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偷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寒花葬志》文言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寒花葬志》文言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寒花葬志》文言文
《寒花葬志》文言文
〔明〕归有光
【原文】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选自《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文集》
译文:
婢女名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环。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她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想当时,一晃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篇2:《寒花葬志》文言文注解
《寒花葬志》文言文注解
我们知道归有光反对拟古,多从形式着眼,并未达到内容上的真正革新。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主,,其中有些作品表现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有些作品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但也有不少作品内容空洞,思想陈腐。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我们的作者是怎样写的吧。
寒花葬志
〔明〕归有光
【原文】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
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选自《四部丛刊》本《震川先生文集》
婢女名寒花,是我妻魏孺人的陪嫁丫环。死于嘉靖十六年五月四日,葬在土山之上。她没有能侍奉我到底,这是命啊!
寒花当初陪嫁来我家时,年方十岁,两个环形发髻低垂着,一条深绿色的布裙长可拖地。一天,天气很冷,家中正在烧火煮荸荠,寒花将已煮熟的荸荠一个个削好皮盛在小瓦盆中,已盛满了,我刚从外面进屋,取来就吃;寒花立即拿开,不给我。我妻就笑她这种样子。我妻经常叫寒花倚着小矮桌吃饭,她就吃,两个眼珠慢慢地转动着。我妻又指给我看,觉得好笑。
回想当时,一晃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啊!
篇3: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
寒花葬志原文及翻译
《寒花葬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当时,作者的妻子魏孺人已经离开人世,而魏氏的陪侍丫环寒花也过早去世。文中通过追忆寒花的生前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妻子深切的思念之情。
原文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译文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的丫鬟。在嘉靖的丁酉年的五月四日死的,葬在虚丘。侍奉我而不能到最后,这是命运啊!
寒花刚嫁过来的时候,才十岁,低垂着着两个环形发髻,拖着深绿色的裙子。有一天,天很寒冷,她点火煮熟了荸荠,削了满满瓦盆。我从外面回来,要取荸荠来吃,她端着荸荠离开,不给我吃。妻子魏孺人见了便笑这件事。妻子常常让她靠在桌子旁边吃饭,她吃饭时,眼睛慢慢地转动。妻子又指着她那样子对着我笑。
回想当时的情景,转眼已经十年了。唉,真可悲呀!
注释
(1)寒花:婢女的名字。
(2)魏孺人:作者的妻子魏氏。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媵(yìng):古代随嫁的男女都称为媵。这里指随嫁的女子,古代贵族。
(3)嘉靖丁酉:公元1537年(嘉庆十六年)。嘉靖,明世宗朱厚熜年号(1522—1566)。
(4)虚丘:古虚丘邑在今山东省境内。这里的“虚丘”可能应为“丘虚”,指荒地。
(5)媵:陪嫁的人。
(6)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
(7)曳:拖着,这里是拉的意思。
(7)爇 (ruò):点火,点燃。
(8)荸荠:多年生草本植物,可以吃。
(9)盈瓯:装满一盤,。
(10)饭:吃饭。
(11)冉冉:形容缓慢移动或飘忽迷离。
(12)奄忽(yǎn hū):忽然,很快的。
阅读练习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是明朝后期古文家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归有光,字又字开甫,世称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魏孺人媵也,
(2)事我而不卒()
(3)年十岁,垂双鬟()
(4)曳深绿布裳()
(5)爇火煮荸荠熟()
(6)婢削之盈瓯()
(7)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
(8)目眶冉冉动()
(9)奄忽便已十年
(10)魏孺人笑之()
3、用原文语句填空:
⑴文章明写寒花,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自己妻子的无限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①②
⑵文中从寒花的外貌方面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的句子是:
⑶文中表现主仆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没有半点隔阂的句子是:
⑷文中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表达作者深痛悼念之情的句子是:
⑸文中抒发作者对生命脆弱,时光快逝,人生际遇不可捉摸的句子是:
4、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描写寒花日常生活的两件小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寒花在作者印象中是个怎样的人?
