斤。在一次又一次试验、一遍又一遍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专家组以这些数据作为重要参考,编制了《超高速转向架焊接规范》,在指导批量生产中解决了大量难题。最终,400多名学员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焊接权威布鲁诺竖起大拇指说:“李,你创造了奇迹!”

年,李万君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站被人社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5年来,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李万君先后组织近160场培训,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受到培训的焊工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00多项。

如今,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超过9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通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生产的总和还多。李万君也因在高铁制造中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赢得了“高铁焊接大师”的美誉。

篇10:仿写刷子李的作文

仿写刷子李的作文

冯骥才,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著名作家。他长于天津,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怀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激情。他以学者式的渊博和填密,有条不紊为天津文化倾注着心血:他对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进行过抢救性考察;他写过不少具有天津地域特色的小说,如《神鞭》《三寸金莲》《俗世奇人》等,从而挖掘天津人的集体性格,展示这个城市的形态和灵魂。其实,这些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它对延续历史文脉、保持个性魅力、清晰城市形象、促进天津未来发展等,都具有深层的.意义……

本文选自《俗世奇人》,其中所述之事,多以清末民国初年天津卫市井生活为背景;天津卫,天津的旧称,是东南水路的门户,有守卫京都的意思。即今天的塘沽码头。冯骥才偏爱写“俗世奇人”,自有他的道理:“码头上的人,一强活不成,不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如:“刷子李”、“泥人张”等。

关于《俗世奇人》冯骥才在《俗世奇人》序中写道: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然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近百余年来,举凡中华大灾大难,无不首当其冲,因生出各种怪异人物,既在显耀上层,更在市井民间。余闻者甚夥,久记于心;尔后虽多用于《神鞭》《三寸金莲》等书,仍有一些故事人物,闲置一旁未被采纳。这些奇人妙事,闻所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近日忽生一念,何不笔录下来,供后世赏玩之中,得知往昔此地之众生相耶?故而随想随记,始作于今;每人一篇,各不相关。冠之总名《俗世奇人》耳。

勤奋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爱因斯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真心英雄》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雨果

有关素材: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同志是全国各族人民敬爱的总理。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他在青少年时代,就富有革命理想,立志为兴我中华而读书。

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先在铁岭银岗书院读了半年书,后来,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

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一个学生说“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弄得哄堂大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站起来响亮而严肃地回答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独立富强而发愤学习的宏伟志向。

1912年10月,关东模范学堂隆重举行建校两周年纪念会。当时,14岁的周恩来感慨万分,挥笔写了一篇《关东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的作文。他在文中明确写道:“学生读书应以担负”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为己任。这篇优秀作文,收录在《奉天教育品展览会国文成绩》一书中。

后来,周恩来转到天津南开中学读书。他和同学们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在会刊《敬业》上,他发表了许多诗篇和文章。其中有一首诗写道:“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抒发了他忧国忧民和发愤图强的情怀,表达了他立志革命到底的崇高理想。

1917年,19岁的周恩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远涉重洋到日本留学。临行时赠给同学一首诗写道:“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富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以古人那种“面壁十年”的刻苦精神,来改造当时的社会,即使壮志难酬,蹈海而死,也不愧为中华儿女,充分表现了他年青时代的远大抱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