5、文中两次写到魏孺人的笑有何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附:参考答案
1、熙甫、震川先生
2、(1)媵:古代随嫁的男女都称为媵。这里指随嫁的女子。(2)事:侍奉。(3)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4)曳:拖着,这里是穿的意思(5)爇:点火,焚烧。(6)瓯:小瓦盆。(7)饭:吃饭。(8)冉冉:形容眼睛缓慢转动的样子。(9)奄忽:很快的。(10)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3、1)①魏孺人笑之②孺人又指予以为笑(2)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3)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4)吁,可悲也已!(5)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4、寒花拿走熟荸荠不给作者吃;寒花倚在小桌旁吃饭。天真质朴、稚气调皮、活泼好动。
5、两次写到魏孺人的笑是为了表现魏孺人性情温厚,善良,慈爱,是个贤妻良主。说明作者生活在夫妻感情真挚深笃,主仆关系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中。表现作者对亡妻一颦一笑无尽的怀念和时过境迁的伤感。
二:
18.本文作者归有光是代散文家,字 ,号 ,我们高中阶段学过他的文章《 》。(2分)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2分)
(1) 事我而不卒 () (2) 爇火煮荸荠熟()
20.上述文字主要写了几件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8、明 熙甫(开甫) 震川先生 《项脊轩志》(共2分)
19、(1)奉事,服侍(1分) (2)点火,点燃(1分)
20、这篇文章写寒花只用了三件小事:初来时垂鬟着绿布裳;不让归有光吃她削的荸荠;吃饭的时候目眶冉冉动。(2分)以写婢女寒花之名,实则字里行 间,流露的尽是对自己妻子的无限怀念。作者借写婢女稚气地不让自己吃荸荠,妻子笑之,又写寒花目眶冉冉动,妻子指与己看,又是相笑一番,两人脉脉温情、鹣 鲽情深尽显其中,这也表明,作者记着亡妻的一颦一笑,记着两人之间值得玩味的一件件小事,真真纾徐平淡,诚切感人。(2分)
赏析:
1537年(嘉庆十六年)五月四日,归有光家中的陪嫁丫头寒花死了,归有光为她写下了这篇葬志。
为地位低下的普通侍女写墓志铭,归有光首开先例。然而,才一百多字的一篇葬志,却一连三次提到了自己妻子魏孺人。结合归有光的生平可知,这篇葬志更深刻的创作动因是怀念魏孺人。
寒花是魏孺人的陪嫁丫头,刚到归家时年仅十岁,魏孺人是归有光的第一位妻子,据归有光《请敕命事略》,其父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魏孺人“少长宝贵家”,而归氏家道中落,物质生活比较清贫,但魏孺人从未有怨言,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基贫之如此也”。魏孺人生性贤惠,对下人十分和蔼,从不摆主人的架子,从她对寒花的态度就可以知道。寒花不给归有光吃荸荠,可以说是对主人不敬,但魏孺人知道这是因为寒花自小随侍,心目中只把自己当成主人,而不懂得要敬重自己的丈夫,她更觉得寒花稚气可爱,于是指以为笑。而吃饭的`时候,她又特意把寒花留在身边的小几旁,可以说是对小寒花的的额外照顾。从寒花对魏孺人的衷心回护,以及魏孺人对寒花的态度看来,主仆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没有半点隔阂。因此归有光盛赞她是“闺门内外大小之人,无不得其欢”。
这篇短短的葬志表现出归有光与魏孺人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十分真挚深笃的。魏儒人除了十分贤惠,更因为家学渊源,颇通文字,也十分好学。据《项脊轩志》所载,魏孺人“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回娘家时,跟家中姐妹时时谈起的,也不是生活的困窘,而是丈夫读书的“阁子”项脊轩。她自己不以生活的艰辛为苦,还时时勉励归有光:“吾日观君,殆非今世人。丈夫当自立,何忧目前贫困乎?”(《请敕命事略》)在封建社会中,婚姻都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的,娶一个三从四德,相敬如宾的妻子并不难,难的却是心灵相通的知已。魏孺人不但德才兼备,更有良好的文学素质,与归有光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他们之间不止举案齐眉,更是琴瑟如鸣。所以每当寒花做出稚气可笑的举动时,魏孺人就会赶忙指给归有光看,这正是一幕少年夫妻情深意笃的画面。
归有光少年丧母,两次丧妻,儿女或早夭,或长成之际猝然离世,使他在人生中体味到了太多的无奈与悲凉,所以他有时候会对千百年来为人们深信不疑的“天命”产生怀疑,对天发出痛切悲怆的呼号。但更多时候,作为深受儒家传统思想影响的正统文人,他把这种种对人世的不公的愤恨与无奈化为了一种哀而不伤的淡淡笔触,向人们娓娓道来。如《寒花葬志》,便是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这种看似一带而过的闲笔与淡笔,正是归有光散文突出的特点。这种写法,表面上容易被人忽略,但在这种刻意的淡化与压抑之中,包含了作者深挚沉痛的情感和细腻丰富的心灵。
作者简介
归有光 (1507~1571年 )。明代散文家。明朝后期古文家。字熙甫,又字开甫,世称震川先生,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江苏昆山人。9岁能文,但仕途不利,35岁才中举人。
篇4:《寒花葬志》阅读答案
《寒花葬志》阅读答案
婢,魏孺人媵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
婢初媵时,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爇火煮荸荠熟,婢削之盈瓯,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
1、文学常识填空:本文是明朝后期古文家归有光的一篇散文。归有光,字又字开甫,世称又号项脊生,是“唐宋八大家”与清代“桐城派”之间的桥梁,被称为“唐宋派”。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魏孺人媵也( ) ,
(2)事我而不卒( )
(3)年十岁,垂双鬟 ( )
(4)曳深绿布裳 ( )
(5)爇火煮荸荠熟( )
(6)婢削之盈瓯 ( )
(7)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 )
(8)目眶冉冉动( )
(9)奄忽便已十年
(10)魏孺人笑之( )
3、用原文语句填空:
⑴文章明写寒花,字里行间,流露的尽是对自己妻子的无限怀念之情的句子是:
①②
⑵文中从寒花的外貌方面活现出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姑娘形象的句子是:
⑶文中表现主仆之间的感情十分融洽,没有半点隔阂的`句子是:
⑷文中明写寒花,暗写魏孺人,表达作者深痛悼念之情的句子是:
⑸文中抒发作者对生命脆弱,时光快逝,人生际遇不可捉摸的句子是:
4、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描写寒花日常生活的两件小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寒花在作者印象中是个怎样的人?
5、文中两次写到魏孺人的笑有何作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熙甫、震川先生
2、(1)媵:古代随嫁的男女都称为媵。这里指随嫁的女子。(2)事:侍奉。(3)鬟:妇女梳的环形的发髻。 (4)曳:拖着,这里是穿的意思(5)爇 :点火,焚烧。 (6)瓯:小瓦盆。(7)饭:吃饭。 (8)冉冉:形容眼睛缓慢转动的样子。(9)奄忽:很快的。(10)孺人:明清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
3、1)①魏孺人笑之 ②孺人又指予以为笑(2) 年十岁,垂双鬟,曳深绿布裳
(3)予入自外,取食之,婢持去不与(4)吁,可悲也已!(5)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
4、寒花拿走熟荸荠不给作者吃;寒花倚在小桌旁吃饭。天真质朴、稚气调皮、活泼好动。
5、两次写到魏孺人的笑是为了表现魏孺人性情温厚,善良,慈爱,是个贤妻良主。说明作者生活在夫妻感情真挚深笃,主仆关系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中。表现作者对亡妻一颦一笑无尽的怀念和时过境迁的伤感。
篇5:作文 花葬
雨泪落地碎成花,
斑驳记忆一点潇洒,
花开花谢,手中折枝,
又有惹谁怜悯牵挂,
残叶随风飘洒,
仿佛在嘲笑那,
却不愿闭眼的等待?
又是花葬的时节,
又是那彻夜未寐的黑夜,
想你,总是倒映着一道浅浅的泪痕。
手指拨动着琴弦,
音符落进雨心间,
跟随梦流放到天边,
海角也并不一定会遥远。
又是花葬的时节,
那位花葬人依旧掉着泪。
这个花葬的季节,
怎么这般伤人,
雨水吞噬了我内心的伤城。
忘断过去,却是不舍不舍,
山谷离歌,还有哪些没有说出口。
高三:engoy止戈12
篇6:花葬散文
花葬散文
悄然打开时光的扉页,青春在记忆深处静静徜徉,略带着青涩的味道,浅浅的情思,还有那绵湿的细雨迎风飘飞……
浅春在懵懂中无声而至,那几棵扶疏的木棉是否早已绽放,在不经意间那流婉花香是否已溢满嗅尖,是否还有一群借着微寒沉景穿着薄春衫的少年……
如我所想,如你所念,走在沧桑斑驳,青苔蹒跚的石子路上,空气中充斥着淡淡的青草香。嗯,这是专属于青春的味道。微风拂来,一片如女子未被染饰的朱唇般艳红的花瓣顺风飘来,衬着深沉清风静美地落在古青石路上,还微沾了几滴雨露,更显其清丽。仅此独独一瓣,却此般引人注目。踩着零碎的脚步,发出一声声的寂然,忽然眼前一闪,嘴角自然而然地向上翘,凭着三年留下的记忆,加快了脚步往前迎去。不一会,眼帘中一块墨黑与肽白等若干种冷色构成的,倒形成了自己的一种特色系。其实假山有两块,左右各坐落着一块,两块磐石相随而栖,一起经霜历雨,在书生气息的陪伴下立于这方土地,守护着这座校园,聆听着书声,感受着画意诗情。假石的一面直直地被割开,而另一面则凹凸不平,露出精细的裂纹,在细雨的洗礼下更显得平滑和洁净,突然想起,这块石头可一直是学生老师们拍照时最青睐的背景呢。
忽而,一股小风袭来,艳红欲滴的花朵,纷纷离树落下,那不知名的鸟儿也迎风飞起,真想就这样,把美好定格在这一刻。恍惚间,思绪回到了那年,那个微冷的早春,一样的风,一样的雨,一样的你;湿润万物,张扬青春,两三棵木棉在风雨中矗立,一眼望过去,有些古老,有些沧桑,还有抹抹掩藏不住的涩色,如同年少的我们,懵懂而略带迷茫。我们在树下休息玩耍,踮起脚尖在枯荣变换的绿草上蹦蹦跳跳;静靠于树底,膝盖微曲,手捧着书,嘴上哼着歌;随春风旱雨,伴着清歌,衬着那纷飞的木棉,随风而诵,犹如那不沾染尘世的仙子般,翩然而舞,随花而起,伴花而停。树上繁花满枝,清香缕缕,飞鸟鸣唱,风雨轻浅;树下绿茵遍地,年少青春,笑靥如花……
时间,定格了我的微笑,定格了你们浅春微凉的那稚嫩与新生。此刻,一切依旧,物是,人是否已非?我会相信,请你也一定要相信,那些微风吹皱的曾经,会是我们记忆中永远无法抹去的光景。时间,可以淡然一切,但也可以让某些记忆更加深刻,即使白发苍苍也无法忘记,就如微风吹过的'那些年的那些夏天……
“初一四,初二四,初三四”三年,恍若流光。你若说它长,它也不长,仅仅三年,花开三季,纷繁而冗长;你若讲它短,岁月流逝,花落也三季。所以我们一起度过的年少时光啊,可论长,也可论短,从纯真到成熟,从散乱到团结,从薄弱到强劲。“人生若只如初见”,你我何以真心现。第一面,试问遇见是何种情愫,上不论你何名何姓,下不问你何思何想。初见,彼此不相熟识,清澈的眼眸中流露出片片的陌生。于是就出现了初三的开学第一课“自我介绍”,这也许是我们第一次开始团结,第一次开始全新的征途吧,是集体哦,非个人创办。我们的声音交替响起,时而响亮,时而微细,时而长,时而短,会说“我是唐xx,我喜欢xxx,我性格xxxx”,也会说“我叫裴xx,我爱运动,性格xxx”,还有的甚至“我是陈xx”“我是李x”,连我也是讲一个名字,然后其它的就直接略掉……对于这些千奇百怪的介绍,其实听起来挺好玩的,有时他们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不标准的读音都会令我们哄然大笑,而听到重要的信息内容时,我们也会转一下脑子,也会在下面窃窃私语,然后我们就在这场自我介绍中和原来的同学更加了解,对新转来的同学也有了大概了解,一步一步地。
人生不是流水,顺流而去;即使是流水,也要绕山穿石,经历九曲十八弯。“四班”,别人眼中不上进的班,根本看不出尖子班的模样。我们被老师白眼,被学生无视,悲哀啊!本以为我们会颓废,会挥霍三年的校园时光,三年之后各奔前程,将不会再对从前有何念想和留恋。没想到,我们却在校园生活中,学业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奋起直追,步步为营……逐渐从黑暗的评价中走出,让别人看到的不再只是背影,我们转正了。在领流动红旗的前方,在领优秀成绩奖的台上,甚至在那块第一名的板报,在那一场第一名的足球比赛中,都让别人看到了我们闪耀的正脸。老师夸:“终于长大了,确实和以前不同了,有了很大的进步。”同学讲:“这次又是四班第一名……”虽然这些我们也有所感受,但在别人“无视”的洗涤后,变得释然了,不再纠结比较中所获得的掌声和鲜花,不再沉默于他人的议论纷纷,也许这就是成长,也许这就是成熟。于是开始时的散乱烟消云散,变得如浓密的绿叶般团结。
从此以后,浓琼碎影是否散落四方,这场樱红色的记忆是否会被遗忘,那些关于初中的过往是否会被铭记。那个“高大帅气”的语文老师,不知现在的他在讲台上是否依旧意气风发;那个见多识广的数学老师,不知是否还会在学生问题目的时候,语不惊人死不休地说“这是规定”;那个带我们走上正轨的Miss黄,现在短发的她貌似更加年轻了呢……老师们讲课,解题的身影也许早已铭刻于我们的心中了吧。老师,老师,老师。哦!除了老师还有学生嘛。有那个负责任、幽默的班长“唐哥”,貌似她还披着被子给我们讲过鬼故事呢;有那个课堂上经常搞怪,语文课的角色扮演中让同学笑倒一片的“棠哥”“小强”;有那个灵秀的大家之女“小芳”;有那个数学脑细胞特多的“肥姐”;还有那个跟男生女生都混得很熟,上课睡到口水滴到地上,雷雨天玩手机,看到闪电后,丢下手机数闪电和雷声的时间“1,2,3,4”,甚至掰手指算的旧同桌“陈某某”。老师、同学。老师、同学都是初中必不可少的反应物,经时间的催化变成了现在开始学会成长的我们,在这时光的深处,岁月是这般静好。
请允许我像一个孩子,用时间的笔触,在记忆的墙壁上刻下曾经属于我们的过往。时间,可以淡忘一切,但也可以让某些记忆更加深刻,即使垂垂老矣也无法忘记,会记得那些春夏秋冬有我们的身影在那个校园中穿行。
人生就是这样繁华似烟火,一瞬即逝,失去就失去了,再也找不回来。
过,不过是过客,你我都是彼此生命中的过客。不作任何停留,但却在对方的心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其实,青春没有那么高大上,只不过是一不小心路过了彼此的世界而已,连肩都没擦就错过了。然后,各自在对方都所不熟知的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卑微而倔强地生长着……
就似时间万物,花开花又落,云卷云又舒,一切不过都是世间稀疏平常的变化过程罢了。
不知不觉,那艳红色的木棉,又开了一季。
若是有缘再遇于世界的某个屋顶或某条平凡的路上,相视而笑,仅仅这一笑,眸光却也已流转千万年。
而流年,随花葬在泥土的芬芳之下。
此去经年,过往,只过,不往。
此去经年,过往,只过,不往。
篇7:《记铭说志》《寒花葬志》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对亡婢亡妻的悼念之情。体会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的悲情。
3.分析文章的叙事手法,体会作者选材的艺术、细节描写的魅力、人物刻画的手法,尝试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1.人物性格的刻画。
2.作者隐藏于文本深处的对于亡妻的悼念之情。
教学难点
叙事寄情的艺术手法,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老师或同学介绍均可,看事先的课程安排。)
2.解释题目。
二、分析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夯实基础,重视文本理解。
(1)学生自读课文。
(2)学生范读课文,查找错误。
(3)老师范读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对照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互相探讨释疑,如果有疑难做好标记,集中讨论。以保证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梳理文章内容。
思路设置: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呢?老师给大家几个数字,“一、二、三、十”,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围绕这几个数字梳理内容。
预设归纳整理结果:(1)一个生者,两个死者,本文涉及三个人的家庭生活。寒花来此生活十年,作者与妻子结婚十年,但妻、婢均已不在。(2)文中写了亡妻两笑,寒花三事。人生十年如梦,有情人生死两隔,饱含一个生者对两个亡灵的悼念。(3)一种悲情,两种怀念,三忆亡灵,十年生活。
备注:此处情节设置要根据课堂具体情况生发延展。重点内容宜做适当解析。
(1)妻子先于寒花去世,此时已经亡故。
(2)寒花是此文主要描写对象,作者记忆中她随妻子陪嫁来此十年的三件事,以表其性情,借此表达悼念之意。但是亡妻之形象亦不可忽视,有了亡妻之身影才能见作者悲情如此之重的原因。
3.挖掘作者情感。
(1)作者感伤婢女寒花的去世,为此写此文以示祭悼,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个婢女的喜爱怀念之情,使人深有红颜薄命之感。
(2)对寒花的悼念是表,是明;对亡妻悼念是里,是暗。亡妻离世尚有妻之侍婢相伴聊以慰解悲情,但如今婢女亦去,再次勾起对亡妻的怀念,如今连个寄托也没有了,悲从心来。
(3)联系作者人生经历,屡试不中,做官不达,发妻早亡,侍婢离世,人生多舛,不由得不发出“命也夫”“可悲也已”的感伤之叹!这感叹中实是深藏对亡人的缅怀,亦有对命运的悲叹。
三、品味语言魅力,分析写作手法
1.重细节刻画,现人物性格特征。
(1)寒花三事,表现人物各有侧重。小时衣着发式见其稚,不与主人食见其娇,吃饭“目眶冉冉动”见其憨。寥寥数语便令一个活泼好动天真的女孩子形象跃然纸上。
(2)亡妻两笑,一笑丈夫而称许丫鬟,二笑丫鬟又伙同丈夫,形成对立。然而又见统一,亡妻未发一语,未投一足,未举一手,却于嘴角微动之间将个人性情与品格演绎得淋漓尽致,使人见其敦厚善良的性格、娴熟优雅的情致,实在是一位贤妻良主。
2.选材平常,见生活积累和写作功力。
所写之事全是生活小事,没有惊心动魄之言语动作,全是信手拈来,写生活小事更易抒发生活之感,真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具。取事既能见人物性格又没有堆砌雕琢之感,仿如人仍在眼前,运笔灵动之至,小巧精深。
3.文风淡雅,言辞亲切,情挚悲重。
通篇没有华丽言辞,如话家常,然而于平淡语言中使两个亡人“复活”,一个娇态可掬,憨态可见,稚态可笑,另一个稳而情致不失,长而贤良敦厚。这两个人于作者生命来讲如此重要,如今不到四年相继离开,十年生活忽然如烟消逝,真是“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四、总结全文
五、随堂练笔
选择文中一处细节描写的句子,做赏析。
例如:“孺人每令婢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又指予以为笑”。“目眶冉冉动”写出寒花的活泼好动,其憨态可见。而孺人之笑更见人物特征,引丈夫共笑婢女,此笑颇多善意,孺人的慈爱、宽厚、善良的风神皆出,也写出了夫妻相得、主婢无间的闺房情趣。
六、学生展读课堂练笔。齐背全文。留课后作业。
惜缘
[《记铭说志四篇》《寒花葬志》 教学设计(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篇8:寒碧文言文
寒碧文言文
会稽多山水,其城东六余里,潭深渊奇,山立壁峭,望之耸然若墙者,东湖也。沿湖百余步,近潭山坳处临水一亭,曰寒碧亭也。何谓此名,背阳者寒,临水者碧,故名寒碧亭也。
若夫秋高气爽,风轻云淡之时,乘舟车 ,欣然而往。朝出暮归,得一日闲。或捧诗书于湖畔,倘佯流连,或登高而望远,心旷神怡。水澹澹莫知其深幽, 云青青莫知其高远。秋叶红而烂漫,野菊黄而耀眼。林木繁而深秀,游鱼乐而西东。观游人趋之若鹜,往来不绝,西游记子母河取景地霞川桥也。青山何奇,碧水何深,问之缘由,汉时采石,隋时造城,清时筑堤引流,刀劈斧凿,鬼斧神工,逐成石奇潭深之景,名曰东湖。
至若春花秋实,夏雨冬雪,山之四时,水之四季,概莫能述。唯明月夜,泛一叶小舟夜游。穿桥过洞,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群山无言,四野寂静,江面月华如练。任舟子飘荡于湖面,无尘世之烦杂,无名利之竞逐。举杯中之物,咏前人之辞章。吸天地之精华,顿神清而气爽。忘世俗之万物,感时光之易逝。忘乎所以,无有终极。
呜呼,世人皆晓吾痴,但不知吾所痴也。时癸巳年甲子月。











